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政府鼎力支持的盜墓活動(1)

  ------------

  :楊璉真珈盜南宋諸陵

  作案時間:公元1278年

  作案地點:宋六陵,紹興城東南18公里皋埠鎮攢宮村

  受害人:宋六帝(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

  作案人:楊璉真珈及宗允、宗愷泰寧寺僧侶

  作案手段:祥興元年,有總江南浮屠者楊璉珈真,怙恩橫肆,帥徒役頓蕭山,發

  趙氏諸陵寢,至斷殘支體,攫珠襦玉柙,焚其(此肉)棄骨草莽間……”

  作案後果:宋六陵經過此次洗劫,地下的珍寶,墓中的屍骨均蕩然無存。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相關文獻有記載

  作為江南唯一的一座皇家陵園,宋六陵,埋葬著南宋9個皇帝中的6個,他們連續在位的時間長達148年,而整個南宋歷時也不過153年。一部南宋王朝的興衰史幾乎就是宋六陵主人的生活史。它的被盜,不但是南宋的損失,更是我們國家整個文化歷史的一個損失。但是從歷史來看,每個朝代在它風雨飄搖的時候,也就是盜墓者最狂妄猖獗的時候,宋六陵也沒有走出這個宿命。

  南宋諸陵的修建

  “狐死首丘”,說的是狐狸瀕死時,總是把頭朝向棲身的小土山。《禮記·檀弓上》云:“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後便以“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比喻人對故土的懷念。這種情況也適合被金兵逐出汴京、偏安於東南一隅的南宋統治者,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時時不忘收復失地,回歸中原的。這在他們的喪葬上表現得格外強烈。

  1131年,宋高宗趙構24歲,在皇帝的寶座上才坐了4年,他的祖母隆佑太后病死,興建皇陵就作為國家大事擺到皇族的議程上。也許有人要問:“南宋皇陵為什麼設在紹興呢?”這還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了徽宗和欽宗兩個皇帝。昏庸無能的高宗趙構倉皇南逃,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1129年,金兵再度進犯,趙構又從杭州經紹興、寧波,一直退到東海,第二年才回到紹興,並在這裡做了一年零八個月的皇帝。同年4月,隨高宗南渡的北宋哲宗皇后孟氏死了。

  當時北宋的皇陵已經淪為金國的國土,趙構就派一個叫楊華的吏部侍郎在江南勘察新的陵址。浙江本是個多山的省份,適宜建皇陵的風水寶地比比皆是,楊華偏偏看中了浙江省紹興市東南17公里的一條山溝,山溝里有座泰寧寺,是南宋大詩人陸游的祖先陸佃的功德院。

  楊華在泰寧寺住了一晚,對那裡的山水感覺很好,回京向趙構寫了個調查報告說:“泰寧寺四面環山,雄壯峻秀,東是青龍山,南接紫雲山,西靠五峰山,北倚連霧山,是塊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寶地,在那裡建皇陵,有層層山峰相拱,青龍白虎保衛,不僅適宜埋藏先帝的弓箭,而且預示皇朝萬載的興隆。”趙構同意楊華的報告,下昭在那裡建皇陵。

  孟皇后的去世,時距朝廷上次營建山陵,也就是營建欽聖憲肅皇后山陵已30年,中間局勢動盪,“圖籍無存”,而朝中大臣多是新進的,也很少有人能詳細地知道以前皇家的陵寢制度,所以所制攢宮比北宋陵寢“少異也”。寶慶《會稽續志》卷三《陵寢》引王明清《揮塵錄》說:

  “紹興初,昭慈聖獻皇后升遐,曾紆以江東漕兼攝二浙廳辯用元符末京西漕向故事也。朝論欲建山陵,紆議以謂:‘帝後陵寢,今存伊洛,不日復中原即歸附矣,亦以攢宮為名,僉以為當。’”

  皇陵是國家的重點工程,皇帝親自指揮,動用全國財力,徵調全國的能工巧匠,往往要費時十年八載才能完工。有的皇帝剛剛登位,還是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臨死前才完工,因此皇陵大都建得氣象萬千,壯麗輝煌。

  宋六陵區占地2.24平方公里,遠處東傍青龍山,南接紫雲山,西依五虎嶺,北靠霧連山,構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景觀,好像四大方,保衛著眼前的皇陵。同時地勢東南略低,西北稍高,清澈的溪發源於東南的大仁龍山,沿皇陵向西婉蜒而過。整個陵區山水交融,風景如畫。南宋王朝的這種獨特的陵園選址方法,是我國古代風水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宋六陵雖然屬於臨時安置性質,但畢竟不同於普通百姓的墓葬,各陵仍有一定的規模。據文獻記載,地下均有長達數十丈的石砌甬道和墓室,又有精緻的墓闕;地面上建有獻殿、享殿、宰牲房等大批建築。可惜滄桑巨變,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見到這些陵園建築了。只有那一個個微微鼓起的土墩上的八叢參天古松,依然挺立在青山環抱之中,它們少則七八棵,多則數十棵,棵棵粗可合抱,頂挑青枝,如傘如蓋。相傳,每叢松樹的下面,就是一座皇帝的陵墓。

  南宋的國力雖然有限,但皇陵建得一絲不苟,估計和北宋的差不多,有長長的神道,文武百官和飛禽走獸的雕像,高聳雄峻的祭殿,堅固而深邃的墓道以及數不清的殉葬品,一切和地面宮殿相仿。

  宋六陵里一共埋了七個宋朝皇帝。第一個是宋徽宗趙佶,其陵墓叫永佑陵;第二個是宋高宗趙構,其陵墓叫永思陵;第三個是宋孝宗趙慎,其陵墓叫永阜陵;第四個是宋光宗趙,其陵墓叫永崇陵;第五個是宋寧宗趙擴,其陵墓叫永茂陵;第六個是宋理宗趙昀,其陵墓叫永穆陵;第七個是宋度宗趙,其陵墓叫永韶陵。南宋還有三個小皇帝,死後一個葬在廣東新會崖山,一個葬在深圳蛇口,另一個葬處不詳,無從考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