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肯定要好得多,”史密斯船長向他們保證過,“比起達爾文在‘貝格爾號’吃的東西。”
維克多·威利斯立刻挑刺兒:“他怎麼能知道?順便說一句,‘貝格爾號’的大副回到英格蘭就抹了脖子。”
這就是維克多,全行星最有名的科學通訊員(他的崇拜者這麼看),通俗科學家(同樣,他也有無數誹謗者。雖然大家都尊敬他的才智,也免不了有時罵上幾句。)不少人拙劣地模仿他那軟綿綿的中太平洋口音,上鏡的誇張動作。重又流行的絡腮鬍子風尚也應該歸功(歸咎)於他。
“長那麼多鬍子的男人,”有人這麼批評道。“一定是想掩蓋很多東西。”
六個貴客當中,當然數他最搶眼。弗洛伊德早已不拿自己當名人。他有點諷刺地稱其他幾個人是“五魁首”。
伊娃·莫琳倒是偶爾從小單元出來,在林蔭大街不為人注意地溜達一圈。讓迪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最煩心的,是他正好比平均身高低十公分。這也許有助於理解為什麼他那麼喜愛成千部的交響樂,管它是實況還是合成的。然而他的形象並未得到改善。
克里福德·格林伯格與瑪格利特·穆巴拉也可以算作“無名英雄”一類。當他們返回地球以後,情況就該大不一樣了。前一位是第一個水星登陸者,生就一張普普通通的快活面孔,不容易讓人記住,而且,他作為新聞頭面人物是三十年前的事情。
穆巴拉女士是個作家,但是不常在電視訪談節目露面,也不愛搞簽名售書。她那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們恐怕不會認出她來的。她的文學成就曾是四十年代的大熱門之一。研究古希臘神祗的學術著作本來不太可能成為暢銷書的,但是穆巴拉女士把那些永遠令人著迷的神話與當前的太空時代揉合到一起。一個世紀以前僅為學者所知的許多名字,成為有教養的時髦標誌。每天都有甘尼美第,卡里斯多,伊娥,泰坦,伊阿佩圖斯傳回的新聞。還有更多的稀罕名字:卡爾梅,帕茜菲,西伯利昂,菲比……如果她沒有集中描寫諸神之父,朱庇特·宙斯的複雜家庭關係,她的書是不會獲得那麼大的成功的。還靠一點運氣:一個天才的編輯把原來的書名《奧林匹斯之景》改成《天神凡心》。一些人後悔自己沒有趕上這機會,所以不無嫉妒地稱該書為《奧林比婭的誘惑》。
一點都不奇怪,是瑪姬姆(同伴們這樣說以表示親熱)帶頭使用“愚人船”這個說法的。維克多·威利斯急急忙忙地就採納了,很快發現歷史相似得很有趣。一個世紀以前,凱薩琳·安·波特曾與一群科學家、作家同乘一艘遠洋客輪去觀看“阿波羅十七號”的發射暨第一期月球探險的結束。
有人把這說給她聽。
“我得想想,”穆巴拉女士未卜先知似地說。“也許該出個第三版了。可那要等回到地球才知道……”
第十一章 謊言
過了好幾個月,羅爾夫·范·德·伯格才再次騰出精力來思考宙斯峰問題。
征服甘尼美第的任務是加班加點也干不完的,而且,他常離開達達尼斯基地的辦公室外出,為計劃中的吉爾拉美什至奧西留斯的單軌鐵路作勘探工作,每次沒有數周回不來。
自木星爆發以來,這顆最大的伽利略衛星——木衛三的地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仍然在繼續。那個新生的太陽雖然融化了歐羅巴的堅冰,然而,這裡還要遠四十萬公里,感受不到那樣的威力。不過,永遠面向曜星的那一側的中央地區現在有了的溫和氣候。北緯至南緯四十度之間,還出現了一些不太大也不太深的海洋,有的差不多如地中海那樣大。二十世紀的“旅行者”所記錄的地理特徵沒有多少保留下來。永久凍土帶消失了。在其他兩個衛星上起作用的引潮力在這裡則時不時地促發板塊運動。
全新的甘尼美第真正是測繪人員的噩夢。然而,正是這些原因,它也成為行星工程師的天堂。除了不大好客的火星那不毛之地,人們如果想有朝一日自由地在異域天空下散步,這是唯一的世界。甘尼美第有充足的水,生命必須的所有化合物,以及,只要曜星當空,一個比地球還暖和得多的氣候。
最棒的是,雖然大氣仍不可呼吸,人們卻不必再全副武裝,只需要一個簡單的面具和氧氣瓶就行了。微生物學家仍然對具體日期含糊其詞,但他們保證,幾十年後,這些累贅也可以扔掉。
甘尼美第的表面灑布了許多生氧菌株。除了多數死亡,餘下的一些細菌繁盛起來。人們可以驕傲地向每一個來到達達尼斯基地的訪客展示大氣分析圖上那條緩慢上升的曲線。
很長一段時間,范·德·伯格都盯著“歐羅巴四號”不斷發回的數據,指望有一天它飛臨宙斯峰上空時再次雲開霧散。他明白希望渺茫,然而,只要還有一絲希望,他都不會轉向其他研究方向。他手頭的活很多,此事也不必著急,反正最後的解釋可能稀鬆平常得很。
顯然是由於一次流星撞擊,“歐羅巴四號”報廢了。
同一時間的地球上,維克多·威利斯跟著傻乎乎地搞了一次“歐羅巴迷”採訪。這些人取代了上個世紀的UFO愛好者,而且人數大大擴張。其中有人聲稱,下面那個世界的敵意造成了探測器的壯烈犧牲。當然,他們從不考慮一個事實:探測器毫無困難地工作了十五年,兩倍於其設計壽命。都怪維克多自己過分強調了這個觀點,一點不理睬其他派別的說法。一般認為,他本來就不該頭一個公開這個論調。維克多被同事稱為“頑固的丹麥佬”,他倒是很得意,還加以發揚光大。
維克多·威利斯立刻挑刺兒:“他怎麼能知道?順便說一句,‘貝格爾號’的大副回到英格蘭就抹了脖子。”
這就是維克多,全行星最有名的科學通訊員(他的崇拜者這麼看),通俗科學家(同樣,他也有無數誹謗者。雖然大家都尊敬他的才智,也免不了有時罵上幾句。)不少人拙劣地模仿他那軟綿綿的中太平洋口音,上鏡的誇張動作。重又流行的絡腮鬍子風尚也應該歸功(歸咎)於他。
“長那麼多鬍子的男人,”有人這麼批評道。“一定是想掩蓋很多東西。”
六個貴客當中,當然數他最搶眼。弗洛伊德早已不拿自己當名人。他有點諷刺地稱其他幾個人是“五魁首”。
伊娃·莫琳倒是偶爾從小單元出來,在林蔭大街不為人注意地溜達一圈。讓迪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最煩心的,是他正好比平均身高低十公分。這也許有助於理解為什麼他那麼喜愛成千部的交響樂,管它是實況還是合成的。然而他的形象並未得到改善。
克里福德·格林伯格與瑪格利特·穆巴拉也可以算作“無名英雄”一類。當他們返回地球以後,情況就該大不一樣了。前一位是第一個水星登陸者,生就一張普普通通的快活面孔,不容易讓人記住,而且,他作為新聞頭面人物是三十年前的事情。
穆巴拉女士是個作家,但是不常在電視訪談節目露面,也不愛搞簽名售書。她那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們恐怕不會認出她來的。她的文學成就曾是四十年代的大熱門之一。研究古希臘神祗的學術著作本來不太可能成為暢銷書的,但是穆巴拉女士把那些永遠令人著迷的神話與當前的太空時代揉合到一起。一個世紀以前僅為學者所知的許多名字,成為有教養的時髦標誌。每天都有甘尼美第,卡里斯多,伊娥,泰坦,伊阿佩圖斯傳回的新聞。還有更多的稀罕名字:卡爾梅,帕茜菲,西伯利昂,菲比……如果她沒有集中描寫諸神之父,朱庇特·宙斯的複雜家庭關係,她的書是不會獲得那麼大的成功的。還靠一點運氣:一個天才的編輯把原來的書名《奧林匹斯之景》改成《天神凡心》。一些人後悔自己沒有趕上這機會,所以不無嫉妒地稱該書為《奧林比婭的誘惑》。
一點都不奇怪,是瑪姬姆(同伴們這樣說以表示親熱)帶頭使用“愚人船”這個說法的。維克多·威利斯急急忙忙地就採納了,很快發現歷史相似得很有趣。一個世紀以前,凱薩琳·安·波特曾與一群科學家、作家同乘一艘遠洋客輪去觀看“阿波羅十七號”的發射暨第一期月球探險的結束。
有人把這說給她聽。
“我得想想,”穆巴拉女士未卜先知似地說。“也許該出個第三版了。可那要等回到地球才知道……”
第十一章 謊言
過了好幾個月,羅爾夫·范·德·伯格才再次騰出精力來思考宙斯峰問題。
征服甘尼美第的任務是加班加點也干不完的,而且,他常離開達達尼斯基地的辦公室外出,為計劃中的吉爾拉美什至奧西留斯的單軌鐵路作勘探工作,每次沒有數周回不來。
自木星爆發以來,這顆最大的伽利略衛星——木衛三的地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仍然在繼續。那個新生的太陽雖然融化了歐羅巴的堅冰,然而,這裡還要遠四十萬公里,感受不到那樣的威力。不過,永遠面向曜星的那一側的中央地區現在有了的溫和氣候。北緯至南緯四十度之間,還出現了一些不太大也不太深的海洋,有的差不多如地中海那樣大。二十世紀的“旅行者”所記錄的地理特徵沒有多少保留下來。永久凍土帶消失了。在其他兩個衛星上起作用的引潮力在這裡則時不時地促發板塊運動。
全新的甘尼美第真正是測繪人員的噩夢。然而,正是這些原因,它也成為行星工程師的天堂。除了不大好客的火星那不毛之地,人們如果想有朝一日自由地在異域天空下散步,這是唯一的世界。甘尼美第有充足的水,生命必須的所有化合物,以及,只要曜星當空,一個比地球還暖和得多的氣候。
最棒的是,雖然大氣仍不可呼吸,人們卻不必再全副武裝,只需要一個簡單的面具和氧氣瓶就行了。微生物學家仍然對具體日期含糊其詞,但他們保證,幾十年後,這些累贅也可以扔掉。
甘尼美第的表面灑布了許多生氧菌株。除了多數死亡,餘下的一些細菌繁盛起來。人們可以驕傲地向每一個來到達達尼斯基地的訪客展示大氣分析圖上那條緩慢上升的曲線。
很長一段時間,范·德·伯格都盯著“歐羅巴四號”不斷發回的數據,指望有一天它飛臨宙斯峰上空時再次雲開霧散。他明白希望渺茫,然而,只要還有一絲希望,他都不會轉向其他研究方向。他手頭的活很多,此事也不必著急,反正最後的解釋可能稀鬆平常得很。
顯然是由於一次流星撞擊,“歐羅巴四號”報廢了。
同一時間的地球上,維克多·威利斯跟著傻乎乎地搞了一次“歐羅巴迷”採訪。這些人取代了上個世紀的UFO愛好者,而且人數大大擴張。其中有人聲稱,下面那個世界的敵意造成了探測器的壯烈犧牲。當然,他們從不考慮一個事實:探測器毫無困難地工作了十五年,兩倍於其設計壽命。都怪維克多自己過分強調了這個觀點,一點不理睬其他派別的說法。一般認為,他本來就不該頭一個公開這個論調。維克多被同事稱為“頑固的丹麥佬”,他倒是很得意,還加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