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用矛盾,縱橫捭闔,就成為古今中外所有膽識兼俱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無不重

  視的一種謀略藝術。

  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這一謀略思想,古已有之。這裡不妨從 ‘‘合縱連

  橫”和 “秦王掃六合”說起。

  “合縱連橫”,始於井活躍於我國的戰國時期。用同時代思想家韓非子

  的話來說, “合縱”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連橫”則是“事一強以攻

  眾弱”。也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兼併;或者由

  強國分化、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逐個兼併、統一天下

  的目的。

  當時鼓吹並實踐這一謀略思想最賣力氣的,是被人們稱為 “縱橫家”的

  蘇秦、張儀為代表的一批謀臣策士。他們東奔西走於各國之間,憑藉其雄辯

  的口才和姻熟的外交手腕,縱橫捭闔,或鼓動幾個弱國結成聯盟共抗某一強

  國,或獻策於某一強國,拆散眾弱之盟並把弱國各個吞併。他們不講原則,

  沒有信義,朝秦暮楚,一切以他們自己能否得到賞識、信用和升遷為目的。

  由於他們根本不懂得按照歷史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進步的方向去施展自己的外

  交才幹,因而無所成就或成就不大。

  當時真正運用這一謀略取得巨大成效、成就歷史功業的,是秦王贏政,

  即後來的秦始皇。

  秦王贏政 (公元前259—210 年)活動在我國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一

  方面,變法改革浪潮蓬勃興起:一方面,割據兼併戰爭連年不斷。當時的齊、

  夢、燕、韓、趙、魏、秦七國,互相向虎視並立,不休的征戰給社會和人民

  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於是,削平割據,結束戰亂,實現統一這一歷史性的任

  務,便提到了有力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面前。

  ①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722 頁。

  ② 《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二卷第111 頁 (1966 年版)。

  秦國自從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革新後,國力逐步增強,疆域逐步擴

  大,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235 年,22 歲的秦王贏政開

  始親理朝政。他採取各種辦法消除了內部的腐敗敵對勢力之後,開始實施兼

  井東方六國的戰略決策。當時的東方六國如果真正能夠聯合起來, “合縱弱

  以抗強秦”,力量要遠比秦國大得多,所謂 “諸候之地,五倍於秦;諸候之

  卒,十倍於秦”。然而,東方六國雖有 “合縱杭秦”之意,幾次試圖聯合,

  但是畢竟各打算盤,矛盾重重,這就為秦國利用矛盾,各個擊破提供了便利

  條件。秦王贏政繼續執行了一些謀略家如張儀、范難、李斯等人的 “縱橫捭

  闔”、 “遠交近攻”的方針:同距離秦國較遠的國家搞好關係,暫時穩住它

  們,首先剪滅近距離的國家,得手後逐步推進,最後消滅最遠的國家,利用

  各國之間的不和,加劇各國間的矛盾,以使它們互相攻伐,削弱各國的軍事

  力量;派遣精明幹練的謀臣策士當間諜,打入各國統治集團內部,收買權臣,

  挑撥君臣關係,製造摩擦和內江。

  韓國 (今山西省東南和河南省中部)最靠近秦國(今甘肅省東南和陝西

  省渭河兩岸),是六國中最弱的一個,也是六國 “舍縱”抗秦的前線國家。

  秦王贏政藉口韓國同趙、魏兩國 “合縱”叛秦,於公元前230 年發兵攻韓,

  俘虜了韓安王,一舉滅掉了韓國,將之改建為秦國的一個郡。

  魏國 (今陝西省韓城縣一帶)雖地盤不大,人口不多,力量不強,但它

  是 “天下之中身”和“山東縱親之腰”,戰略地位重要。於是,秦王贏政在

  滅掉韓國之後,於公元前225 年派秦大將王責率軍攻魏,並一舉滅之,從而

  秦國實現 “絕腰”、 “斷脊”、“斬身”這樣一個從根本上破壞“六國合縱”

  的戰略計劃。

  趙國 (今山西省中部、河北省南部)是東方六國中地盤最大、人口最多、

  力量較強的國家,是秦國吞併六國的勁敵之一。公元前229 年,秦王贏政用

  計謀挑起趙、燕兩國的戰爭。趙、燕開戰後,秦以援救燕國為名,派大將王

  剪率軍攻趙。正當趙國軍隊攻入燕國境內之際,秦軍攻占了趙國的上黨和河

  間地區,達到了一箭雙鵰、同時削弱燕、趙兩國之目的。隨後再次發兵攻趙。

  趙國派豐收、司馬尚兩員戰將迎敵,秦軍不敢近前。這時秦始皇又施離間計,

  用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讓其向趙王進讒言,造謠說李牧、司馬尚前線

  謀反。趙王輕信讒言,殺死李牧。次年,秦將王剪大破趙軍,俘虜了趙王,

  滅掉了趙國。隨後轉而調軍攻燕,又把燕國滅掉。

  齊國 (今山東省大部)距秦國最遠,也是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當秦

  國相繼攻滅韓、魏、楚、燕、趙五國時,齊國的相國接受秦國的賄賂,不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