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時諸事草創,天王府一切因陋就簡,不過將總督衙門議事廳的匾額蒙上一層黃綢,上書“金龍殿”三字,就算是天王臨時的正殿了。屋內陳設本就簡單之至,樑上懸了一塊“皇恩浩蕩”的金字匾額,梁下幾把太師椅和茶几,現在也把匾額蒙上,改寫成“天恩浩蕩”四字,感謝天父天兄,引領他們走上反清勝利的輝煌之路。諸王朝見的禮儀,在永安擬定朝規時,分成兩等,東、西、南王是站著見駕,而北王與翼王是跪著見駕的。所以到了南京以後,諸事上了正規,各王奏章上就按這個規定寫著:“小弟楊秀清立在陛下暨小弟韋昌輝、石達開跪在陛下,奏為某某事。“西王、南王犧牲後,只剩下東王一人享受著這份站著見駕的優禮了,可見東王的地位非同小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優禮權臣曹操,也只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拜還是要拜的,但不需要報出自己的姓名罷了。封建王朝所賜給大臣的尊禮不過如此,再進一步就是篡位了。

  天王洪秀全初登大位,很不好意思坐受諸王的參拜,好在議事廳東暖閣的紅木大炕和擺設依舊,天冷,又燒了兩盆紅紅旺旺的炭火,閣中暖融融的。三王進了議事廳,秀全迎出東暖閣來,東王站著,拱手道:“小弟秀清向二哥請安。”

  北王和翼王剛欲屈膝跪下見禮,被天王攔住了,說道:

  “自家兄弟,免禮了,廳中空空蕩蕩,冷得很,到暖閣里來坐吧。”

  秀全進暖閣上炕盤腿坐了,東王等散坐在太師椅中,秀全高興地說道:“金田起義兩年多,行程幾千里,一直在和妖兵打仗,沒有一個安身的地方做根據地,今天總算在南京安頓下來了。唐朝末年有個農民起義的英雄叫做黃巢,南到廣州,北至長安,幾乎打遍了全中國,可惜沒有一個固定的後方,雖然把唐朝拖得精疲力盡,走上了滅亡的道路,他自己也失敗了,還被後人稱為‘流寇’。我們現在不能走黃巢的老路,應該建立首都,作為後方基地。我的意思就將南京定為太平天國的首都,名稱我也想好了,就稱為‘天京’,賢弟們意下如何?”

  北王不住點頭,卻不開口,他要先聽聽東王的意見,然後左右逢源,翼王正在沉思,東王已經說道:“定都的事,小弟早已放在心中,本來是想打下北京城,方才建為首都的。二哥既然想在南京定都,也未嘗不可。不過就怕定都南京之後,將士們以為已經到了小天堂,就不想再北伐了。我們辛辛苦苦,終不過是半壁江山。所以小弟的意思,不妨先將南京定為臨時的京城,仍然稱為南京,‘天京’這個稱呼很好,將來留給北京城吧。”

  天王聽了很不樂意,他知道東王喜歡自作主張,他講的話,十九是要反駁的,他轉過臉道:“那末正胞、達胞的意思怎樣?”

  昌輝還在猶豫,達開道:“二哥歸納了黃巢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沒有一個鞏固的後方根據地,確是這樣。他們幾十萬烏合之眾到處流竄,沒有信仰,沒有目標,最後由於內部分裂失敗了。黃巢的失敗足為後人引為教訓。我贊成立刻建立一個牢固的周圍有一大片富饒土地的根據地,南京可符合這個條件。當然北京更好,可是要拿下北京還需相當時日,不如先把南京定下來。有了首都,將士們就有了向心力,依小弟愚見就叫它‘天京’也可以,將來拿下了北京,我們不可以搬家嗎?”

  昌輝也道:“小弟也是這個意思。從金田出來,拖了無數老小眷屬,打了兩年多仗,如果仍然沒有歇腳的地方,恐怕人心要散了,不如就以南京為天京吧。光復了北京之後,把‘天京’的名義賞給北京就是了,省事得很。”

  秀全見秀清不再言語,就道:“那末就定下來以南京為天京吧。還有一件事要辦,這個總督衙門雖則房屋不少,究不是王宮格局,給軍民看了也不像樣,須得重新收拾一番,愚兄並不主張奢華,總須像個王宮的體制。”

  秀清道:“這個好辦,索性拆去重建,再把附近民房擴並些進來,造得氣派大一些,將來少不得會有洋人來天朝朝拜,王宮事關對外觀瞻,花些錢也應該。”

  昌輝笑道:“這一路上我們從各地藩庫繳獲了不少金銀,錢是花不完的。不過要限時在年內完成,明年正旦就可以在新宮舉行大朝會了。”

  秀全滿意地點了點頭,笑道:“清胞軍政事務繁重,稟事的人多,也須有個像樣的王府,一塊兒動工修建吧。”

  秀清道:“藩司衙門雖有三百多間房屋,可惜格局沉悶;氣派不大,我想換個地方之後再動工。有人告訴我,清妖江寧將軍府是原來的明故宮,氣魄大,殿閣樓台都是現成的,園子也大,準備去看看,如果合適就搬過去。”

  秀全道:“正胞、達胞都住下來了吧?還有南王,西王兩家呢?”

  達開乘機道:“南王遺屬住在原來的皇台衙門,西王妃宣嬌一家暫時還沒有住處。”

  “那可不行。”秀全道:“如果清胞遷往將軍府,留下的藩司衙門就改作西王府吧。”

  “這樣最好。”北王、翼王都道。

  秀清沒法,只得掩飾道:“是啊,我正想給西王府選擇一處上等的地方,以慰五弟在天之靈,待我搬走了,就請西王妃一家住進去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