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一眼看到這一行字,真是感慨萬千——他作夢也沒想到,漢人的衣冠之士中,竟然也有這樣的人,說出這樣的話,這是一個滿人想也想不出來的,也是一般的漢人不敢說的。說他忠誠乎,說他奸詐乎;說他一片熱心腸,可愛之至乎,說他毫無心肝,無恥之尤乎?反正怎麼說都可以,總之,自己是再也不能騎牆了,再也不能猶豫了,不然,真不知漢人中,還會出來一個什麼大忠臣,說出什麼更肉麻的話。
十四 攝政王爺(7)
於是,他傳集六部九卿會議,當堂宣讀了孫之獬的奏疏,先是“天語褒獎”了孫之獬幾句,升孫之獬為兵部尚書,然後臉一板,當殿宣布自己親筆書寫的剃髮諭旨,並下旨將此諭旨傳示京城內外,文武衙門、官吏師生、一應軍民人等,諭旨略謂:
……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若有復為此事瀆進章奏,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者,殺無赦。其衣帽裝束許從容更易,悉從本朝制度,不得違異。
多爾袞念完,炯炯目光,向兩邊一掃,只見滿臣中,人人都喜氣洋洋;那一班仍著明代衣冠的漢臣,臉色卻一下變得煞白。他卻像沒有看見一樣,接著,便下旨,令禮部尚書俄莫克圖牽頭,著手商定官員的服飾及頂戴樣式,待定下後,所有官員,無論滿漢,要一體著裝,不准再有一個朝廷、兩種官員服飾的情況出現。
俄莫克圖諾諾連聲答應,並說:“這事早該辦了。”
清廷於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頒布剃髮令,至是年閏六月初一,剃髮令傳到江南。此時,距多鐸攻克金陵不過月余,表彰史可法的祠堂雖已破土動工,但揚州被殺的冤魂,卻仍在江南上空晃蕩,八十萬冤魂牽動的,可不止是八十萬活人的心——整個江南全在哭泣,為八十萬無辜的被殺者哭,為整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哭,眼下,滿韃子又命令剃髮了,河山淪陷,已是無面見祖宗了;又把頭髮也剃了,人不人,鬼不鬼的,這不是更不能再見祖宗了嗎?再說,滿韃子才進關,便這也由他那也由他,等他們江山坐穩了,是不是漢人也要學滿文,講滿語,甚至父死子也要妻其母呢?
所以,剃髮令一下,江南百姓,無不驚駭,就連膽小怕事的人,似乎也於一夜之間,明白何所謂“亡國滅種”了。可此時地方官卻令地保傳鑼,向人們宣示聖諭:十日之內,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接著,城門邊、十字街口便出現了一隊人馬,前面是一副剃頭擔子,一頭挑著座椅和剃頭工具,一頭挑著洗頭水,而裝水的這頭,便樹了一面旗杆,上面則掛著抗拒剃髮令的人的頭;緊跟其後的,便是一隊手持大令執法的兵,看見誰逮誰,逮住就按在椅上剃髮,堅持不剃者,立刻砍頭。
臣子中,先是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鏢上疏,說他們孔家服制,三千年未改,請准蓄髮,以復先世衣冠。
姓孔的是“聖裔”,你多爾袞既然崇孔,大概於孔子後裔總要網開一面,理由也很充分,家祭時,祭祀者總要是本來面目,束髮而冠,不然,受祭的祖宗會不認得後代。
多爾袞明白這是試探,准了姓孔的,顏、曾、孟三家定會跟著來;准了儒家,道家也不會落後,那你還得準備發付張天師的後裔。思前想後,覺得這人情做不得,於是,孔聞鏢被嚴詔切責,謂:
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鏢疏求蓄髮,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著革職,永不敘用。
這一來,漢人差不多都絕望了,原先稱讚滿人講道理的,眼下閉口不談只搖頭,想出仕的也打消了念頭,有廉恥心的、不堪受辱的,紛紛投河或自縊,也有合家自焚的、逃入深山的;無處可逃又沒有自殺的,大多躲在家中,關門閉戶,男人不敢上街,大街上寂然無聲,形同罷市,就是家中有病人,也不敢上街請郎中,怕抓著剃去頭髮。
但這能是長久之計嗎?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這不是元末農民起義時的民謠嗎?江南的人民從元韃子一下就想到了滿韃子,從“留頭不留髮”上,馬上就想到了這首民謠,膽量一下就來了,於是,紛紛操起了武器。
先是吳縣生員陸世鑰等揭竿而起,以太湖為據點抗拒清兵;前明職方主事吳易、舉人孫兆奎等起義兵於吳江的長白盪;接著,南明巡撫田仰等起義兵於崇明;明宗室朱議瀝、中書舍人盧象觀等,擁兵偷襲南京;嘉興等地義軍蜂起,更是一下就聚集了三萬餘人,他們雖多打著光復明室的旗號,但中間大多為平民,這以前老老實實,純是對剃髮令不滿揭竿而起。
十四 攝政王爺(8)
多鐸坐鎮南京城,聞報慌了手腳,此時浙江、福建等大片地方尚未平定,到處需大兵鎮攝,他只好放下這頭,先趕緊調兵平定這些肘腑之患。但此時的江南,一夜之間,無處不反,像是約好了似的,就是一些已占領的州縣也復叛,一些已在接洽迎降的州縣也立刻拒降,多鐸防不勝防,殺不勝殺,而最讓他頭痛的是江陰之叛。
多爾袞一眼看到這一行字,真是感慨萬千——他作夢也沒想到,漢人的衣冠之士中,竟然也有這樣的人,說出這樣的話,這是一個滿人想也想不出來的,也是一般的漢人不敢說的。說他忠誠乎,說他奸詐乎;說他一片熱心腸,可愛之至乎,說他毫無心肝,無恥之尤乎?反正怎麼說都可以,總之,自己是再也不能騎牆了,再也不能猶豫了,不然,真不知漢人中,還會出來一個什麼大忠臣,說出什麼更肉麻的話。
十四 攝政王爺(7)
於是,他傳集六部九卿會議,當堂宣讀了孫之獬的奏疏,先是“天語褒獎”了孫之獬幾句,升孫之獬為兵部尚書,然後臉一板,當殿宣布自己親筆書寫的剃髮諭旨,並下旨將此諭旨傳示京城內外,文武衙門、官吏師生、一應軍民人等,諭旨略謂:
……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若有復為此事瀆進章奏,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者,殺無赦。其衣帽裝束許從容更易,悉從本朝制度,不得違異。
多爾袞念完,炯炯目光,向兩邊一掃,只見滿臣中,人人都喜氣洋洋;那一班仍著明代衣冠的漢臣,臉色卻一下變得煞白。他卻像沒有看見一樣,接著,便下旨,令禮部尚書俄莫克圖牽頭,著手商定官員的服飾及頂戴樣式,待定下後,所有官員,無論滿漢,要一體著裝,不准再有一個朝廷、兩種官員服飾的情況出現。
俄莫克圖諾諾連聲答應,並說:“這事早該辦了。”
清廷於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頒布剃髮令,至是年閏六月初一,剃髮令傳到江南。此時,距多鐸攻克金陵不過月余,表彰史可法的祠堂雖已破土動工,但揚州被殺的冤魂,卻仍在江南上空晃蕩,八十萬冤魂牽動的,可不止是八十萬活人的心——整個江南全在哭泣,為八十萬無辜的被殺者哭,為整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哭,眼下,滿韃子又命令剃髮了,河山淪陷,已是無面見祖宗了;又把頭髮也剃了,人不人,鬼不鬼的,這不是更不能再見祖宗了嗎?再說,滿韃子才進關,便這也由他那也由他,等他們江山坐穩了,是不是漢人也要學滿文,講滿語,甚至父死子也要妻其母呢?
所以,剃髮令一下,江南百姓,無不驚駭,就連膽小怕事的人,似乎也於一夜之間,明白何所謂“亡國滅種”了。可此時地方官卻令地保傳鑼,向人們宣示聖諭:十日之內,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接著,城門邊、十字街口便出現了一隊人馬,前面是一副剃頭擔子,一頭挑著座椅和剃頭工具,一頭挑著洗頭水,而裝水的這頭,便樹了一面旗杆,上面則掛著抗拒剃髮令的人的頭;緊跟其後的,便是一隊手持大令執法的兵,看見誰逮誰,逮住就按在椅上剃髮,堅持不剃者,立刻砍頭。
臣子中,先是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鏢上疏,說他們孔家服制,三千年未改,請准蓄髮,以復先世衣冠。
姓孔的是“聖裔”,你多爾袞既然崇孔,大概於孔子後裔總要網開一面,理由也很充分,家祭時,祭祀者總要是本來面目,束髮而冠,不然,受祭的祖宗會不認得後代。
多爾袞明白這是試探,准了姓孔的,顏、曾、孟三家定會跟著來;准了儒家,道家也不會落後,那你還得準備發付張天師的後裔。思前想後,覺得這人情做不得,於是,孔聞鏢被嚴詔切責,謂:
剃髮嚴旨,違者無赦。孔聞鏢疏求蓄髮,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著革職,永不敘用。
這一來,漢人差不多都絕望了,原先稱讚滿人講道理的,眼下閉口不談只搖頭,想出仕的也打消了念頭,有廉恥心的、不堪受辱的,紛紛投河或自縊,也有合家自焚的、逃入深山的;無處可逃又沒有自殺的,大多躲在家中,關門閉戶,男人不敢上街,大街上寂然無聲,形同罷市,就是家中有病人,也不敢上街請郎中,怕抓著剃去頭髮。
但這能是長久之計嗎?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這不是元末農民起義時的民謠嗎?江南的人民從元韃子一下就想到了滿韃子,從“留頭不留髮”上,馬上就想到了這首民謠,膽量一下就來了,於是,紛紛操起了武器。
先是吳縣生員陸世鑰等揭竿而起,以太湖為據點抗拒清兵;前明職方主事吳易、舉人孫兆奎等起義兵於吳江的長白盪;接著,南明巡撫田仰等起義兵於崇明;明宗室朱議瀝、中書舍人盧象觀等,擁兵偷襲南京;嘉興等地義軍蜂起,更是一下就聚集了三萬餘人,他們雖多打著光復明室的旗號,但中間大多為平民,這以前老老實實,純是對剃髮令不滿揭竿而起。
十四 攝政王爺(8)
多鐸坐鎮南京城,聞報慌了手腳,此時浙江、福建等大片地方尚未平定,到處需大兵鎮攝,他只好放下這頭,先趕緊調兵平定這些肘腑之患。但此時的江南,一夜之間,無處不反,像是約好了似的,就是一些已占領的州縣也復叛,一些已在接洽迎降的州縣也立刻拒降,多鐸防不勝防,殺不勝殺,而最讓他頭痛的是江陰之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