第1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持這種觀點的輿論認為,“刺宋案”有可能是國民黨方面故意設的局,以圖栽贓嫁禍給袁世凱,至於背後的主使人,便是上海的實際掌權人陳其美。

  和袁世凱一樣,陳其美也有刺殺宋教仁的動機。

  陳其美一直是孫文的左膀右臂,而孫文與宋教仁素有矛盾,尤其是國民黨成立之後,孫文在黨內的影響力大減,可以說宋教仁已經取孫文而代之,成為了黨內的實際領袖。在宋教仁為國民黨參加國會選舉而四處奔走時,孫文卻不聞不問,遠赴日本,足見他對宋教仁持何種態度。主動下手,替孫文除去政敵,陳其美擁有刺殺宋教仁的動機。

  在暗殺方面,陳其美是精於此道的高手,陶成章被刺就是先例。“刺宋案”的間接兇手應桂馨曾是陳其美的親信,陳其美對其有知遇之恩,應桂馨雖然表面上投靠了北京政府,但他很可能暗中仍在替陳其美賣命。該案的直接兇手武士英,在預審的前一天暴斃於六十一團兵營里,而六十一團處於陳其美的絕對控制之下,陳其美殺人滅口,以免武士英在地方檢察廳的預審上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也是有可能的。

  兩種猜測,各有各的道理。

  但後來發生的事,似乎更傾向於後一種猜測。

  宋教仁死後,孫文返回國內,成為了國民黨的實際領導人。國民黨方面一直操控著“刺宋案”的審理,按理說此時領袖回國,有了主心骨,應該不顧一切地查清真相才對,可國民黨方面卻偏偏有意遮掩,使得這件原本線索明確的刺殺案變得撲朔迷離。黃興主張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刺宋案”,孫文卻堅持訴諸武力,最終發動了二次革命,致使南北之間重新開戰。

  在戰爭打響的同時,“刺宋案”的間接兇手應桂馨,卻趁著戰亂的機會,從六十一團兵營的監獄裡越獄了。

  第十七章 最後一次刺殺

  越獄

  民國二年七月十二日,在孫文的指示下,李烈鈞於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並發表電告討袁,南方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正式爆發。

  僅僅十天之後,七月二十二日,江蘇討袁軍便在徐州地區會戰失利,不得不退守南京。同一天,上海方面戰事打響。

  武士英離奇死亡後,應桂馨一直被關押在六十一團兵營的監獄裡,直到二次革命起兵時,仍未定讞。上海戰事一開打,六十一團便要奔赴前線,被關押在兵營里的應桂馨,自然無人看管。

  陳其美是二次革命在上海方面的主要策劃人,他的高級副官周陔南向他請示,說“刺宋案”的要犯應桂馨還關押在兵營監獄裡,一旦打仗便會無人看管,要不要提前將他明正典刑,立予槍決。

  陳其美思慮片刻,搖了搖頭。

  這一搖頭,就等於放了應桂馨一命。

  二十四日深夜,南北兩軍混戰,上海一片混亂,應桂馨趁機從無人看管的兵營監獄裡逃脫。

  越獄後的應桂馨,立刻逃往青島躲避起來。

  彼時南北開戰,局勢尚不明朗,應桂馨之所以選擇在青島躲避,是因為青島地處南北之間,既可北上也可南下,必要時還可乘船出海,避居海外。

  九月一日,南京被張勳率軍攻克,孫文、黃興、陳其美等人逃亡日本,南方各省紛紛宣布取消獨立,二次革命就此失敗。

  十月六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不久後,袁世凱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國會由於人數不足而無法運作,很快即被解散。袁世凱就此集大權於一身。

  見國民黨失勢,應桂馨立刻在青島顯露行跡,公開發表希望能“平反冤獄”的通電。在電文中,他指出國民黨此次掀起所謂的“二次革命”,實為叛變,宋教仁乃國民黨黨魁,“為主謀內亂之人,實為禍首”,“武士英殺賊受禍,功罪難平,請速頒明令平反冤獄”。應桂馨的這番話雖是詭辯,但也算是邏輯清晰。北京政府認定國民黨“叛亂”,通緝孫文、黃興、陳其美等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作為國民黨魁首,自然也是亂黨賊子,應桂馨和武士英刺殺宋教仁,那就是殺賊有功,所以應桂馨公開發表通電,要求北京政府平反冤獄,甚至說道:“伏求迅頒明令,平反斯獄,朝聞夕死,亦所欣慰!”

  十月二十日,見北京政府遲遲不予回應,應桂馨膽子大了起來,直接奔赴北京,約見洪述祖等人,不但要求“平反冤獄”,還要求“毀宋酬勛”,也就是索要酬勞和勛位。在應桂馨看來,他殺宋教仁為國家立了大功,甚至坐了幾個月的牢,當然應該獲得相應的回報。

  應桂馨借住在京劇演員譚鑫培家中,每天縱酒尋樂,逍遙自在。到了十二月,他乾脆把父親應文生和妻子一併接到了北京,住進了李鐵拐斜街的同和旅館。應桂馨是王八吃稱砣,鐵了心要賴在北京,直到北京政府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為止。

  也就是應桂馨死賴在北京的時候,遠在長沙府的醉鄉榭,杜心五找到了胡客,提出了刺殺應桂馨的請求。

  杜心五說出“應桂馨”三個字時,胡客的腦海里立刻將此人對號入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