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馮太后採取的這些重大改革措施,對於促進北魏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的過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為了使鮮卑族逐漸適應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禮儀制度,馮太后大興教育,尊崇儒法,禁斷卜筮、讖緯之學,從而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這一點,又為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措施打下了基礎,清除了障礙。

  //

  ---------------

  鐵腕柔腸: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7)

  ---------------

  晚年:慈育孝文

  馮太后在進行全面改革的實踐中,並沒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倒是儘可能讓他參與,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鍛鍊。正是由於馮太后的悉心培養,孝文帝才真正成熟起來,而且能夠繼承馮太后的改革事業,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這恰恰也是馮太后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的成功之處。

  北魏孝文帝像

  孝文帝拓跋宏,也的確是位聰明睿智的可堪造就之材。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在孝文帝還只有4歲的時候,他就能為患癰瘡的父皇獻文帝吮吸膿血,以減輕父親的病痛。他5歲接受父皇禪位,小小年紀竟悲痛不已,獻文帝不知所以,他卻言道:“我接替至親,內心的悲切無法表達。我心中是不願見到父皇離去呀!”馮太后感覺孝文帝過於聰慧,擔心日後對自己不利,便想要廢掉他。馮太后甚至曾經在寒冬臘月北風呼號之時,把只穿單衣的孝文帝關到一間小屋裡,三天沒給飯吃。多虧了拓跋丕、穆泰和李沖等朝廷重臣的勸阻,她才改變了主意。後來,有宦官對馮太后搬弄是非,譖說孝文帝的壞話,馮太后盛怒之下,又把他痛打了一頓。孝文帝默然接受,並不自明申辯。他對祖母太皇太后,沒有絲毫的怨言與不滿。也許是馮太后被孝文帝的態度感化了,也許是從未生養的馮太后對自己親自撫養長大的孝文帝動了惻隱之心,此後她對孝文帝再也沒有動過火氣,而是以一個慈祥的祖母的身份培養、訓導這位雅有至性的皇孫。同樣,孝文帝也逐漸感到祖母皇太后是那樣的和藹可親,並且也為她臨朝時那鋼鐵般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氣度所威懾,對她產生了深深的敬佩與仰賴。正因如此,孝文帝逐漸成為馮太后得意的事業繼承人。

  由於馮太后的親自教育與監督,孝文帝手不釋卷,刻苦讀書,日復一日,孜孜以求,不僅對儒家經典的精奧諳熟於心,而且史傳百家,也無不涉獵,成了一位頗有才學的皇帝。據說他的詩賦文章皆即興而作,立筆而就,即使有時因事情緊急,騎在馬上口授章草,待其勒定成稿也不改一字,有大手筆之風度。

  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從這年開始,馮太后有意讓他參與朝廷事務,培養他的政治才幹,有關的詔敕冊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當然,孝文帝的行動並沒有超越馮太后允許的界限,所謂“優遊恭己,玄覽獨得,著不自言”,從不過多發表意見,更談不上大事參決。此時的孝文帝還不可能擺脫馮太后而獨當一面。

  馮太后看著孝文帝一天天長大,親自作了《勸戒歌》三百餘章和《皇誥》十八篇,作為他學習的指南和行為準則,從思想上向他灌輸治理天下的原則,以使他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同時,馮太后還特別注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現身說法地對孝文帝進行教育和示範。

  馮太后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厲行節約。臨朝之初,她就下令取消了鷹師曹,禁止各地上貢鷹之類的傷生鷙鳥。平日穿戴,皆是些縵繒(沒有花紋裝飾的絲織品),從沒有錦繡華麗的裝飾。至於膳食,她臨朝以後,也改變了原來宮廷之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花樣繁多的舊制。平日,她在一種寬僅幾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來的食譜減少了十分之八九,杜絕了奢侈、鋪張。在馮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也養成了節儉樸素的性格,平日穿著打扮多是浣濯之衣,坐騎的鞍轡是鐵木做的,並無金雕玉鏤。對此,馮太后極表讚賞。除了平日聽政、臨朝,馮太后還經常外出巡視。每到這時,她一般都將孝文帝帶在身邊,以便讓他隨時隨地得到磨鍊。

  馮太后在政治上無疑是個鐵腕人物,但她在日常瑣事上卻表現得仁慈和善。有一次,她身體不舒服,服用庵閭子(一種中草藥),主事的廚子卻稀里糊塗地端上一碗米粥,由於粗心,他居然沒有發現粥中竟有一支數寸長的蝘蜓(類似壁虎的爬行動物,俗稱石龍子)。馮太后正要張嘴吃時,用湯匙輕輕一攪挑了出來。在一旁奉侍太后的孝文帝見此情狀,很是惱火,狠狠地將那廚子大罵了一通,並準備處以嚴刑。馮太后卻笑著擺擺手,把早已嚇得體如篩糠的廚子釋放了。孝文帝對此感觸很深,很多年後,他也沒有忘記。北魏“傳祚無窮”瓦當

  //

  ---------------

  鐵腕柔腸: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8)

  ---------------

  到他親政後,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一次是廚師在進食時不慎將熱湯撒了,燙傷了孝文帝的手;另一次是他在吃飯時,也發現碗中有飛蟲之類的東西。孝文帝既沒有對廚師發火,也沒有怪罪於人,只是和馮太后當年一樣,一笑了之。

  馮太后在孝文帝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也贏得了孝文帝對她的格外孝敬。有一次,馮太后帶孝文帝和群臣百官、蕃國使者、諸方渠帥行幸方山,在靈泉池大擺酒筵,馮太后令眾人各自表演當地舞樂以助酒興。孝文帝在酒筵前翩翩起舞,群臣見狀也紛紛起身,舉杯為馮太后上壽。馮太后見狀,心中大樂,情不自禁地隨著節拍作歌,孝文帝亦隨之放開歌喉相和,並向馮太后再拜上壽。一時間,酒筵之上,歌舞四起,與太后和歌高唱者達九十餘人,一派祥和、歡快的氣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