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當著那麼多文武大臣,讓羅成和程咬金這麼一擺弄,李密只氣得肝膽欲裂,七竅生煙,但又不敢怎麼樣他們,只得眼看著這三個人罵罵咧咧、大搖大擺地下了金殿。
出了午朝門,秦瓊問道: “二位賢弟,你們今後有何打算?”
程咬金道: “咱們先去周遊列國,邊走邊看,等待時機再說吧!”
秦瓊、羅成也同意這麼辦。此時,秦母,程母都已去世,羅藝也在三年前死於疆場,羅母隨羅成住在金墉。這幾年,因戰亂不斷,羅成與羅松哥哥雖不斷有書信來往,卻終未能去接他們來團聚,加之後來父親去世,團聚之事也就不再提了,只好各侍其母,好自為之。秦瓊、羅成、程咬金分別帶了家眷,一起登程,周遊列國去了。
金墉的其它眾將,一見崗山的創始人一個個都被迫離去,心中都很悲傷。魏王對他們都敢如此打擊,其它人就更不在話下了,以後還不是想捏誰就捏誰?在昏君手下,再混下去,終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遲走不如早走。所以,沒過多久,除了王伯當、張公瑾、賈閏甫、柳周臣,四十六友走了個乾乾淨淨,其它將官也走了不少,金墉兵勢大衰。好端端一塊反隋根據地,齊整整一支農民起義隊伍,老楊林五次圍剿都未能摧垮,沒用多久,卻被李密搞了個七零八落!其時又值荒年,糧餉無著,國庫已空,大臣們都很焦急。李密卻不理朝政,整日只知同蕭後鬼混。
這一天,李密正在後官與蕭後戲耍,忽聽城外號炮連天。一會兒,有人來報,說是洛陽王王世充領兵十萬,已將金墉圍了個水泄不道,攻打正急。李密聞報,嚇得面如土色,大叫一聲:“哎呀,不好!”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八十六回 投明主群雄歸唐
(更新時間: 2007-10-16 15:04:28 ) 上回書說到李密排斥走了魏徵、徐茂功、秦瓊、羅成、程咬金之後,其它將領又陸續走了許多,金墉國勢漸衰,就在此時,王世充又統兵十萬來取金墉,而且圍攻很急。李密一聽這個情況,嚇了個魂飛膽裂。他連夜召集群臣商議退敵之策。群臣都覺得金墉兵少將寡,糧草又缺,無法與王世充對敵。最後,大家都勸李密放棄金墉,暫投別國,以求存身。
李密問道: “眾卿以為咱們去投哪國為好呢?”
王伯當回答: “若去投靠小國。他們未必敢收留咱們。眼下大唐實力最強,若去投它,還比較可靠。”
李密一聽連連搖頭: “不行,不行!前些時,李世民差點兒讓我給殺了,他對我一定積怨很深,怎麼還會收留咱們!”
王伯當勸道: “聽說李淵為人仁厚,李世民處事也很寬宏,而且咱們還有一些實力,想來他們也不會難為主公的。”
李密還是猶豫不決。這時有人來報,說王世充的軍隊已經攻破了西門,正向這邊殺來,請主公速作決斷。
王伯當說: “主公,快上馬從北門出城吧!”
李密道: “咱們一走,那家眷和蕭後可怎麼辦哪?”
王伯當急道:“事到如今,哪還管得了許多,快走吧!”王伯當、張公瑾等人棄了家小,護著李密從北門殺出,竟往長安而奔。王世充輕而易舉地就占了金墉城。至此,眾起義英雄浴血奮戰十幾年創建的根據地算徹底覆滅。
王世充進金墉後,先誅殺了蕭後,對其它眾將的家眷則全部未動,然後才寫下安民告示,重新布防兵力,這裡暫且不提。
李密來到長安之後,就用了個“負荊請罪”之策,讓王伯當把他綁了,跪在午門,然後才遞進表章。唐高祖李淵是個仁厚之君,他此時雖已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但總覺得李世民比他哥哥強些,是個治國之才。李淵看完李密的降表,想試試世民對此事的看法,便對李世民說: “金墉被王世充所破,李密帶人來投順。想他當年對我兒那樣的惡劣,我欲殺之,以消此恨。你意如何?”
李世民道: “父王,兒以為此時不能殺他。乘人之危而殺之,為不仁之舉,以後誰還敢再來歸順?對李密不但不能殺,還應當厚恩結之,以召各路反王。兒怎敢為私怨而毀建國之大策?”
李淵大喜,暗暗佩服兒子有眼光。於是李淵召李密進殿,親自為其解綁,寬慰了一番,封其為邢國公,並且將淮陰王李仁的公主許配給了他。然後,又封隨李密而來的張公瑾、王伯當、賈閏甫、柳周臣為廷尉。張、賈、柳三人上前謝恩,唯獨王伯當不受封,願意留在李密身遺為幕將。李淵也不勉強,讓他繼續跟李密在一起。
李密住進了國公府,天天有公主相伴,倒也十分逍遙。按說他也應該滿足了,可李密怎麼想呢?這裡雖然好,但怎能比我在金墉時快意?駙馬,駙馬,寄入籬下,國公,國公,啥都不中。何如我另想門路,重新為王!此時,恰逢山西有變,需要派人前去平叛。李密聞聽消息,連忙去找高祖請命,說自己到長安後當此厚遇卻寸功未建,願去山西盡微薄之力。李淵也很高興,便下旨命他前往。李密領了聖旨,高高興興地回到府中。為了讓公主一道前往,他將自己的心思全盤托出,並說: “到了山西,我自立為王,你便成了王后,豈不比在這裡做一名公主痛快?”公主一聽,非但不從,反而將他痛罵了一頓,並揚言要去稟告伯父李淵。李密哪受過這種氣,而且怕公主真的去告密,一怒之下,將公主殺了。此時,恰值王伯當進來,見此情景,十分震驚。
出了午朝門,秦瓊問道: “二位賢弟,你們今後有何打算?”
程咬金道: “咱們先去周遊列國,邊走邊看,等待時機再說吧!”
秦瓊、羅成也同意這麼辦。此時,秦母,程母都已去世,羅藝也在三年前死於疆場,羅母隨羅成住在金墉。這幾年,因戰亂不斷,羅成與羅松哥哥雖不斷有書信來往,卻終未能去接他們來團聚,加之後來父親去世,團聚之事也就不再提了,只好各侍其母,好自為之。秦瓊、羅成、程咬金分別帶了家眷,一起登程,周遊列國去了。
金墉的其它眾將,一見崗山的創始人一個個都被迫離去,心中都很悲傷。魏王對他們都敢如此打擊,其它人就更不在話下了,以後還不是想捏誰就捏誰?在昏君手下,再混下去,終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遲走不如早走。所以,沒過多久,除了王伯當、張公瑾、賈閏甫、柳周臣,四十六友走了個乾乾淨淨,其它將官也走了不少,金墉兵勢大衰。好端端一塊反隋根據地,齊整整一支農民起義隊伍,老楊林五次圍剿都未能摧垮,沒用多久,卻被李密搞了個七零八落!其時又值荒年,糧餉無著,國庫已空,大臣們都很焦急。李密卻不理朝政,整日只知同蕭後鬼混。
這一天,李密正在後官與蕭後戲耍,忽聽城外號炮連天。一會兒,有人來報,說是洛陽王王世充領兵十萬,已將金墉圍了個水泄不道,攻打正急。李密聞報,嚇得面如土色,大叫一聲:“哎呀,不好!”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八十六回 投明主群雄歸唐
(更新時間: 2007-10-16 15:04:28 ) 上回書說到李密排斥走了魏徵、徐茂功、秦瓊、羅成、程咬金之後,其它將領又陸續走了許多,金墉國勢漸衰,就在此時,王世充又統兵十萬來取金墉,而且圍攻很急。李密一聽這個情況,嚇了個魂飛膽裂。他連夜召集群臣商議退敵之策。群臣都覺得金墉兵少將寡,糧草又缺,無法與王世充對敵。最後,大家都勸李密放棄金墉,暫投別國,以求存身。
李密問道: “眾卿以為咱們去投哪國為好呢?”
王伯當回答: “若去投靠小國。他們未必敢收留咱們。眼下大唐實力最強,若去投它,還比較可靠。”
李密一聽連連搖頭: “不行,不行!前些時,李世民差點兒讓我給殺了,他對我一定積怨很深,怎麼還會收留咱們!”
王伯當勸道: “聽說李淵為人仁厚,李世民處事也很寬宏,而且咱們還有一些實力,想來他們也不會難為主公的。”
李密還是猶豫不決。這時有人來報,說王世充的軍隊已經攻破了西門,正向這邊殺來,請主公速作決斷。
王伯當說: “主公,快上馬從北門出城吧!”
李密道: “咱們一走,那家眷和蕭後可怎麼辦哪?”
王伯當急道:“事到如今,哪還管得了許多,快走吧!”王伯當、張公瑾等人棄了家小,護著李密從北門殺出,竟往長安而奔。王世充輕而易舉地就占了金墉城。至此,眾起義英雄浴血奮戰十幾年創建的根據地算徹底覆滅。
王世充進金墉後,先誅殺了蕭後,對其它眾將的家眷則全部未動,然後才寫下安民告示,重新布防兵力,這裡暫且不提。
李密來到長安之後,就用了個“負荊請罪”之策,讓王伯當把他綁了,跪在午門,然後才遞進表章。唐高祖李淵是個仁厚之君,他此時雖已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但總覺得李世民比他哥哥強些,是個治國之才。李淵看完李密的降表,想試試世民對此事的看法,便對李世民說: “金墉被王世充所破,李密帶人來投順。想他當年對我兒那樣的惡劣,我欲殺之,以消此恨。你意如何?”
李世民道: “父王,兒以為此時不能殺他。乘人之危而殺之,為不仁之舉,以後誰還敢再來歸順?對李密不但不能殺,還應當厚恩結之,以召各路反王。兒怎敢為私怨而毀建國之大策?”
李淵大喜,暗暗佩服兒子有眼光。於是李淵召李密進殿,親自為其解綁,寬慰了一番,封其為邢國公,並且將淮陰王李仁的公主許配給了他。然後,又封隨李密而來的張公瑾、王伯當、賈閏甫、柳周臣為廷尉。張、賈、柳三人上前謝恩,唯獨王伯當不受封,願意留在李密身遺為幕將。李淵也不勉強,讓他繼續跟李密在一起。
李密住進了國公府,天天有公主相伴,倒也十分逍遙。按說他也應該滿足了,可李密怎麼想呢?這裡雖然好,但怎能比我在金墉時快意?駙馬,駙馬,寄入籬下,國公,國公,啥都不中。何如我另想門路,重新為王!此時,恰逢山西有變,需要派人前去平叛。李密聞聽消息,連忙去找高祖請命,說自己到長安後當此厚遇卻寸功未建,願去山西盡微薄之力。李淵也很高興,便下旨命他前往。李密領了聖旨,高高興興地回到府中。為了讓公主一道前往,他將自己的心思全盤托出,並說: “到了山西,我自立為王,你便成了王后,豈不比在這裡做一名公主痛快?”公主一聽,非但不從,反而將他痛罵了一頓,並揚言要去稟告伯父李淵。李密哪受過這種氣,而且怕公主真的去告密,一怒之下,將公主殺了。此時,恰值王伯當進來,見此情景,十分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