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力量:正在策劃和發動世界大戰的法西斯德、意,推行綏靖政策的英、法;

  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蘇聯,可謂三足鼎立。圍繞著這三種力量的激烈角逐,

  出現了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的種種矛盾和利害關係:既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

  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同社會義主國家的鬥爭,還有侵略國同非侵略國之間

  的爭奪;既有英、法、德、意四國的反蘇圖謀,還有英、法、蘇的 “合縱”

  和德國的 “連橫”。應當說,在大戰爆發前和大戰期間,在戰略上處於不利

  地位的是蘇聯。

  為扭轉危險局面,爭取有利態勢,史達林每一步都施展了利用矛盾、縱

  橫捭闔的鬥爭藝術。他先是利用侵略國與非侵略國之間的矛盾,真誠致力於

  同英、法之間的聯合,試圖用歐洲集體安全體系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來遏制

  德、意,打破它們罪惡的戰爭計劃。然而,由於當時英、法兩國政府推行綏

  靖政策而未能如願。在這種情況下,史達林不得不掉過頭來利用德國同英、

  法之間的矛盾,果斷地改善蘇德關係來打破四國的共同反蘇圖謀。在蘇德戰

  爭的緊要關頭,他又利用日德之間的勾心鬥角,改善蘇日關係,拆散德日同

  盟,力避腹背受敵、兩面作戰。這當中,他又利用中國蔣介石統治集團和日

  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支持蔣介石政府抗日,以使日本陷在中國,不能北

  犯蘇聯。並利用美日矛盾,使美國牽制日本。

  這期間最能表現史達林靈活巧妙鬥爭藝術的,是他利用德國同英、法之

  間的矛盾,用蘇德條約粉碎西方綏靖政策的重大步驟。

  1938 年,慣於隔岸觀火而又老好巨猾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不顧古稀高

  齡,風塵僕僕,低三下四,卑躬屈膝,三次飛往柏林同希特勒談判,最後終

  於炮製出英、法、德、意四大國共同簽署的 《慕尼黑協定》。張伯倫等人用

  犧牲蘇聯作為條件和 “誘餌”,推動法西斯德國東向,打的是“一箭雙鵰”

  的如意算盤:既把法西斯德國當作 “西方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兇惡打手”,

  又把社會主義蘇聯當作 “削弱乃至淹死競爭對乎”德同的強大力量,讓法西

  斯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撞擊,兩敗俱傷,以達坐收漁人之利之目的。

  史達林完全看清了西方綏靖政策的險惡居心和四國結盟的反蘇圖謀,尖

  銳指出,張伯倫的所作所為是向希特勒明確表示:蘇聯是孤立的,它沒有盟

  同,可以大膽去進攻蘇聯。為擺脫在戰略上孤立的被動地位,為防止過早地

  捲入戰爭,史達林不能不重新考慮對策。鑑於當時的形勢,史達林決定利用

  德國同英、法之間的爭鬥,改善蘇德關係。史達林知道,希特勒決不願只作

  西方資本主義反社會主義的打手,而要作整個歐洲的霸主,他決不會讓英、

  法借刀殺人,使德、蘇兩敗俱傷,為英、法火中取栗。因而,有矛盾可以利

  用。史達林更清楚,蘇聯著在西方慕尼黑陰謀之後的 1939年迎戰德國,肯定

  是孤軍作戰,英國不但不會援助蘇聯,還可能幫助希特勒,日本法西斯也很

  可能從遠東進攻蘇聯,策應德國,這種情況正是西方所夢寐以求的。為此,

  史達林毅然決定同德國談判,並於 1939年8 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裡也應當指出,蘇德條約的簽訂,說明雙方互有需要。蘇聯是為了粉碎英、

  法的如意算盤,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從蘇聯引開;德國則是為了避免東西兩

  線同時作戰。

  蘇德條約的簽訂, “是史達林對張伯倫同希特勒搞綏靖政策的一個冷酷

  的回敬”。它打亂了西方綏靖主義者和一切反蘇勢力的戰略部署;堵住了東

  引的 “禍水”,使英、法兩國妄囹通過挑起蘇德戰爭而從中漁利的陰謀徹底

  破產,並為蘇聯贏得了一段寶貴的備戰時間。這是史達林善於在帝國主義國

  家間的矛盾爭鬥中縱橫稗閻所取得的一個大勝利。

  必須指出,史達林完全清楚德國法西斯的狂妄野心和稱霸整個歐洲的圖

  謀,完全清楚法西斯德國同英、法之間的矛盾是根本不可調和的,他同德國

  簽燈互不侵犯條約,是一種鬥爭策略,是不得已而為之。希特勒推行 “大德

  意志計劃”,既要消滅社會主義的蘇聯,更要摧毀帝同主義的英、法。事變

  的進程恰好走向了英、法綏靖主義政策的反而。英、法兩國一再縱容希特勒

  矛頭東向,換來的是法西斯對自己的步步進逼。張伯倫只得灰溜溜地滾下台。

  1940年5 月,德國一舉打敗法國,並對英國進行狂轟濫炸,使大英帝國孤懸

  海中,岌岌可危。這時,史達林感到,英國已經沒有同法西斯德國妥協的任

  何餘地,綏靖政策已經徹底破產,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條件已經成熟。

  於是,當蘇德戰爭爆發後,史達林明確提出一切擁護自由、反對法西斯軍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