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不助五國抵抗秦國。自己也不做抵抗的準備,只是封鎖了西部邊界。在秦王
大軍到來時,齊國便不戰自亡了。
秦始皇能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當然主要是由他改革內政、富國強兵決
定的,是由於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適應了人民盼望統一、結束戰亂的
願望。同時,也與他善於採取以實力為後盾的 “遠交近攻”、利用矛盾、穩
扎穩打、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和謀略藝術密切相關的。
秦始皇從公元前 230 年起開始進行兼併戰爭,經過整整 10 年的艱苦征
戰,到公元前221 年,終於結束了近200 年的戰國時代,使華夏大地第一次
出現了“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新局面,使中國第一次成為疆域遼闊、
民族眾多的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中華民族的發展
建立了歷史性的巨大功勳。
二、利用矛盾、縱橫捭闔的能手俾斯麥
談到俾斯麥,一般讀者只知他是一位 “鐵血宰相”,曾幫助過鎮壓巴黎
公社起義的法國梯也爾政權。其實,這只是他一生中的一面,而非一生的全
部。全面地看,俾斯麥是 19世紀歐洲政治、軍事舞台上的一位戰略家,是國
際戰爭中利用矛盾、縱橫捭闔的能手,統一德意志民族、創建德意志帝國的
重臣。
俾斯麥 (1815—1898)從青年時期起就開始了其外交生涯。1850 年後,
他先任普魯士出席德意志邦聯的常設代表,後任普魯士駐彼得堡和巴黎的大
使。由於他才幹出眾,井立志統一德意志民族,1862年,他奉召回國就任普
魯士王國首相。這對於俾斯麥來說,雖非受任於敗軍之際,但的確是奉命於
危難之間。國內,諸侯割地稱雄,人民怨聲載道,自由派資產階級既貪婪又
軟弱無力,國際上,則處於強鄰威逼、孤立無援的境地。俾斯麥認為,普魯
士王國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在奧地利領導丁成立德意志聯邦,充當奧地利的
“附庸”,還是由普魯士來統一德意志民族,從而使德意志帝國成為歐洲強
國的問題。他提出: “當代重大問題不是靠說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
的,……而必須靠鐵與血來解決”。這就是 “鐵血政策。和“鐵血宰相”的
由來。為實現德意志統一大業,他力排眾議,在國內勵精圖治,發展經濟,
厚植國力,進行軍事改革。在國外則利用矛盾,縱橫捭闔,廣結盟友,相機
而動。
從 1863年到 1871年,俾斯麥先後發動三次戰爭,排除三大障礙,實現
了統一德意志民族、建立德意志王國的戰略目標。在第一次戰爭即普魯士同
丹麥的戰爭中,他看準了當時法國和英國忙於海外擴張無暇他顧的有利時
機,充分利用丹麥王國內部德意志民族同非德意志民族之間的深刻矛盾,以
雄獅搏兔之勢,一舉奪取了丹麥國內兩個德意志民族聚居的地區,從而排除
了丹麥王國利用姻親關係左右德意志邦聯事務的障礙。
第二次戰爭是在普魯士王國同奧匈帝國之間進行的。當時,在德意志邦
聯內,奧匈帝國是唯一能夠同普魯士抗衡、並同普魯士爭奪統一大權的對手,
不排除奧匈帝國這個障礙,就談不到由普魯士來統一整個德意志民族。在這
次戰爭中,俾斯麥利用俄國同奧匈帝國之間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結下的深仇宿
怨,爭取到俄國的中立,同時又爭取到法國的默許和義大利的支持,故能一
舉大敗奧軍,迫使奧匈帝國答應不再插手德意志統一問題。當時普軍前線將
領為軍事勝利所陶醉,想一舉打進奧匈帝國首都,準備在維也納舉行入城式,
俾斯麥給予堅決制止。他深知,如果戰爭再繼續下去,法國就會進行武裝干
涉,後果不堪設想;他更明白,戰爭既已達到預期目的,就應適可而止。戰
後,俾斯麥同奧匈帝國簽訂了對奧相當寬容的和約,以重修友好。可見俾斯
麥之良苦用心。俾斯麥青年時期即研究過克勞塞維茨的 《戰爭論》,極為贊
賞書中關於戰爭同政治關係的精闢見解。他就任普魯士宰相後明確主張:戰
爭要能發能收,達到目的即止,切不可為戰爭而戰爭。這說明,這位 “鐵血
宰相”並非窮兵黷武主義者,而是一位政治家和戰略家。
普奧戰爭只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一半,即排除了德意志邦聯內部的障
礙,外部障礙法國則未掃除。法國所以極力阻撓德意志的最終統一,是為了
防止出現一個爭奪歐洲霸權的對手。普奧戰爭後,俾斯麥加緊戰爭準備,同
時對外繼續改善普俄關係和普奧關係,利用法國企圖吞併比利時的活動加深
英法之間的矛盾,並看準了法國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的時機,通過 1870 年至
1871年的普法戰爭,終於最後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俾
斯麥成為帝國宰相,在任長達20 年。
大軍到來時,齊國便不戰自亡了。
秦始皇能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當然主要是由他改革內政、富國強兵決
定的,是由於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適應了人民盼望統一、結束戰亂的
願望。同時,也與他善於採取以實力為後盾的 “遠交近攻”、利用矛盾、穩
扎穩打、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和謀略藝術密切相關的。
秦始皇從公元前 230 年起開始進行兼併戰爭,經過整整 10 年的艱苦征
戰,到公元前221 年,終於結束了近200 年的戰國時代,使華夏大地第一次
出現了“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新局面,使中國第一次成為疆域遼闊、
民族眾多的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中華民族的發展
建立了歷史性的巨大功勳。
二、利用矛盾、縱橫捭闔的能手俾斯麥
談到俾斯麥,一般讀者只知他是一位 “鐵血宰相”,曾幫助過鎮壓巴黎
公社起義的法國梯也爾政權。其實,這只是他一生中的一面,而非一生的全
部。全面地看,俾斯麥是 19世紀歐洲政治、軍事舞台上的一位戰略家,是國
際戰爭中利用矛盾、縱橫捭闔的能手,統一德意志民族、創建德意志帝國的
重臣。
俾斯麥 (1815—1898)從青年時期起就開始了其外交生涯。1850 年後,
他先任普魯士出席德意志邦聯的常設代表,後任普魯士駐彼得堡和巴黎的大
使。由於他才幹出眾,井立志統一德意志民族,1862年,他奉召回國就任普
魯士王國首相。這對於俾斯麥來說,雖非受任於敗軍之際,但的確是奉命於
危難之間。國內,諸侯割地稱雄,人民怨聲載道,自由派資產階級既貪婪又
軟弱無力,國際上,則處於強鄰威逼、孤立無援的境地。俾斯麥認為,普魯
士王國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在奧地利領導丁成立德意志聯邦,充當奧地利的
“附庸”,還是由普魯士來統一德意志民族,從而使德意志帝國成為歐洲強
國的問題。他提出: “當代重大問題不是靠說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
的,……而必須靠鐵與血來解決”。這就是 “鐵血政策。和“鐵血宰相”的
由來。為實現德意志統一大業,他力排眾議,在國內勵精圖治,發展經濟,
厚植國力,進行軍事改革。在國外則利用矛盾,縱橫捭闔,廣結盟友,相機
而動。
從 1863年到 1871年,俾斯麥先後發動三次戰爭,排除三大障礙,實現
了統一德意志民族、建立德意志王國的戰略目標。在第一次戰爭即普魯士同
丹麥的戰爭中,他看準了當時法國和英國忙於海外擴張無暇他顧的有利時
機,充分利用丹麥王國內部德意志民族同非德意志民族之間的深刻矛盾,以
雄獅搏兔之勢,一舉奪取了丹麥國內兩個德意志民族聚居的地區,從而排除
了丹麥王國利用姻親關係左右德意志邦聯事務的障礙。
第二次戰爭是在普魯士王國同奧匈帝國之間進行的。當時,在德意志邦
聯內,奧匈帝國是唯一能夠同普魯士抗衡、並同普魯士爭奪統一大權的對手,
不排除奧匈帝國這個障礙,就談不到由普魯士來統一整個德意志民族。在這
次戰爭中,俾斯麥利用俄國同奧匈帝國之間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結下的深仇宿
怨,爭取到俄國的中立,同時又爭取到法國的默許和義大利的支持,故能一
舉大敗奧軍,迫使奧匈帝國答應不再插手德意志統一問題。當時普軍前線將
領為軍事勝利所陶醉,想一舉打進奧匈帝國首都,準備在維也納舉行入城式,
俾斯麥給予堅決制止。他深知,如果戰爭再繼續下去,法國就會進行武裝干
涉,後果不堪設想;他更明白,戰爭既已達到預期目的,就應適可而止。戰
後,俾斯麥同奧匈帝國簽訂了對奧相當寬容的和約,以重修友好。可見俾斯
麥之良苦用心。俾斯麥青年時期即研究過克勞塞維茨的 《戰爭論》,極為贊
賞書中關於戰爭同政治關係的精闢見解。他就任普魯士宰相後明確主張:戰
爭要能發能收,達到目的即止,切不可為戰爭而戰爭。這說明,這位 “鐵血
宰相”並非窮兵黷武主義者,而是一位政治家和戰略家。
普奧戰爭只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一半,即排除了德意志邦聯內部的障
礙,外部障礙法國則未掃除。法國所以極力阻撓德意志的最終統一,是為了
防止出現一個爭奪歐洲霸權的對手。普奧戰爭後,俾斯麥加緊戰爭準備,同
時對外繼續改善普俄關係和普奧關係,利用法國企圖吞併比利時的活動加深
英法之間的矛盾,並看準了法國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的時機,通過 1870 年至
1871年的普法戰爭,終於最後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俾
斯麥成為帝國宰相,在任長達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