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十二月十三日午後,皇上小眠起來,惦念著武昌戰事。先到養心殿西暖閣,看看有無武昌來的奏章。才坐下來,便有內奏事處太監送來一份湖南嶽州以四百里加快遞來的奏摺,具名是湖廣總督徐廣縉。他是在太平軍離開岳州去武昌後,進駐岳州的。奕詝皺了皺眉,武昌戰火險惡,這個徐廣縉不去武昌督師,卻逗留在岳州有什麼事啟奏。不料打開奏摺一瞥“事由”,卻是:“為飛奏武昌失守,巡撫常大淳以下文武全數殉難,仰祈聖鑒事。”奕詝大驚,武昌陷落雖在意料之中,滿城文武全都死難,卻給了他極大的衝擊。他眼前一暗,仿佛夕陽西墜,暮靄北來,把整個養心殿都籠沒在陰暗中了。武昌失守文武殉難的悲慘之事難道就是大清朝前途的縮影嗎?他神經震顫,呆愣愣地默坐了好多時候,腦中空空,無悲、無怨、無憂、無怒,好似進入了另一個無人無我的空空世界,假如就這麼痴痴木木地生活下去也好,省卻許多煩惱,然而一抬眼,朔風吹著雪花滿院飛舞,畢竟又回到了存在無數煩惱的大千世界。皇上的悲,皇上的怨,皇上的憂,皇上的怒,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誰想像得到做皇帝的有這麼多的憂愁苦惱!頭疼啊頭疼,怎麼扭轉目前的危險局勢呢?首先必須嚴辦丟失武昌的人,可是巡撫以下都殉職了,這些官員將給他們褒獎,以獎勵誓死守城的地方官,惟有徐廣縉遠在岳州,隔岸觀火!

  “這個可惡的徐廣縉非處死不可!”皇上拍案罵道,“否則督撫大臣還有誰肯守城?”

  皇上立刻在養心殿中召見軍機大臣,君臣相對嘆息,匆匆做了幾項決定,徐廣縉革職拿問,湖南巡撫張亮基繼任湖廣總督,又以武將之中惟有廣西提督向榮一軍由廣西尾追太平軍至武昌,立功最多,忠勇可恃,在朝廷無人可為欽差統兵的不得已情況下,降格以求,任命向榮為欽差大臣,統率與太平軍作戰的各路官軍,同時下旨沿江諸省督撫大臣加強戒備,以防太平軍由水路東下。

  做了這些應付眼前的決定後,奕詝默默沉思了一會,忽然問道:

  “賽尚阿近在獄中說些什麼?”

  首席軍機大臣祁窩藻叩頭道:

  “聽說他常在獄中嘆息說:‘若是動用了遏必隆刀以肅軍紀,當不致落到今日的地步,’”

  奕詝道:“這也不盡然,合數省兵力,幾百萬糧餉,竟然平定不了窮山村中冒出來的股匪,難道用遏必隆刀殺幾個臨陣退縮的統兵大員就能徹底改變局勢了嗎?這兩日,朕看了三堂會審賽尚阿的供詞,一再思索,不得要領。他雖說了很多話,卻不曾解答官兵為什麼一敗再敗的根本原因。這個問題不弄明白,官軍還會再敗下去,我們能有幾座像武昌那樣的大城,經得起丟失啊!”

  “是啊,丟不起了啊。”祁窩藻又叩頭道。

  其餘軍機大臣也跟了叩頭,說道:

  “是啊,是啊,不能再丟失了!”

  皇上沉吟了一下,喊道:

  “彭蘊章!”

  “臣在!”蘊章心驚膽戰,這個時候被皇上使喚,定是差去南方送死。可是蘊章猜錯了,皇上心情沉重地說道:

  “你去刑部大牢提審賽尚阿,就以朕的意思問他,究竟官軍失利的根本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扭轉危局、壓制賊氛,若他說得有理,朕將賜恩寬赦。”

  “喳,臣立刻就去!”彭蘊章叩頭道。

  軍機大臣都以為皇上有意赦免賽相的死罪,派彭軍機去提問,不過遮人耳目的形式罷了。誰知他們猜錯了,年輕的皇上確實想要找到挽救清室危亡的靈丹妙藥,賽尚阿督師一年,深知軍中弊端,若是好好朝皇上提的問題想想,一定能總結出一條使官軍脫胎換骨的條陳出來。賽尚阿的話可能事關軍國機密,知道的人愈少愈好,奕詝加意吩咐道:

  “彭蘊章,爾去刑部,單獨提審賽尚阿,左右一概迴避,賽尚阿的話由爾親自記錄,切勿假手他人,復旨時可單獨請起。”

  “喳,臣明白。”蘊章又碰頭道。他知道此事關係重大,退出養心殿後,立刻驅車至刑部衙門,由該部司官安排了一間密室,單獨傳訊了賽尚阿,兩人密談了一個多時辰,方才回到養心殿復旨。

  殿中只有君臣二人,雖是單獨召見,仍然保持了君臣的禮儀,皇上高踞高背蟠龍御座,蘊章俯跪在下,奕詝急不可待地問道:

  “提審賽尚阿,他說了些什麼?”

  蘊章小心翼翼地奏道:

  “經臣口宣上諭,賽尚阿頗能領會,但是心存顧慮,說是本朝開國兩百年,承平已久,諸事積弊亦深,平時因循粉飾,如今一旦暴露,對症施治,不能不下重藥,說了出來,言辭不免激切,恐有逆耳之處,因此賽尚阿不敢言,臣亦不敢傳,伏望陛下恕罪,方敢據實陳奏。”

  奕詝道:

  “國家到了這麼危機四伏的時候了,朕渴欲改弦更張,傾聽臣下之言,以救時局,爾與賽尚阿應盡忠直言,方是為臣之道,何必顧慮?”

  蘊章磕了幾個響頭,說道:

  “臣叩謝皇上隆恩。賽尚阿首先奏言,‘臣細細想來,官軍失利,實不在於一將一地之得失,而由於整個八旗與綠營暮氣太深,官氣太重,將驕卒惰,難以言戰。官軍勇敢作戰捨生忘死不如賊,吃苦耐勞士氣不衰不如賊,行軍神速長途奔突不如賊,同心合力團結如一不如賊。雖然也有奮身殺賊立功的人,究竟少數,不足以挽回大局。當兵的只知拿餉打仗,一旦無餉或賞銀少了便不願作戰;當官的則只為了保頂戴和身家性命,或彼此爭權鬧意氣,打仗反而放在第二位,如此軍隊豈能克敵制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