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喲!現在,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這位北洋時代的“國士”呢?

  二國士,顧名思義,國家級士人。士,乃古時候對介於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階層的稱謂,士往往是讀書人。辭書上的“國士”解釋是:古時指國中才能或勇力出眾的人,舉例為司馬遷說到淮陰侯時即發過如許感慨:“諸將易得耳,至如信(韓信)者,國士無雙。”瞧,只有韓信那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國士”,而且,這樣的人是“無雙”的。可見,國士難求矣!國士不是天生龍種的國君,更不是凡夫俗子,也不是隨便在某行當里留下點名聲的人。曾見過一套近年出版的《百年國士》叢書,章太炎、梁啓超、辜鴻銘、蔡元培、魯迅、齊如山、蘇曼殊、吳宓、葉聖陶、錢穆、馮友蘭、老舍、張大千、冰心、沈從文、巴金、季羨林等人都躋身卷中,把真國士如章太炎、梁啓超、蔡元培等這幾位,與眾多的文藝名流混為一談,這實在是編著者對“國士”的誤解與濫封。我理解的國士,當是一國之中通天接地的棟樑之材,而不是只在某一領域有所造詣的“專業技術人才”;國士乃見解超前、韜略過人的時代的先驅,他首先是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學家或別的什麼家。國士的“證書”是靠當代輿論和歷史兩位“評委”共同頒發的,而不是由當朝的官場位置或後世的政治需要決定的;此“證”不能濫發,不能如現今這般高級技術職稱的帽子滿天飛。而且,國士也決非割一茬又生一茬的韭菜,國士往往不可再生。國士是只在國運式微或君主求助時才得以產生的特殊人物,平和的歷史時期和過於剛愎強悍的君主都不需要國士。總之,國士是中國歷史森林中的巨大喬木,各時期的風景線因了他們的存在才顯得生動和多彩起來。楊度自稱為國士,倒也不是他太不虛心使自己進步,因為早在清朝末年,名滿天下的梁啓超背地裡就這樣讚譽他了——梁氏在給老師康有為的信中,推薦楊度“才似譚嗣同,當以國士待之”。連才高氣傲的梁先生都這樣認為,可見楊度的“國士”頭銜早已為國人所共認。楊度這八句詩,說的是他的家世和他二十七歲以前的經歷:楊氏先世自明洪武年間由金陵(今南京)遷湖南,祖父楊禮堂乃曾國藩手下一員部將,後戰死疆場。伯父楊瑞生十五歲即隨楊禮堂征戰南北,後蔭襲其官職,最後官至總兵。總兵乃正二品的武官,位在提督之下,是鎮守一方的將軍。所以說,楊氏乃軍人世家。但尚武的門風到楊瑞生這兒竟畫上句號了!因為他的三個弟弟,老二、老三因病早逝,老四楊懿生(也就是楊度之父)雖說天資頗高喜舞文弄墨,但卻身體羸弱,而且,還好杯中物,平時除了飲酒吟詩外,再無養家餬口之力,楊家全靠大家長楊瑞生一人維持。楊將軍先為四弟捐了個候補縣官,後又薦到曾國荃手下去當了一陣子文書。但不爭氣的楊懿生卻因飲酒過多而致吐血,不得不抱病返鄉,後竟一命歸天,撇下年輕的寡妻李仕和楊度兄妹三人。你看,明明是個沒有出息的病秧子和酒鬼,但寫進家譜里的楊懿生,卻成了令人敬仰的偉丈夫,比其兄瑞生也差不到哪裡去:“具文武才,居曾文正幕,有盛名。”——好傢夥,是文武雙全的天才,而且還是同鄉的曾國藩大人的有名的幕僚啊!由此可見,當世人的蓋棺論定歷來就不太可信。在伯父的拉扯下長大的楊度,十八歲那年,離湘去北京遊學,並一舉考中舉人。兩年後他在京參加了會試,會考期間,他曾與湖南應試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請求朝廷拒絕與甲午戰爭中的敵國日本議和。落第後,他返回湘潭,師從一代名儒王運(民國元年被袁世凱大總統聘為國史館館長),邊學武功邊讀書。七載寒窗,他從恩師苦讀經史,也時常跟老師和正在長沙辦時務學堂的梁啓超辯論學問。這個恃才傲物的湘鄉才子,倒也真的詮釋了“吾愛吾師,我尤愛真理”的格言。然而,斯人的志向不在成為王運一樣的當代大儒,而是要做尋求“今日夷務應付之方”的

  市井有誰知國士(2)

  救亡志士。二十七歲那年早春,他終於不滿足在書齋里坐而論道,毅然離開恩師和故土,隻身赴日本探求救國之路。在日本,他開始關注中國的政治改革等現實問題。當年秋返國,在上海創辦《遊學譯編》,從此開始長達三十年的“經濟”生涯。“經濟”的本意為“經世濟民”,與治理國家意思相同,與今日之“經濟”——社會物質生產等概念——完全不是一碼事。清末,國難不已,滿族統治者已經痛感人才之匱乏,而正常的科舉制度已經無法為各級政權提供優秀的後備幹部,於是,慈禧太后下詔舉行“經濟特科”考試,繞開既有的選拔官僚的八股科舉制,由各部、院和各省督、撫、學政,保薦各地“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由皇帝審批後,詔令其晉京直接參加“殿試”——在紫禁城裡參加考試。已有“經濟”名聲的湖南才子楊度,入闈特科考場並不出人意料,讓人意外的是,他是被四川總督錫良(滿人)薦舉給朝廷的。清時,湖南與湖北兩省的一把手是湖廣總督。湖廣總督或湖南巡撫、湖南學政等有關省領導沒有向皇上推薦這位本土的才子,而偏偏讓異地的旗籍蜀督搶了伯樂之功,足見當時滿族官吏對國運之關切和對人才之渴求,亦可知“戲說”歷史的文藝作品全不可信——那些作品總在告訴人們:皇權時代的封疆大吏們,個個是貪官,人人都昏庸,哪裡還顧得上為國分憂與“培養人才”啊!於是,清光緒二十九年閏五月十五(1903年7月9日),二十八歲的楊度和全國各地推薦來的一百八十六位“拔尖人才”,在輝煌無比的紫禁城保和殿裡參加了經濟特科考試。考題為皇上“欽命”。好一個楊度,從容不迫地交上了答卷,愣是把八位閱卷大臣全“震”了!而其中一位“批卷老師”,就是頗有聲望的張之洞。張大人那雙老而不昏花的眼睛顯然盯上了“楊度”這個名字。五年後,正是已經成為當朝第一漢臣(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張之洞與另一位重量級的漢官袁世凱(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聯名奏保,“候選郎中”楊度才一躍而為中央政府里的四品京官。此後話也。初試成績發榜下來,楊度高居一等第二名,僅次於日後的政敵、當過袁世凱的總統府秘書長的梁士詒!數日後,他又順利參加了複試。封官加爵指日可待矣!然而,就在朝廷準備為楊度等政壇新生代分配工作之際,養心殿裡猝然傳出不祥之訊——慈禧太后召見軍機大臣瞿鴻時,意外聽說:參加此次經濟特科考試的人員,多系新黨!這個老瞿,真是“大義滅親”,他也是湘鄉人,為了大清王朝的長治久安,竟然把小老鄉楊度送上了俎板!緊接著,又有兩江總督魏光濤兩次電奏朝廷,指名道姓地舉報梁士詒與楊度與上海的革命黨“通同一氣”!老太后勃然大怒,立即傳諭:將梁、楊查辦!一夜之間,“新科狀元”和“榜眼”淪為通緝犯,楊度只好潛逃出京,轉道上海再渡東瀛。倉皇亡命的楊度,哪裡會想到,是次遠航,不過是自己一生中不斷去國外或租界作政治避難的“處女航”。再到日本的楊度,卻因禍得福,因清廷先欲重用後又緝捕而名聲大噪,那首長達二百四十六句的《湖南少年歌》,就是那時寫成的,長詩被同在日本的梁啓超發表在《新民叢刊》上。此“歌”後來傳回中國,大行其道,尤其詩中的那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豪言,曾沸騰了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多少湘籍熱血青年的心!在“東洋”,專心從事“經濟”的楊度,受到正寓居日本的孫中山的青睞,孫親往楊的住處,與他探討挽救中國之良策,某日因談話時間太長而不得不留宿楊宅,兩人相談至天明才抵足而眠。日後,他把湘籍知己黃興介紹給了孫中山。孫、黃合作之後,革命黨才迅速壯大。留日期間,他還與另一位湖南老鄉章士釗結下了終生的友情。後來,章氏不僅照顧了他的晚年,而且還在他辭世三十多年之後繼續關照他的遺屬。此外,他還與革命黨干將胡漢民、汪精衛同窗求知。當然,“吾愛吾師(或吾友、吾同鄉、吾同學),我尤愛真理”的老毛病又犯了,自負的他,時常與這些可以“對上牙”的人辯論救國方略。他對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就頗不以為然,認為孫氏革命如一劑猛藥,疲弱的中國已難以承受。若讓中國康復,只能仿效日本,以君主立憲的溫性藥力來逐步改良體質。雄辯的孫先生縱有“孫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