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平天國甲寅四年(清朝咸豐四年)十一月十日,朔風凜冽,掀捲起滿江波濤,數百艘兵船載運了太平軍將士一萬四千人,浩浩蕩蕩,頂風破浪,從安慶碼頭西上。前隊是新造大小戰船二百餘艘,然後是翼王的座船,是一條新打造的多艙帥艦。再後是民船改建的炮艦和大批運兵船,最後殿以巨大的水上城堡大木筏兩座,由數千名縴夫奮力拉著整個船隊逆水行舟,像蝸行似地一步步向上游駛去。冬日溫和的陽光,被西北風吹得充滿了蕭索的寒意。同樣是獵獵的軍旗飄揚,同樣是震天撼地的鑼鼓聲,與去年正月從武昌下駛奪取南京時相比,總覺一個是如日初升,一個是蕭蕭入暮。一幕悲壯的人間史劇過早地收場,才升的太陽忽然急劇下沉。一位力大無窮的英雄托住斜陽,猛力將它向上提起,又提起,力求再現艷陽當頭的燦爛輝煌。這位威風八面的大將軍,便是太平天國卓越的軍事家石達開!他不顧寒氣襲人,風帽裘袍,正坐在船頭上,前後瞻顧他所率領的將與敵人決一死戰的艦隊。雖不十分龐大,卻極其精銳。船頭上年輕的弟兄們,個個精神抖擻,滿懷激情,揎拳舉臂,角力摔跤,士氣十分高昂。達開在碼頭上臨行前和許多士兵交談過,詢問他們此次出征的感受,竟沒有一人有壯士一去不回的悲壯情懷,而只是笑呵呵地大談:“打個大勝仗到武漢過大年!”那麼灑脫,那麼自信,全不把威風一時的湘軍放在眼中。達開寬慰地想:“士氣可用了,只要指揮得當,一定能讓曾國藩知道太平軍的厲害。奪去的城池,一座座奪回來!”

  出征前,他得到戰報,秦日綱、韋俊與李秀成退兵黃梅後,還有一個常勝將軍、殿前檢點陳玉成,本來鎮守田家鎮上游蘄州沿江陣地,屢次擊敗湖廣總督楊霈的兵馬,成了田家鎮北方陸路屏障。田家鎮丟失後,他也只得率兵退回黃梅。那楊霈想撿個便宜,命部將領兵追了上來,吃陳玉成施個回馬槍,殺得大敗而逃。果如達開所料,曾國藩立即命湘軍羅澤南、塔齊布領兵攻打黃梅,進駐小池口的羅大綱聞訊急忙向北增援,進抵只離黃梅二十里的濯港。無奈此時秦日綱軍大敗之餘,軍心動搖,不敵如猛虎出山的湘軍,已經放棄黃梅,退到東邊安徽宿松縣境內。羅大綱探悉秦軍東撤,也於十一月初九日從濯港撤回池口。翼王接到羅大綱的稟報後,料想小池口孤軍難以堅守,立即下令出兵。“和妖軍真正決戰的時刻就要到來了!”艦隊在緩緩西上,迎住撲面的寒風,翼王從容鎮定地想。

  太平軍水師越過小孤山,又行了七八十里,已是十一月十四日的近午時分。忽見一座巨大的沙洲橫亘江中,長江分為南北兩航道,櫓工呼道:“快到鄱陽湖了,這是江洲。”

  翼王與以晃、玉昆等聞聲,從艙中出來,聚到船頭觀看,遙見北航道北岸有一村落,問櫓工老大,答道:“這就是八里江,從那裡入長江恰好八里遠近。”

  復行十餘里,南岸危崖壁立,中多孔隙,江水衝激,聲若洪鐘,眾人都道:“湖口石鐘山到了!”原來湖口有上下兩座石山,城北臨江的是下石鐘山,城南者稱上石鐘山,合稱雙鍾。轉眼江面豁然開闊,煙波浩渺,漫無邊涯,滔滔清流從左側奔湧入江,舉眸南望,湖水茫茫,雖越百十里猶不見其涯際,這便是天下聞名的鄱陽湖。正有太平軍的兵船停泊於湖口東西兩處江面,旗杆上懸掛了一幅顯眼的黃綢大旗:

  “冬官正丞相羅”。

  玉昆道:“羅大綱從小池口撤退到湖口來了!”

  便命兵士用旗語傳令水師戰船下錨停泊,翼王座船帶了十來艘舢板,繼續向左駛入鄱陽湖口。但見浩浩湖面,惟有此處突然收束如瓶頸,東岸古城兀立,即是湖口縣城。岸畔碼頭,平時商旅輻輳,帆檣林立;現在正當戰時,停靠的民船很稀少了,也碇泊著一批太平軍的戰船,當是羅大綱的部下。遙望對岸,雜樹森森,茅舍隱隱,櫓工指點道:“那便是梅家洲,往日荒涼得很,現在之有些人家。”

  座船剛剛下碇,一員魁梧雄偉,滿面虬髯兩鬢微白的大將,從岸上高峻的石階飛奔而下,跨上翼王座船大喊道:

  “翼王殿下,我老羅終於把你盼來了!啊哈,胡秀才,黃老弟都來了,好極,好極,這齣戲有看頭了,快把曾國藩這頭騾子治一治吧!”

  未等翼王開口,聚集在帥船上的胡以晃、黃玉昆等人都圍著大綱笑道:“小池口丟了吧?這麼嘻嘻哈哈,還當你是打了個大勝仗了哩。”

  “呸!這時候還打得了勝仗?”大綱哇哇叫道,“殿下,你說說,燕王都退兵了,我還和妖兵在小池口死拼嗎?把我拼死了,誰來為殿下打曾大妖頭?”

  翼王笑道:“大綱的話不錯,帶兵打仗要見機行事,不作無謂的犧牲。如今決勝的戰場不在北岸小池口,而在南岸九江至湖口一線。大綱退兵正合我意,不知曾大妖頭和妖兵來了沒有?”

  “林啟容剛差快馬來報,曾大妖頭的座船今日午前剛剛抵達九江城外,陸師還沒有出現,水師的前鋒,則早在得了田家鎮之後就開到了九江來了,和我軍水營在小池口外交鋒了兩次,打算越過九江到湖口來,被我軍新建兵船和大木筏的炮火打回去了。現在我們水陸兩軍都撤到湖口來,敵軍的水師恐怕也要夾了尾巴跟過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