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朝之葬俗

  在東周時期,墓葬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陵墓的組成部分中,已經出現了陵園。初期的陵園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築圍牆,也有的利用天然溝崖作屏障。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墓外,沒有其它附屬建築。據文獻記載,春秋晚期才開始在墓上構築墳丘,如《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孔子為父母的墳建造墳丘,並認為此前沒有墳丘,即“不封不樹”、“墓而不墳、與地齊平”。但考古發現表明自戰國中期起,趙、秦、楚、燕、齊、韓等國的君主死後都營建高大的墳丘,並尊稱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徵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

  墳丘都經過夯築非常堅固,形狀大體分為圓錐形和覆斗形兩種。歷代帝王都為自己營造大型墓室。兩周時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來的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的葬俗

  春秋戰國時的墓葬,人們首先要選擇風水寶地,即卜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說,齊景公建成路寢之台後,逢於何的母親死了,卜葬時,“兆在路寢之台牖下”。晏嬰請求景公順從占卜之意,准逢於何葬母於路寢台下。

  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墓內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濕,保護墓室。我們知道,西周已經存在夫妻合葬。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趨普遍。戰國中期以後殘酷的殺殉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殉人減少,墓主的隨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顯著增加。出現了用木俑和陶俑來替代人殉隨葬。秦國在獻公時廢除了人殉制度。

  秦漢之葬俗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秦始皇開創的陵寢制度對以後歷代帝王陵園建築影響是最大的。秦始皇時,陵園的布局既繼承了秦國的陵寢制度,同時吸收了東方六國陵寢的一些作法,規模更加宏大,設施更加完備。總體上仿照都城宮殿的規劃布置,充分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秦朝開始的陵區附近設置城邑,並以陵號來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麗邑。同時,秦延續了建造祭祀建築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為自己建立了宗廟,設立了神主,並且在陵側建立寢宮,擺設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西漢繼承了秦代陵寢制度並且有所發展。陵園裡只有一個重城,陵墓在陵園的中央,坐西朝東。陪葬墓區在陵墓前方。西漢初期,帝、後在一座陵園內異穴合葬。從文帝開始,帝、後各建一座陵園。到景帝的時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廟宇。以後這種陵旁立廟的制度一直延續到西漢末。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葬俗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墓葬制度大體承襲漢代,但也有所發展,也有獨比如畫像石墓減少,貴族和官僚一般用磚室墓;墓室中獨特之處在於設置棺木的棺床;完全模仿房屋的石槨;墓內有鎮墓獸、墓誌等;磚室墓、土坑墓、石室墓、崖墓等多種墓室形式並存,而以磚室墓為主。

  但是在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與魏文帝曹丕的墓葬都依山為陵,不封不樹,不建寢殿,不設園邑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跡。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父子皆主張薄葬,可以說他們的主張對秦漢以來的厚葬之風,是一次很大的衝擊。

  隋唐之葬俗

  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的政權,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後,隋滅掉了陳,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但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有二世,前後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煬帝又都死與非命,所以在陵寢制度上,隋朝雖然恢復了秦漢封土為陵的規則,但是在營建規模上還遠遠比不上秦漢陵寢那樣高大宏偉。

  隋之後的唐代,墓葬以長江為界,大致分南北兩區。江北有雙室磚墓、雙室土洞墓、單室磚墓、單室土洞墓和土坑墓五種,較大的墓葬中一般繪有壁畫。江南有磚室墓和土坑(或土洞)墓兩類。北宋時中原和北方地區墓葬以土坑墓和磚室墓為主,南方則多豎穴土坑墓,至南宋,長方形磚室墓增多。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明清。

  宋朝之葬俗

  唐朝之後,便迎來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大約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皇權高度集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寢制度大體上沿襲了唐代初的制度,只是改變了漢唐預先營建壽陵的制度。

  ------------

  後記:墓葬制度的演變(2)

  ------------

  北宋的陵寢在皇帝死後才開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須在七個月內完成。因此宋代的陵園規模不如唐代。唐代后妃從高祖李淵開始,附葬帝陵不單獨起陵,而宋代恢復了漢代的規制,后妃單獨起陵園於帝陵的西南隅。後陵建築與帝陵相同,但規模較小,

  宋代建造陵墓相風水堪輿(看風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說法,把姓氏歸於古代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

  元明清之葬俗

  元代沿用蒙古族潛埋的墓葬方式,故沒有陵寢制度。

  明代是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期。此時的陵墓由方形覆斗狀改為圓形,稱“寶頂”;取消寢宮(即下官)的建築,擴大祭殿(即上宮),並取消留居宮人牙城、寶城、寶頂。皇帝、皇后、親王、公主、嬪妃的陵制級別相當嚴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規則。日常侍奉飲食起居的辦法,使朝拜祭祀的儀式更為隆重。陵園圍牆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分三個院落。第一院落除陵門外,兩旁設碑亭、神廚、神庫;第二院落除殿門外,設有祭殿和兩旁的配殿;第三院落除內紅門外,設有牌坊、五供台和方城明樓。方城後為圓形大墳,即“寶頂”,周圍砌有磚壁,上砌女牆,稱為“寶城”。清朝無論從規劃建制到建築造型均仿照明朝,採用集中陵區的手法,安排總入口,從正紅門開端,經統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華表,分達各陵區。其布局順序為:五孔石券橋、牌樓、碑亭、三孔券橋,大月台、宮門、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後為石平橋、月台、琉璃門、五供、方城(上立明樓)、月牙城、寶城、寶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