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再現量子狀態的劃時代手法就是量子傳輸。讓兩個粒子相互干涉,共享波函數之後,掃描其中一個物體,雖然構成本體的波函數還是會坍縮,但它的量子狀態會被傳給另一方的粒子。只要根據掃描得到的數據,配合另一方粒子中保存的量子狀態進行複合處理,便可以準確復原本體的波函數。

  當然,本體的破壞是無法避免的。另外,掃描得到的信息無法超光速傳遞,因此也不是超光速。但是,運用這個原理,便可以進行物體的傳輸。

  實用性的量子傳輸實驗是在21世紀中葉成功的。不保存量子狀態的傳輸實驗很早之前就完成了。這種實驗可以傳送停止的機器或者死亡的生物,但是活的動植物和工作中機械因為不能保持量子狀態,都會被破壞。

  量子傳輸的實用化使事態發生了改變。複雜機械可以保持工作狀態傳送到遠處,家畜也可以自由運送。而運送人類在技術理論層面是可行的——實際上,早期就有不少科學家把自己作為實驗品,有時也因此發生不幸的事故,但因為系統穩定性和倫理問題,長時間受到法律的禁止。

  量子傳輸的事故率很快就降到了比普通交通方式還低,系統穩定性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但倫理問題在後來的幾十年間始終爭執不休。

  複製出來的人類到底能否被視為與本體是同一人?更基本的是,複製出來的人類真的是人類嗎?難道不是在機器中組裝起來的人造人嗎?還有,被複製的人類難道不是因為高強度的掃描而死亡了嗎?如果是這樣,每次以量子傳輸裝置運送人類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發生了殺人案件,同時又製造出一個與原來一模一樣的人造人出來。

  另外還有傳輸錯誤的問題。掃描數據和量子狀態因為都是用通常的通信手段傳輸,不可能絕對地避免錯誤。就算是一兆次里有一次的概率,只要有不同於原來量子狀態的東西混入,那還能稱為完全複製嗎?豈不是每一次傳輸都會被破壞一部分嗎?

  堅持將量子傳輸運用於人類的科學家們慎重地對待這些疑問,不斷努力說服大眾:基本粒子也好,原子也好,其本身沒有個性。同一種類的粒子都是完全相同的。粒子的個性實際上就是各自的量子狀態。也就是說,物質的本質不是粒子,而是量子狀態。如果量子狀態被保存下來,便可以認為是同樣的物質。因此,如果量子狀態得到保存,就算構成本體的粒子全部逸散,這個人也不會死亡。

  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的信息很少。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體內的微小結構也會因為天空和地面的放射線以及大氣中的氧氣等化學物質而不斷破壞。如果昨日和今天的人可以被視為同一個,那麼傳送前後的人也應當被視為同一個。

  於是,在22世紀初,人類的量子傳輸終於合法化了。

  這時候,太陽系的諸天體上都建設了長期基地,通過量子傳輸網絡將它們和地球連接在一起。不過直到人類的量子傳輸解禁為止,人類要飛去這些地方,依然免不了幾個月乃至幾年的宇宙飛行。在可以進行量子傳輸旅行之後,即使是邊境基地也有大批人類訪問,太陽系內的開拓程度飛速發展。這就是第一次飛躍。

  量子傳輸的發送和接收都需要巨大的裝置。為了開通量子傳輸線路,首先需要向發送方運送裝置,所以量子傳輸不適合太空探測。原理上說,到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用量子傳輸只需要四年又三個月便可以到達,但在準備階段卻必須在比鄰星上建設量子傳輸接收基地。

  這是很大的難題。如果用宇宙飛船運輸傳送裝置,就算使用核聚變引擎也很難得到高速度,要幾百年後才能抵達。更為現實的方法是將超微型機器人以微波加速到亞光速,衝進比鄰星系,在目的地附近搜集資源來建設傳輸基地,但在四年的時間差中要控制微波,牢牢聚焦在目的地上,也是十分困難的任務。而且在對目的地環境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該怎麼探索資源並加以運用,人類對此也毫無頭緒。

  23世紀初,出現了量子傳輸的劃時代改進。那就是不需要接收裝置的量子傳輸。

  早期的傳輸只傳送複製必需的信息和量子狀態,而構成物體必需的粒子要靠接收方準備。相比之下,新型傳送機將構成物體的粒子本身等離子化之後加速,以亞光速的電子束形式向目的地發射,然後再用這個電子束自身作為傳輸線路,將掃描信息和量子狀態傳送過去。由於電子束的分散性,掃描信息和量子狀態可以在任意距離聚焦。只要在某一點上的能量密度超過閾值,再構成便開始了。

  這個技術完成開發的時候,太陽系內的量子傳輸網絡已經建設完成了,所以並沒有引起很多關注。不過,科學家們還是使用無接收設備的方式,踏出了邁向太陽系外的堅實步伐。

  當時,量子傳輸的射程距離約為100天文單位,因此一次傳送勉強可以離開太陽系,進入宇宙空間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先將接收機傳送到恆星間空間,保證穩定的量子傳輸線路,再傳輸傳送機,然後再向更遠的地方發送接收機。這個過程重複幾百次,人類終於抵達了比鄰星。這是歷時一個世紀的大事業,人類終於築成了通向宇宙空間的堅實基礎。這是第二次飛躍。

  量子傳輸技術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傳送裝置自身也可以被傳送。現在的量子傳輸需要傳送裝置,如果傳送目的地的沒有傳送裝置,前進和返回都不可能。但是,不管是在當地建設傳送裝置,還是從出發地傳送,都需要很多的時間和勞力。僅僅為了一次探測飛行,就需要從太陽系沿著路線建設一系列基地,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如果傳送裝置能夠傳送自身,那麼沿途的基地就都不需要了。只要反覆進行短距離的傳送,一個傳送裝置就能實現宇宙航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