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不錯,皇太極的確說過這話,但那是在十多年前,當時八旗子弟中,語言文字混雜,就是平日口語,也夾雜著蒙古語及東北其他各族方言,這本是滿族歷史形成的,因為這以前,女真人的先世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金代雖首創文字,但隨著金國的滅亡,女真文字便失傳了,至明代,女真人講女真話,卻用蒙古文,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命滿人的文學之士額爾德尼和噶蓋首創滿文,乃是以蒙古字頭,協滿洲語音,這就是“老滿文”,老滿文弊病很多,後來,皇太極又命達海在老滿文基礎上大加改進,增為十二字頭,並在字旁加圈點以明音義,是為新滿文,為推廣新滿文,並突出它的國語地位,故有此說。但時至今日,這話顯然已不合時宜了,第一,此時的大清,國土已不限於關外一隅之地,若說“國”,不但指東北、也囊括關內直至大江南北,所以,不應該是講滿語的地方才是本國,而講漢語的地方便是“他國”;另外,草創不過三四十年的滿文,根本就不適應新的形勢,更無法與內容之豐富有如汪洋大海的漢文字相對應,誠所謂時勢不同,境界各異,這老黃曆上的話,又怎麼照搬得呢?眼下濟爾哈朗搬出來了,代善立刻心領神會,桴鼓相應。其實,這哪裡是在關心皇帝的學習,哪是在關心滿人是否漢化,而純是在雞蛋縫裡找骨頭。
想到此,多爾袞不由有氣,忙大聲說:“不錯,先帝確有此說,不過,當時的國,僅限於關外,當時的民,也只有滿人,如果我們仍只把眼睛瞅在關外那一小塊地方,那一小撮人,自然只學滿文就夠了;可是,眼下皇上已走出東北了,即將統治普天之下的億兆臣民了,其規模,十倍、百倍於當初,漢人有五千年歷史,漢語博大精深,這可不是蒙古之字合滿族之音,再加十二字頭的新滿文可比擬的,難道你們想讓皇上在漢人面前成為一個聾子、瞎子,由漢人蒙哄嗎?”
十四 攝政王爺(6)
此言一出,莫說濟爾哈朗,就是代善也啞口無言了,孝端太后見狀,趕緊打圓場,她望了兩位王爺一眼,說:
“十四弟講得對,今後皇上的學習,由十四弟一人說了算。”
接著,又對皇帝說:“福臨,你可要記住,這學習是一刻也不能鬆懈的,你學不好,先生不能打你,皇額娘可要打你。”
皇帝諾諾連聲,不敢還嘴。一邊的濟爾哈朗停了半晌,嘴囁嚅了半天,悻悻地自我解嘲:
“當然,皇上的學習是不能鬆懈,不過,滿漢之防也不能鬆動,這是太祖爺立的規矩,既然讓我也來議政,我便仍要就此事多議議。”
代善也憤憤不平的說:“是的是的,這基業,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創下的,也不是誰一個人的功勞,有話都可說得,十四弟,你說是嗎?。”
兩個哥哥,夾槍帶棒,說的都不好聽,但因沒有明確的所指,純是個人意氣的發泄,多爾袞懶得再爭。他本是有很多事要向太后回明的,就是一些不順心的事,也想向兩個嫂嫂傾訴,想得到一些安慰,不想遇上兩個哥哥,生一些沒來由的氣,弄得心緒不寧,好多事想說也懶說得……
多爾袞嘔了一肚皮氣,回府後,心情更加煩悶,不由又想到了剃髮的事。此事一開始就有些孟浪,他只看到吳三桂等人,說剃髮一下便剃了,以為其他人應該也差不多,沒想到剃髮令一頒布,竟然遭到這麼多人以死相拚,要不是自己轉彎快,幾乎就要鬧個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八旗入關後才取得的一點點成績,就要一筆勾消,並被重新趕回到關外去。
其實,漢人清楚,多爾袞也清楚,剃髮之舉,並非為了頂上這綹青絲,而是不同尋常的“從頭做起”,是兩個民族精神上的較量,是兩種文化的對抗,事關種族存亡的大是大非,是誰征服誰的標緻。
多爾袞想,這以前自己態度堅決,不知怎麼時間一長,竟有些猶豫起來。今天,看人挑擔不費力的二哥代善,竟當著兩位太后又重提此事,這可不是他一人之見,而是代表了愛新覺羅氏家族,若不剃,不要說自己在皇族中難以交代,就是全體滿人,也必認他為愛新覺羅氏的不肖子孫,不要說他們可能群起而攻之,就是自己百年之後,又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
正左右為難,不想第二天,又有奏疏上來,重申全民剃髮,上這個奏疏的,竟然是個漢人。
此番豪格平定山東,得勝回朝時,帶回一個活寶,這就是孫之獬。孫之獬本是天啟年間中的進士,後因丁憂回到淄博老家。此番山東之亂,各路民軍蜂起,這個孫之獬乃毀家紓難——成立民團,呼應王師,協助豪格剿賊。因他是本地人,對情形相當了解,所以,幫了豪格的大忙,豪格於是在奏報時,將他大大地誇了一番,於是,有旨令孫之獬赴部引見。
他原是明朝的兵部侍郎,自然官復原職,那天一大早,孫之獬興沖沖地來上朝,他在山東時,為表示自己是大清順民,早把那頭髮像吳三桂那樣作了處理,到了朝房,他照例是在兵部值房等候,可眼下值房分成了兩間,滿臣進滿臣一間,漢臣進漢臣一間,他先是去漢臣那間,那裡熟人多,話語通,不想這一進去,立刻被趕了出來,原因是他已剃髮,既然剃了發,自然要與剃了發的去打堆;他於是便去滿人那間,不想又被趕了出來,原因是你雖剃了發,畢竟還是漢人。弄得他無所適從,就是後來上朝,也發現,這朝堂上的格局也與明朝不一樣,明朝時,是文官一排,武官一排;這裡雖然也分文武,但還分滿漢,滿人站右邊,漢人站左邊,他站在中間,左右都難逢源。下朝之後,不但深感羞愧,且越想越不通,便提筆上了這道奏疏,提出要全民剃髮,全換上滿族服飾,奏疏中,竟然有這樣的句子:
想到此,多爾袞不由有氣,忙大聲說:“不錯,先帝確有此說,不過,當時的國,僅限於關外,當時的民,也只有滿人,如果我們仍只把眼睛瞅在關外那一小塊地方,那一小撮人,自然只學滿文就夠了;可是,眼下皇上已走出東北了,即將統治普天之下的億兆臣民了,其規模,十倍、百倍於當初,漢人有五千年歷史,漢語博大精深,這可不是蒙古之字合滿族之音,再加十二字頭的新滿文可比擬的,難道你們想讓皇上在漢人面前成為一個聾子、瞎子,由漢人蒙哄嗎?”
十四 攝政王爺(6)
此言一出,莫說濟爾哈朗,就是代善也啞口無言了,孝端太后見狀,趕緊打圓場,她望了兩位王爺一眼,說:
“十四弟講得對,今後皇上的學習,由十四弟一人說了算。”
接著,又對皇帝說:“福臨,你可要記住,這學習是一刻也不能鬆懈的,你學不好,先生不能打你,皇額娘可要打你。”
皇帝諾諾連聲,不敢還嘴。一邊的濟爾哈朗停了半晌,嘴囁嚅了半天,悻悻地自我解嘲:
“當然,皇上的學習是不能鬆懈,不過,滿漢之防也不能鬆動,這是太祖爺立的規矩,既然讓我也來議政,我便仍要就此事多議議。”
代善也憤憤不平的說:“是的是的,這基業,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創下的,也不是誰一個人的功勞,有話都可說得,十四弟,你說是嗎?。”
兩個哥哥,夾槍帶棒,說的都不好聽,但因沒有明確的所指,純是個人意氣的發泄,多爾袞懶得再爭。他本是有很多事要向太后回明的,就是一些不順心的事,也想向兩個嫂嫂傾訴,想得到一些安慰,不想遇上兩個哥哥,生一些沒來由的氣,弄得心緒不寧,好多事想說也懶說得……
多爾袞嘔了一肚皮氣,回府後,心情更加煩悶,不由又想到了剃髮的事。此事一開始就有些孟浪,他只看到吳三桂等人,說剃髮一下便剃了,以為其他人應該也差不多,沒想到剃髮令一頒布,竟然遭到這麼多人以死相拚,要不是自己轉彎快,幾乎就要鬧個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八旗入關後才取得的一點點成績,就要一筆勾消,並被重新趕回到關外去。
其實,漢人清楚,多爾袞也清楚,剃髮之舉,並非為了頂上這綹青絲,而是不同尋常的“從頭做起”,是兩個民族精神上的較量,是兩種文化的對抗,事關種族存亡的大是大非,是誰征服誰的標緻。
多爾袞想,這以前自己態度堅決,不知怎麼時間一長,竟有些猶豫起來。今天,看人挑擔不費力的二哥代善,竟當著兩位太后又重提此事,這可不是他一人之見,而是代表了愛新覺羅氏家族,若不剃,不要說自己在皇族中難以交代,就是全體滿人,也必認他為愛新覺羅氏的不肖子孫,不要說他們可能群起而攻之,就是自己百年之後,又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
正左右為難,不想第二天,又有奏疏上來,重申全民剃髮,上這個奏疏的,竟然是個漢人。
此番豪格平定山東,得勝回朝時,帶回一個活寶,這就是孫之獬。孫之獬本是天啟年間中的進士,後因丁憂回到淄博老家。此番山東之亂,各路民軍蜂起,這個孫之獬乃毀家紓難——成立民團,呼應王師,協助豪格剿賊。因他是本地人,對情形相當了解,所以,幫了豪格的大忙,豪格於是在奏報時,將他大大地誇了一番,於是,有旨令孫之獬赴部引見。
他原是明朝的兵部侍郎,自然官復原職,那天一大早,孫之獬興沖沖地來上朝,他在山東時,為表示自己是大清順民,早把那頭髮像吳三桂那樣作了處理,到了朝房,他照例是在兵部值房等候,可眼下值房分成了兩間,滿臣進滿臣一間,漢臣進漢臣一間,他先是去漢臣那間,那裡熟人多,話語通,不想這一進去,立刻被趕了出來,原因是他已剃髮,既然剃了發,自然要與剃了發的去打堆;他於是便去滿人那間,不想又被趕了出來,原因是你雖剃了發,畢竟還是漢人。弄得他無所適從,就是後來上朝,也發現,這朝堂上的格局也與明朝不一樣,明朝時,是文官一排,武官一排;這裡雖然也分文武,但還分滿漢,滿人站右邊,漢人站左邊,他站在中間,左右都難逢源。下朝之後,不但深感羞愧,且越想越不通,便提筆上了這道奏疏,提出要全民剃髮,全換上滿族服飾,奏疏中,竟然有這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