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馮太后不僅在政治上全力培養孝文帝,而且也非常關心他的婚姻和日常生活。也許是出於使馮氏家族世代貴寵的私心,或許是她不放心讓別人家的女兒來到宮裡,馮太后特意把同胞長兄馮熙的三個女兒納入宮裡。後來,孝文帝先後將兩女立為皇后——史書上一稱馮廢后,一稱馮幽後。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49歲的馮太后死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諡號文明太皇太后。她臨終時,曾降遺旨,並書之金冊,安排了自己的後事。遺旨說:她死後,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務行儉約,其幽房設施、棺槨修造,不必勞費。陵內不設明器,至於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馮太后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內他滴水未進,毀慕哀悼。對太后的陵墓規格,儘管高閭、游明根等鴻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后金冊遺旨辦,孝文帝仍堅持將墳陵拓寬六十步,實際上這是對國君的葬禮規格。
當年十月,馮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選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平陽北),沒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孝謹,在永固陵東北約一里處,為自己營造了壽宮,準備死後也埋葬在這裡,永伴撫養自己成長的祖母太皇太后,以體慰她陰間的孤獨。後因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實行漢化——這使“太和改制”再奏高歌,將洛陽瀍水以西的北邙阪作了皇家的陵寢之地,方山虛宮後來僅號為“萬年堂”。儘管如此,改革大業後繼有人,並能在以後的歲月里發揚光大,已足以使馮氏瞑目黃泉了。
//
---------------
後記(1)
---------------
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本小書,是我在舊作《幕後帝妃》的基礎上所作的修訂本。《幕後帝妃》的完成是在1992年元月28日,屈指數來已經整整十四年了。往事如昨,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為什麼仍然願意花時間作修訂?這首先源於中華書局編輯李世文先生的支持和鼓勵。世文先生是我去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的《正說唐朝二十一帝》的責任編輯,他把握文字的功力和對作者的尊重,尤其是對工作的認真負責,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和他打交道的時候,我也很願意傾聽他的意見。給修訂本取現在這樣的一個名字,就是集思廣益後我們共同協商的結果,我以為這一名字更加準確地概括了本書的內容。
另外,還有一個動因,是當年那本小書出版後曾經得到過不少讀者的錯愛,其中承載了我當時作為一個學術“新兵”太多的寫作體驗。當年那本小書殺青之時,正是我研究生畢業走上大學講台的第五個年頭。書出版後,竟然意外地得到讀者的歡迎,還收到了一些讀者的來信,有的還是通過出版社轉來的。其中,一位來自廣西靈山的姓唐的中學生的來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在後來的幾年時間裡我們都有書信往來,直到我1998年工作地點發生了變化以後,當時這位中學生也快要畢業的時候。這一經歷,極大地觸動了我此後的教書工作和讀書生活。我一直想,自己的小書居然能夠得到中學生的喜歡,這不僅是對我工作的極大獎勵,也給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我更加仔細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著述。從此,我對所謂“敬惜字紙”的古訓多了一層更深刻的體味。我越發相信,“用心”是多麼有意義的字眼。
這次修訂,本來想基本保持舊貌。但是,最終刪除了原來書中寫有的女皇武則天和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兩篇。之所以刪除,一是由於武則天由皇后、皇太后而稱帝建國成為一代女皇,她的事跡我在《正說唐朝二十一帝》中有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如果這裡再收,稍嫌重複,為了節省篇幅,就忍痛割愛了。唐太宗的長孫皇后號稱名君“良佐”,對唐太宗一生事業尤其是貞觀之治助益良多,但是,長孫皇后在政治上的作用從來沒有超出後宮的藩籬。無論是把持皇權還是左右皇權,長孫皇后都談不上對朝廷政治的干預。所以,考慮到本書的主題,也就沒有保留這一篇。十八位后妃中,只有隋文帝獨孤皇后是既沒有垂簾聽政也沒有臨朝稱制的一位。本書仍然將其收錄,是因為獨孤皇后確實是一直參與朝政、經常和隋文帝討論政事的。她不僅以“奇妒”干預著皇帝的後宮生活,在關乎皇統國運的繼承人問題上也居中用權,所謂“廢太子立晉王廣,皆(獨孤)後之謀也”;而且,在實際的朝廷政治中也形成了“二聖”格局,這一格局是隋代宮廷政治最引人注目的景觀之一,可稱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政治的餘音續曲。換句話說,這也正是獨孤皇后“當國”的奇特方式。這樣的處理,不一定完全合適,但也反映出我近年對宮廷政治、國家體制運作等有關問題的思考。全書從篇目來說減少了兩篇,但是其他篇目的內容和結構得到了充實,字數有所增加,並添配了一些圖片,小標題也儘可能地結合新的內容作了調整,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付梓之際,還有一事需要稍作交代。在中國眾多臨朝稱制或垂簾聽政的后妃中,清朝末年咸豐皇帝的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端祐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慈禧太后)顯然是很著名的一位。慈禧太后在咸豐死後的同治年間與慈安太后兩宮並尊(詔旨分別尊稱“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以咸豐所賜“同道堂”小璽垂簾聽政。她在兒子同治皇帝駕崩後,策立光緒皇帝並再次垂簾聽政。光緒成年和大婚後,她雖幾次名義上歸政,但無意交權,一直以“訓政”名義裁決軍國大政。最後,竟藉口光緒皇帝有疾將其幽禁於宮中瀛台。光緒皇帝幽死,又是她策立了清朝最後一個小皇帝——宣統皇帝溥儀。她前前後後把持朝政四十多年,成為清朝末年政壇上最具權威的人物。對於這樣一位后妃,本書沒有收入,我是考慮她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所謂“近代”中國(我們習慣上把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以後稱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了,我的專業是中國古代史,首先就有了偷懶的想法,所謂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再說慈禧太后時的生活雖然依舊保持了舊有宮廷的內容,但她所處的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與以往已大不相同。不僅西方的所謂“奇技淫巧”在當時已經十分盛行,由於列強入侵、邦交受侮,乃有興辦洋務、變法維新、預備立憲等發生,所謂西風東漸的薰染和“新政”的出現,導致清末皇權的運作和宮廷政治的面貌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色。雖然清朝遺老有“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之嘆,但慈禧時宮廷生活的內容已有很多超出了傳統帝制時代的範圍。幸好關於慈禧太后的傳記已有不少,有興趣的讀者自可找來瀏覽,這也給我的偷懶提供了藉口。對此,敬請讀者朋友體察鑑諒!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49歲的馮太后死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諡號文明太皇太后。她臨終時,曾降遺旨,並書之金冊,安排了自己的後事。遺旨說:她死後,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務行儉約,其幽房設施、棺槨修造,不必勞費。陵內不設明器,至於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馮太后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內他滴水未進,毀慕哀悼。對太后的陵墓規格,儘管高閭、游明根等鴻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后金冊遺旨辦,孝文帝仍堅持將墳陵拓寬六十步,實際上這是對國君的葬禮規格。
當年十月,馮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選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平陽北),沒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孝謹,在永固陵東北約一里處,為自己營造了壽宮,準備死後也埋葬在這裡,永伴撫養自己成長的祖母太皇太后,以體慰她陰間的孤獨。後因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實行漢化——這使“太和改制”再奏高歌,將洛陽瀍水以西的北邙阪作了皇家的陵寢之地,方山虛宮後來僅號為“萬年堂”。儘管如此,改革大業後繼有人,並能在以後的歲月里發揚光大,已足以使馮氏瞑目黃泉了。
//
---------------
後記(1)
---------------
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本小書,是我在舊作《幕後帝妃》的基礎上所作的修訂本。《幕後帝妃》的完成是在1992年元月28日,屈指數來已經整整十四年了。往事如昨,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為什麼仍然願意花時間作修訂?這首先源於中華書局編輯李世文先生的支持和鼓勵。世文先生是我去年在中華書局出版的《正說唐朝二十一帝》的責任編輯,他把握文字的功力和對作者的尊重,尤其是對工作的認真負責,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和他打交道的時候,我也很願意傾聽他的意見。給修訂本取現在這樣的一個名字,就是集思廣益後我們共同協商的結果,我以為這一名字更加準確地概括了本書的內容。
另外,還有一個動因,是當年那本小書出版後曾經得到過不少讀者的錯愛,其中承載了我當時作為一個學術“新兵”太多的寫作體驗。當年那本小書殺青之時,正是我研究生畢業走上大學講台的第五個年頭。書出版後,竟然意外地得到讀者的歡迎,還收到了一些讀者的來信,有的還是通過出版社轉來的。其中,一位來自廣西靈山的姓唐的中學生的來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在後來的幾年時間裡我們都有書信往來,直到我1998年工作地點發生了變化以後,當時這位中學生也快要畢業的時候。這一經歷,極大地觸動了我此後的教書工作和讀書生活。我一直想,自己的小書居然能夠得到中學生的喜歡,這不僅是對我工作的極大獎勵,也給我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我更加仔細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著述。從此,我對所謂“敬惜字紙”的古訓多了一層更深刻的體味。我越發相信,“用心”是多麼有意義的字眼。
這次修訂,本來想基本保持舊貌。但是,最終刪除了原來書中寫有的女皇武則天和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兩篇。之所以刪除,一是由於武則天由皇后、皇太后而稱帝建國成為一代女皇,她的事跡我在《正說唐朝二十一帝》中有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如果這裡再收,稍嫌重複,為了節省篇幅,就忍痛割愛了。唐太宗的長孫皇后號稱名君“良佐”,對唐太宗一生事業尤其是貞觀之治助益良多,但是,長孫皇后在政治上的作用從來沒有超出後宮的藩籬。無論是把持皇權還是左右皇權,長孫皇后都談不上對朝廷政治的干預。所以,考慮到本書的主題,也就沒有保留這一篇。十八位后妃中,只有隋文帝獨孤皇后是既沒有垂簾聽政也沒有臨朝稱制的一位。本書仍然將其收錄,是因為獨孤皇后確實是一直參與朝政、經常和隋文帝討論政事的。她不僅以“奇妒”干預著皇帝的後宮生活,在關乎皇統國運的繼承人問題上也居中用權,所謂“廢太子立晉王廣,皆(獨孤)後之謀也”;而且,在實際的朝廷政治中也形成了“二聖”格局,這一格局是隋代宮廷政治最引人注目的景觀之一,可稱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政治的餘音續曲。換句話說,這也正是獨孤皇后“當國”的奇特方式。這樣的處理,不一定完全合適,但也反映出我近年對宮廷政治、國家體制運作等有關問題的思考。全書從篇目來說減少了兩篇,但是其他篇目的內容和結構得到了充實,字數有所增加,並添配了一些圖片,小標題也儘可能地結合新的內容作了調整,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付梓之際,還有一事需要稍作交代。在中國眾多臨朝稱制或垂簾聽政的后妃中,清朝末年咸豐皇帝的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端祐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慈禧太后)顯然是很著名的一位。慈禧太后在咸豐死後的同治年間與慈安太后兩宮並尊(詔旨分別尊稱“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以咸豐所賜“同道堂”小璽垂簾聽政。她在兒子同治皇帝駕崩後,策立光緒皇帝並再次垂簾聽政。光緒成年和大婚後,她雖幾次名義上歸政,但無意交權,一直以“訓政”名義裁決軍國大政。最後,竟藉口光緒皇帝有疾將其幽禁於宮中瀛台。光緒皇帝幽死,又是她策立了清朝最後一個小皇帝——宣統皇帝溥儀。她前前後後把持朝政四十多年,成為清朝末年政壇上最具權威的人物。對於這樣一位后妃,本書沒有收入,我是考慮她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所謂“近代”中國(我們習慣上把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以後稱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了,我的專業是中國古代史,首先就有了偷懶的想法,所謂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再說慈禧太后時的生活雖然依舊保持了舊有宮廷的內容,但她所處的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與以往已大不相同。不僅西方的所謂“奇技淫巧”在當時已經十分盛行,由於列強入侵、邦交受侮,乃有興辦洋務、變法維新、預備立憲等發生,所謂西風東漸的薰染和“新政”的出現,導致清末皇權的運作和宮廷政治的面貌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色。雖然清朝遺老有“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之嘆,但慈禧時宮廷生活的內容已有很多超出了傳統帝制時代的範圍。幸好關於慈禧太后的傳記已有不少,有興趣的讀者自可找來瀏覽,這也給我的偷懶提供了藉口。對此,敬請讀者朋友體察鑑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