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宋陵被盜過程

  宋六陵之所以取名為“攢宮”,是因為南宋的君主們原先並不準備就這麼心甘情願的永久安息在江南,本打算浮土淺藏,暫時的將梓宮攢集一處,有朝一日收復中原後再一併歸葬鞏縣的北宋祖陵。但苟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以國破山河碎的結局而告終。諸帝遺骨非但未能如願返歸祖塋,反而在亡國後不久就遭到了強人的浩劫凌辱,陵園毀於一旦。

  1278年,南宋剛滅亡。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為“江南釋教總統的西域僧人楊璉真珈就盯上了宋六陵,開始大規模的挖墓盜寶活動。宋六陵埋得較淺,挖墓並不困難。他暗中勾結了一批惡僧奸徒,率領大隊人馬開進陵區。首先被挖開的是宋理宗趙昀的永穆陵,挖開浮土後就見到長長的用青磚砌成的地宮,撬開宮門後就是墓道,墓道兩側擺滿了祭品和殉葬品。楊璉真伽撬開宋理宗的棺槨,據一些史料記載,棺槨被撬開時,裡面射出一道白光,直衝雲天,原來棺內堆滿了金銀珠寶。

  ------------

  政府鼎力支持的盜墓活動(2)

  ------------

  當時宋理宗才死4年,遺體的面目還栩栩如生,只見他頭枕七寶伏虎枕,腳抵一柄楊貴妃用過的穿雲琴,身下墊的是錦繡軟緞,軟緞下面竟是用金絲編的涼蓆。楊璉真伽把陪葬的稀世珍寶盜竊一空後,這幫利慾薰心的惡徒蜂擁而上,用鐵釺、鐵鏟等工具,先後砸開永茂陵、永穆陵、永紹陵和寧宗仁烈皇后的地宮,開帝王棺槨,哄搶墓中數目驚人的奇珍異寶。他們甚至喪心病狂地把宋理宗趙昀的屍體從永穆陵中挖出,倒掛在樹上三天三夜;見到宋理宗的腦袋特別碩大,竟把腦袋擰斷,順手帶走,刮去腐肉,變成光滑滑的頭顱,以顱殼盛酒,作戰利品炫耀。

  楊璉真伽前後挖開100多座古墓,把多數皇陵和埋入皇陵的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功勳大臣的墳墓幾乎全部挖開,屍骨撒滿山溝,一片狼藉,慘不忍睹。為了達到分裂民族的罪惡目的,楊璉真伽還打算將六陵遺骸埋到杭州南宋皇宮內,並在上面建造鎮南塔,表示宋人永世不得翻身,

  宋六陵被盜發以後,宋代遺民,紹興人唐珏聞知帝陵被毀,龍體遭劫,憂心如焚。當下典當家產,私下備酒宴,邀請鄉里少壯輩。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說:“今請諸君協力,前往收埋先帝屍骨,如何?”有一人問道:“山上將官把手,虎視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說:“此事我早已運籌,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亂真,取而代之呢?”大家應諾。唐珏拿出備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復以黃色絲絹,署上帝名、陵名,分頭趁月色潛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隨號將諸帝遺骸分別收藏起來,埋在寶山之陰天章寺前,種上冬青樹,以為標誌。

  其後世人有感於唐珏的行為,作詩曰:“馬棰問形,南面欲起語,野尚純束,何物敢盜取。余花拾飄蕩,白日哀后土。六合忽怪事,蛻龍掛茅宇。老天監區區,千載護風雨。”又曰:“冬青花,不可折,南風吹涼積香雪,遙遙翠蓋萬年枝。上有鳳巢下龍穴。君不見犬之年羊之月,霹靂一聲天地裂。”復有夢中詩四首曰:“珠亡忽震蛟龍睡,軒敝寧忘犬馬情。親拾寒瓊出幽草,四山風雨鬼神驚。”“一自築珠丘土,雙匣親傳竺國經。只有春風知此意,年年杜宇哭冬青。”“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寒起暮鴉。水到蘭亭轉嗚咽,不知真帖落誰家。”“珠鳧玉雁又成埃,斑竹臨江首重回。猶憶年時寒食節,天家一騎捧香來。”

  清人袁宏道也曾在《游六陵記》寫道:“六陵蕭騷岑寂,春行如秋,晝行如夜,雖聊鞭疊騎,而時聞倀啼鬼哭之聲。讀唐義士詩,痛楚入骨,為之瀝泣。自古亡國敗家雖多,未有若斯之慘酷者也。詩一首:冬青樹,在何許,人不知,鬼應語。杜鵑花,哪忍折,魂雖去,終啼血。神靈死,天地暗,傷心事,戍兒年。錢塘江,不可渡,汴京水,終離去。縱使埋到崖山崖,白骨也知無避處。”

  時光流逝,可是宋六陵並獲得平靜,在清代和汪偽政權時又被一些利慾薰心的人多次盜掘,再經過文革時期的浩劫,宋六陵的地面建築至此幾不復存在。

  正史、野史都記載了宋六陵在元初遭楊璉真珈等人盜掘。但是,這些記載相互之間都存在不少矛盾之處。其實早在元代,就已經出現不少矛盾之說。元朝的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不僅記錄了幾種不同的說法,還對楊璉真珈的盜墓時間,高宗、孝宗屍骨移葬東嘉等問題提出了質疑。

  不少文獻資料都說:南宋王朝辟宋六陵為皇家的臨時陵園,以後收復中原,這些皇帝的靈柩都要移葬到河南鞏縣的宋陵。但是,文獻資料也都證明南宋皇帝偏安江南,並無收復中原的雄心和計劃。也就是說,“收復中原”不過是冠冕堂皇的口號,那麼,宋六陵難道就真的只是皇家的臨時陵園?諸如此類種種疑問,相信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日益進步,總有一天會給所有關心它的人一個明確的答案。

  宋六陵出土的文物

  據史料記載,盜賊們得到“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鏽管”、“交加白齒梳”、“香骨案”、“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魚影瓊扇柄”等諸多珍寶。後代又陸續從宋六陵的遺物中發現銅涼拔鏽管、真珠戲馬鞍、錫器、端硯、玉瓶爐、古銅、精美的龍泉窯青瓷,這對研究當時的手工技術和社會文化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