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統一後的德國,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軍事力量更加強大,因而引起了

  各大國的恐懼。法國自不必說,德國已同它結下深仇,加之德國又強行吞併

  了法國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因而法國時刻準備收復失地,報仇雪恨。奧匈帝

  國自普奧戰爭失敗被逐出德意志邦聯後,也是一個準備復仇的勢力。英國的

  政策是充當歐洲 “均勢格局”的“平衡者”,也不願意看到一個過分強大的

  德國在歐洲大陸崛起。俄國雖同德國一向關係不錯,但德國的統一和強大也

  令其感到不安。顯然,這種形勢對德國來說是很嚴峻的,德國同任何國家發

  生衝突,它的對手總能爭取到法國的支持,這就 “包含著歐洲結成同盟共同

  ①

  反對德意志帝國的萌芽”。 因而,“結盟的惡夢”使俾斯麥坐臥不安,憂心

  忡忡。

  為了消除這一危險局面,阻止歐洲各大國結盟對德,俾斯麥不僅要把法

  國與各大國分離開來,還要與各大國建立密切關係。為此,俾斯麥充分顯示

  於他利用矛盾、縱橫俾闔的外交手段。

  首先,俾斯麥摸准了英國以德抑法、以排除法國同英國爭奪非洲殖民地

  的心理,爭取到了英國的中立。其次,仰斯麥以支持奧匈帝國向巴爾幹擴張

  作為把它逐出德意志邦聯的補償,使奧匈帝國甘願忘記過去,放棄復仇。

  最令俾斯麥擔心的是法國同俄國結盟夾擊德國,使德國處於東西兩線腹

  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因為法國要報仇,極力謀求俄國的援助,俄國也有利用

  法國牽制自己的強鄰德國威脅的願望。正如恩格斯所說,法國 “用來對付德

  ①

  國的天然同盟者就是俄國”。 為力避德國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前景,俾斯

  麥便極力離間法、俄,爭取俄國的支持和中立,攸法國找不到同它配合的同

  盟者。因此,拉攏、聯合俄國,孤立、打擊法國,就成為俾斯麥外交的一項

  基本方針。而努力緩和德法的尖銳矛盾,力避法俄接近的可能性,就成為俾

  斯麥實現聯俄反法方針的中心任務。

  當時的沙皇俄國既有遏制德國的想法,又有重新向黑海伸展海軍力量的

  強烈願望,而後者已成為俄國對外戰略的首要目標。俄國自 1853—1856年克

  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即失去了在黑海駐紮海軍艦艇的權力和通行地中海的權

  利。俄國要恢復這一權利,自然要同英國發生衝突,於是需要其他大國的支

  持。在這方面,俄國既可選擇德同,也可選擇法國。仰斯麥看準了這一點,

  利用沙皇在政治立場上一向憎惡法國民主共和制的心理,主動答應幫助俄

  國,迫使英國作出妥協和讓步,終於使俄國實現了多年的一樁宿願。俾斯麥

  “投桃”,沙皇當然要“報李”,公開向俾斯麥保證,在德國同法國的對抗

  中,俄國決不做有損於德國的任何事情。

  俄國海軍力量重新進入黑海以後,奧匈帝國又感到嚴重不安。奧匈帝國

  外交大臣曾向俾斯麥提出,要借英國限期俄國。俾斯麥對此堅決反對,明確

  表示,如果奧匈帝國要聯合英國,那就破壞德奧友好關係。俄國為了避免奧

  英接近,通過俾斯麥居中斡旋。也表示願意同奧匈帝國聯合。

  ① 《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8 卷第 552 頁。

  ① 《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1 卷第 551 頁。

  正是由於俾斯麥以德國的實力地位為後盾,極盡利用矛盾、縱橫捭闔之

  外交手腕和艱苦不懈的努力,德意志帝國、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終于于 1873

  年正式建立了為期近20 年的著名“三皇同盟”,使俾斯麥推行的親奧、聯俄、

  抑英、反法的外交戰略獲得巨大成功。

  我們在這裡敘述俾斯麥在 19世紀歐洲政治、軍事舞台上的活動,是把它

  作為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這一謀略的一個典型事例來研究的,並不涉及對俾

  斯麥的評價問題。馬克思在評論俾斯麥統一德國問題時,是採取歷史唯物主

  義的科學態度的。馬克思一方面譴責了俾斯麥在統一戰爭中和統一後的侵略

  擴張行徑,另一方面又指出,由於德國資產階級 “出世得太遲”,“不善於

  統治,軟弱無力,庸碌無能”,不能擔起統一德國的重任,因而,德國的統

  一隻能由俾斯麥通過王朝戰爭的道路去完成。德意志民族統一是歷史的進

  步,它給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史達林善於在帝國主義矛盾中縱橫捭闔

  在現代國際政治鬥爭舞台和世界戰爭的大舞台上,史達林是一位善於利

  用矛盾、縱橫捭闔的高手和大師,是善於在複雜危險的情況下駕馭戰局,使

  蘇聯立於不敗之地的大戰略家。

  本世紀 30 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崛起,整個世界上空戰雲密布,國際

  局勢十分緊張。歐洲的形勢更複雜,形成了三種各懷心腹事、各自打算盤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