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大出保羅舅舅的意外,事實證明那是非常困難的。
歷史悠久的雷達遙感分析技術現在已臻化境。
經過很久的拖延,保羅諮詢過的專家們不約而同給出一樣的回答。他們還問:“你打哪兒搞到這些記錄的?”
“抱歉,”他總是回答。“無可奉告。”
下一步,要假設這個不可能性是正確的,並檢索文獻。任務艱巨,因為他不知道從何入手。有一樣是肯定的,硬碰硬地蠻幹是註定要失敗的。這就好像倫琴在發現x射線的那天早上去物理學雜誌現刊里尋找答案,他需要的信息卻在幾年後的未來時代。可是,在那浩瀚的已知科學海洋里努力,總是有一線希望的。
一步一步地,保羅·克魯格仔細設計出自動檢索程序,儘可能地排除障礙。有關地球的條目是需要剪除的,好幾百萬呢,然後集中注意力於地外相關條目。
克魯格博士的學術造詣帶來個好處:無預算限制的計算機時間。他從那些需要他的智慧的許多機構搞到了這筆經費。這次檢索開銷再大,他也不必擔心帳單。結果呢,花費小得很。
他挺走運,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檢索就完成了,停在第21456項條目。只看標題就足夠了。
保羅激動得說話都走調了,他把命令重複了一次,應答機才列印出拷貝。
這篇文章發表於1981年的《自然》雜誌。五年後才他出生!
當他掃過第一頁,他就知道,外甥完全正確,而且也明白了奇蹟是怎樣發生的。
當時,負責這一本歷經八十年的雜誌的編輯一定很有幽默感。一篇討論外行星內核的文章是不會引起普通讀者注意的,這一篇卻有一個極不尋常的標題。他的應答機本可以立刻告訴他,那出自一首毫不相干的著名歌曲。不管怎樣,保羅·克魯格從未聽說過“甲殼蟲樂隊”以及他們那些夢幻傳奇。
第二部 黑雪谷 第十五章 匯合
哈雷彗星太近了,根本看不到。相比之下,地球上的觀眾卻能欣賞到整個長達五千萬公里的彗尾,與彗星軌道成九十度,好像一面旗幡在太陽狂風中獵獵飄揚。
匯合的那天,海伍德·弗洛伊德睡不太安穩,很早就起來了。他不常做夢,至少不大能記得夢境。不用問,幾個鐘頭以後的匯合太讓人激動了。卡羅琳發來的一條消息也讓他有點不安。克里斯最近又不知上哪兒了。他簡略地回電說,儘管他幫著克里斯在“寰宇號”的姊妹船“宇宙號”上謀到一個差使,他連說聲“謝謝”都嫌麻煩。也許,他干膩了往返地月的工作,又到其他什麼地方找刺激去了。
“照樣地,”弗洛伊德繼續說,“得等到他想起我們的時候才知道。”
一吃完早飯,全體旅客和考察隊員就被集合起來聽候史密斯船長訓話。這對科學家們當然多餘,然而不用擔心他們淘氣。
主顯示屏上奇異的景觀保證是非常吸引人的。“寰宇號”更像是飛進了一片星雲,而不是靠近一個彗星。整個天空白霧蒙蒙。從一個中心向外散開,到處是斑駁的黑點和螢光帶,以及明亮的噴氣流。在這個放大率下,彗核只是一個很難辨認的黑斑。但毫無疑問,那就是周圍這些景觀的源泉。
“三小時以後,我們將停車,”船長說。
“那時,我們距彗核僅一千公里,相對速率基本為零。我們將進行最後觀測,以核實著陸點。
“十二點整,我們完全失重。之前,將檢查你們的船艙以保證每件物品正確固定。情況與轉向一樣,不過,到下一次恢復重力,這得持續三天而不是兩個小時。
“哈雷的引力?得了吧,不到每平方秒一厘米,只及地球的千分之一。要等很久你才能覺察到它的存在。物體下落一米要花上十五秒呢。 “為安全起見,在匯合與著陸期間,我希望你們都留在觀光廳,系好安全帶。你們這裡的看到的風景最好了,而且,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小時。我們只作些許校正,不過各個方向都有推力,所以會引起輕微不適感。”
船長的意思是,暈船——大家認為這個詞在“寰宇號”上是禁忌的。還是可以注意到,許多隻手伸向坐墊下面的包,好像檢查那個塑膠袋是否備好,以防不測。
隨著放大倍數提高,屏幕上的圖像也在擴大。有一會兒,弗洛伊德覺得更像坐在一架飛機上,正穿過雲彩下降,幾乎忘了這是一艘正在逼近最著名的彗星的太空船。彗核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不再只是一個黑點,而是顯出不規則的橢圓形——一個凹凸不平的小小島嶼,正飄流在宇宙的海洋里,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世界。還是沒有任何尺度的感覺。但弗洛伊德知道,展現在他面前的這個世界的直徑還不到十公里。他想像著自己注視月球的感受。但月球的邊緣可沒有這麼模糊的,那兒也沒有兩條如此強大的蒸汽流自表面噴出。
“天哪!”米哈伊洛維奇嚷道,“那是什麼?”他指著彗核的下沿,正好在明暗分界線的內側。
難以置信,也絕無可能的,彗星的夜界有一處亮光以完美的節奏在閃爍:明,暗,明,暗,間隔大約兩三秒。
威利斯博士乾咳一聲。這是他的專利,表示“我能向你解釋,一句頂一萬句”。
歷史悠久的雷達遙感分析技術現在已臻化境。
經過很久的拖延,保羅諮詢過的專家們不約而同給出一樣的回答。他們還問:“你打哪兒搞到這些記錄的?”
“抱歉,”他總是回答。“無可奉告。”
下一步,要假設這個不可能性是正確的,並檢索文獻。任務艱巨,因為他不知道從何入手。有一樣是肯定的,硬碰硬地蠻幹是註定要失敗的。這就好像倫琴在發現x射線的那天早上去物理學雜誌現刊里尋找答案,他需要的信息卻在幾年後的未來時代。可是,在那浩瀚的已知科學海洋里努力,總是有一線希望的。
一步一步地,保羅·克魯格仔細設計出自動檢索程序,儘可能地排除障礙。有關地球的條目是需要剪除的,好幾百萬呢,然後集中注意力於地外相關條目。
克魯格博士的學術造詣帶來個好處:無預算限制的計算機時間。他從那些需要他的智慧的許多機構搞到了這筆經費。這次檢索開銷再大,他也不必擔心帳單。結果呢,花費小得很。
他挺走運,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檢索就完成了,停在第21456項條目。只看標題就足夠了。
保羅激動得說話都走調了,他把命令重複了一次,應答機才列印出拷貝。
這篇文章發表於1981年的《自然》雜誌。五年後才他出生!
當他掃過第一頁,他就知道,外甥完全正確,而且也明白了奇蹟是怎樣發生的。
當時,負責這一本歷經八十年的雜誌的編輯一定很有幽默感。一篇討論外行星內核的文章是不會引起普通讀者注意的,這一篇卻有一個極不尋常的標題。他的應答機本可以立刻告訴他,那出自一首毫不相干的著名歌曲。不管怎樣,保羅·克魯格從未聽說過“甲殼蟲樂隊”以及他們那些夢幻傳奇。
第二部 黑雪谷 第十五章 匯合
哈雷彗星太近了,根本看不到。相比之下,地球上的觀眾卻能欣賞到整個長達五千萬公里的彗尾,與彗星軌道成九十度,好像一面旗幡在太陽狂風中獵獵飄揚。
匯合的那天,海伍德·弗洛伊德睡不太安穩,很早就起來了。他不常做夢,至少不大能記得夢境。不用問,幾個鐘頭以後的匯合太讓人激動了。卡羅琳發來的一條消息也讓他有點不安。克里斯最近又不知上哪兒了。他簡略地回電說,儘管他幫著克里斯在“寰宇號”的姊妹船“宇宙號”上謀到一個差使,他連說聲“謝謝”都嫌麻煩。也許,他干膩了往返地月的工作,又到其他什麼地方找刺激去了。
“照樣地,”弗洛伊德繼續說,“得等到他想起我們的時候才知道。”
一吃完早飯,全體旅客和考察隊員就被集合起來聽候史密斯船長訓話。這對科學家們當然多餘,然而不用擔心他們淘氣。
主顯示屏上奇異的景觀保證是非常吸引人的。“寰宇號”更像是飛進了一片星雲,而不是靠近一個彗星。整個天空白霧蒙蒙。從一個中心向外散開,到處是斑駁的黑點和螢光帶,以及明亮的噴氣流。在這個放大率下,彗核只是一個很難辨認的黑斑。但毫無疑問,那就是周圍這些景觀的源泉。
“三小時以後,我們將停車,”船長說。
“那時,我們距彗核僅一千公里,相對速率基本為零。我們將進行最後觀測,以核實著陸點。
“十二點整,我們完全失重。之前,將檢查你們的船艙以保證每件物品正確固定。情況與轉向一樣,不過,到下一次恢復重力,這得持續三天而不是兩個小時。
“哈雷的引力?得了吧,不到每平方秒一厘米,只及地球的千分之一。要等很久你才能覺察到它的存在。物體下落一米要花上十五秒呢。 “為安全起見,在匯合與著陸期間,我希望你們都留在觀光廳,系好安全帶。你們這裡的看到的風景最好了,而且,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小時。我們只作些許校正,不過各個方向都有推力,所以會引起輕微不適感。”
船長的意思是,暈船——大家認為這個詞在“寰宇號”上是禁忌的。還是可以注意到,許多隻手伸向坐墊下面的包,好像檢查那個塑膠袋是否備好,以防不測。
隨著放大倍數提高,屏幕上的圖像也在擴大。有一會兒,弗洛伊德覺得更像坐在一架飛機上,正穿過雲彩下降,幾乎忘了這是一艘正在逼近最著名的彗星的太空船。彗核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不再只是一個黑點,而是顯出不規則的橢圓形——一個凹凸不平的小小島嶼,正飄流在宇宙的海洋里,突然之間,變成了一個世界。還是沒有任何尺度的感覺。但弗洛伊德知道,展現在他面前的這個世界的直徑還不到十公里。他想像著自己注視月球的感受。但月球的邊緣可沒有這麼模糊的,那兒也沒有兩條如此強大的蒸汽流自表面噴出。
“天哪!”米哈伊洛維奇嚷道,“那是什麼?”他指著彗核的下沿,正好在明暗分界線的內側。
難以置信,也絕無可能的,彗星的夜界有一處亮光以完美的節奏在閃爍:明,暗,明,暗,間隔大約兩三秒。
威利斯博士乾咳一聲。這是他的專利,表示“我能向你解釋,一句頂一萬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