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中,只有反蔣起義才有光明前途。我軍的政治攻心促進了曾澤生的覺悟。在
我軍攻克錦州、整個東北敵軍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曾澤生毅然率部反蔣起義。
曾澤生的行動一下子打亂了鄭洞國突圍的計劃,使鄭洞國處於守不成又跑不
掉的悲慘境地。鄭洞國心亂如麻,手足無措。此時,周恩來親筆致信鄭洞國,
勸他棄暗投明,走曾澤生將軍的道路,與人民解放軍共襄義舉。但鄭洞國畢
竟是蔣介石一手提拔起來的嫡系,他既不想為蔣介石送命,又不想落個背叛
蔣介石的名聲。於是,在我軍攻進長春後,鄭洞國及其所屬只好向人民解放
軍繳械投降。至此,長春守敵10萬全部瓦解,長春這座現代化城市回到人民
手中。
上述例子生動說明,正義之師對反動勢力軍政兩手並用比一手獨施,效
果要大得多,勝利要快得多。特別是在反動勢力發生政治、軍事的雙重危機、
其內部矛盾加劇、未日來臨的情況下,人民革命力量的軍政兩手井施的攻勢,
會取得 “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先戰而後屈人之兵”的輝煌成果,從而加速
敵人的徹底失敗和正義戰爭的勝利進程。
總之,軍政兩手相輔,才能相成。戰爭既是敵我雙方軍事上的搏鬥,又
是政治上的較量,既有軍事強弱之爭,又有政治優劣之分。軍事打擊是戰爭
的基本手段,是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勢的前提和後盾,軍事壓力不大,軍事打
擊不力,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勢就難以發生效力。在人民解放戰爭的頭兩年,
由於當時敵強我弱,蔣介石集團內部的矛盾和危機還不象以後那樣深重,我
軍政治瓦解雖有效果但不很顯著,當時敵軍向我投誠和起義的只占被消滅敵
軍總數的 2%左右,而且大多數為敵軍的下級軍官和零散部隊。但到了決戰
階段。雙方軍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我軍可以對敵施行更強大壓力和打擊之
後,情況就發生了顯著變化,我軍的政治攻勢已成為消滅敵軍重兵集團的一
種重要手段,不僅可以使敵軍高級將領和建制部隊在戰場上起義反正,而且
能夠爭取稱雄一方的敵方軍政長官站到人民方面來。在三大戰役中,我軍共
消滅敵軍 154萬人,其中被我政治攻勢瓦解 (包括投誠、起義和接受和平改
編)的達42 萬人,占總數的27%。可見,軍事壓力愈大,軍事打擊愈有力,
政治攻勢成就愈易於成功,成效愈大。
另一方面,政治攻勢和政治瓦解又是配合軍事打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
段。政治攻勢具有瓦解敵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分化敵人營壘、打亂敵軍
戰略部署之獨特作用。
上面,我們談了歷史,用古代軍事家的生動實踐和現代大戰略家毛澤東
的輝煌戰果,說明了軍政兩手相輔相成的道理和軍政兩手相兼併用的威力。
歷史如此,現實和未來亦然,要使我們這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臍身於世
界之林,既要大力增強我們的物質力量,又要切實鞏固我們的精神陣地,既
要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威懾能力,又要在獨立自主基礎上善於“代
謀”與 “伐交”。我們特別要清醒的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一些頑固敵視
共產主義的政治家和軍事首腦,始終沒有忘記用他們的軍事、經濟壓力加和
平滲透這兩手來對待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力圖實現他們的和平演變的戰略目
的。所以,今後我們仍需要用革命的兩手去對付反革命的兩手,用軍政兩手
相輔相成的謀略去同敵對勢力作鬥爭,以使我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第十八章 利用矛盾,縱橫捭闔
利用矛盾,縱橫捭闔是軍事謀略的重要原則之一。毛澤東指出,我們在
①
革命鬥爭中必須 “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其基本思
想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同盟軍,包括利用間
接的暫時的同盟軍,分化瓦解敵人的隊伍,把敵人營壘中間的一切爭鬥、缺
口、矛盾,統統收集起來,作為反對當前主要敵人之用。不是四面出擊,而
是逐個消滅。敵人陣營不是鐵板一塊。沒有區別就沒有謀略。要善於最大限
度地孤立當前最主要的敵人。馬克思說過: “在政治上為了一定的目的,甚
至可以同魔鬼結成聯盟,只是必須肯定,是你領著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領著
你走。”②
一、從 “合縱蓮橫”和“秦王掃六合”說起
戰爭是人類社會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激化的產物。在
戰爭中,既有軍事上的鮮明對壘、激烈抗爭,又有政治上的相互滲透、互挖
牆腳。因而,戰爭過程必然是交戰雙方互相分化、瓦解對方營壘,以求造成
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鬥爭陣線,從而加劇對方內部危機的過程。這樣,利
我軍攻克錦州、整個東北敵軍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曾澤生毅然率部反蔣起義。
曾澤生的行動一下子打亂了鄭洞國突圍的計劃,使鄭洞國處於守不成又跑不
掉的悲慘境地。鄭洞國心亂如麻,手足無措。此時,周恩來親筆致信鄭洞國,
勸他棄暗投明,走曾澤生將軍的道路,與人民解放軍共襄義舉。但鄭洞國畢
竟是蔣介石一手提拔起來的嫡系,他既不想為蔣介石送命,又不想落個背叛
蔣介石的名聲。於是,在我軍攻進長春後,鄭洞國及其所屬只好向人民解放
軍繳械投降。至此,長春守敵10萬全部瓦解,長春這座現代化城市回到人民
手中。
上述例子生動說明,正義之師對反動勢力軍政兩手並用比一手獨施,效
果要大得多,勝利要快得多。特別是在反動勢力發生政治、軍事的雙重危機、
其內部矛盾加劇、未日來臨的情況下,人民革命力量的軍政兩手井施的攻勢,
會取得 “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先戰而後屈人之兵”的輝煌成果,從而加速
敵人的徹底失敗和正義戰爭的勝利進程。
總之,軍政兩手相輔,才能相成。戰爭既是敵我雙方軍事上的搏鬥,又
是政治上的較量,既有軍事強弱之爭,又有政治優劣之分。軍事打擊是戰爭
的基本手段,是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勢的前提和後盾,軍事壓力不大,軍事打
擊不力,政治瓦解或政治攻勢就難以發生效力。在人民解放戰爭的頭兩年,
由於當時敵強我弱,蔣介石集團內部的矛盾和危機還不象以後那樣深重,我
軍政治瓦解雖有效果但不很顯著,當時敵軍向我投誠和起義的只占被消滅敵
軍總數的 2%左右,而且大多數為敵軍的下級軍官和零散部隊。但到了決戰
階段。雙方軍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我軍可以對敵施行更強大壓力和打擊之
後,情況就發生了顯著變化,我軍的政治攻勢已成為消滅敵軍重兵集團的一
種重要手段,不僅可以使敵軍高級將領和建制部隊在戰場上起義反正,而且
能夠爭取稱雄一方的敵方軍政長官站到人民方面來。在三大戰役中,我軍共
消滅敵軍 154萬人,其中被我政治攻勢瓦解 (包括投誠、起義和接受和平改
編)的達42 萬人,占總數的27%。可見,軍事壓力愈大,軍事打擊愈有力,
政治攻勢成就愈易於成功,成效愈大。
另一方面,政治攻勢和政治瓦解又是配合軍事打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
段。政治攻勢具有瓦解敵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分化敵人營壘、打亂敵軍
戰略部署之獨特作用。
上面,我們談了歷史,用古代軍事家的生動實踐和現代大戰略家毛澤東
的輝煌戰果,說明了軍政兩手相輔相成的道理和軍政兩手相兼併用的威力。
歷史如此,現實和未來亦然,要使我們這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臍身於世
界之林,既要大力增強我們的物質力量,又要切實鞏固我們的精神陣地,既
要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威懾能力,又要在獨立自主基礎上善於“代
謀”與 “伐交”。我們特別要清醒的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一些頑固敵視
共產主義的政治家和軍事首腦,始終沒有忘記用他們的軍事、經濟壓力加和
平滲透這兩手來對待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力圖實現他們的和平演變的戰略目
的。所以,今後我們仍需要用革命的兩手去對付反革命的兩手,用軍政兩手
相輔相成的謀略去同敵對勢力作鬥爭,以使我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第十八章 利用矛盾,縱橫捭闔
利用矛盾,縱橫捭闔是軍事謀略的重要原則之一。毛澤東指出,我們在
①
革命鬥爭中必須 “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其基本思
想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同盟軍,包括利用間
接的暫時的同盟軍,分化瓦解敵人的隊伍,把敵人營壘中間的一切爭鬥、缺
口、矛盾,統統收集起來,作為反對當前主要敵人之用。不是四面出擊,而
是逐個消滅。敵人陣營不是鐵板一塊。沒有區別就沒有謀略。要善於最大限
度地孤立當前最主要的敵人。馬克思說過: “在政治上為了一定的目的,甚
至可以同魔鬼結成聯盟,只是必須肯定,是你領著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領著
你走。”②
一、從 “合縱蓮橫”和“秦王掃六合”說起
戰爭是人類社會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激化的產物。在
戰爭中,既有軍事上的鮮明對壘、激烈抗爭,又有政治上的相互滲透、互挖
牆腳。因而,戰爭過程必然是交戰雙方互相分化、瓦解對方營壘,以求造成
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鬥爭陣線,從而加劇對方內部危機的過程。這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