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預政黨政治的辦法,來解決軍隊統一整編問題。這種辦法實際上是想勸說我
們黨交出軍隊,當然被周恩來所拒絕。蔣介石也不同意交出國民黨的軍隊。
應當說,毛澤東和周恩來非常清醒,在軍隊這個要害問題上,國共兩黨
之間是不可能達成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協議的。毛澤東、周恩來所以同意就軍
隊整編問題進行談判,是為了配合軍事自衛,開展政治攻勢,用不損害革命
人民基本刊益的妥協,去進一步揭露蔣介石力主內戰的反動本質,為我黨我
軍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結束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作好政治上的准
備。馬歇爾對此十分明白。一次他對周恩來說: “周將軍最近幾個月來並不
是為談判而談判,而是為宣傳而談判”,周恩來當即回道: “這句話有一半
道理,但責任不在我,因為對方不願解決問題嘛!所以,我們就告訴人民是
他不願意解決問題,用以教育人民”。周恩來這段話非常清楚他說明了和談
這一手的獨特作用,說明了革命兩手相輔方能相成的道理。正是通過周恩來
同馬歇爾之間的反覆談判,使我黨我軍掌握了牽制美國政府的一個特殊手
段,利用美國的口頭承諾和美蔣之間的矛盾,在中國人民面前和國際輿論上
剝奪了美國立即援助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的藉口,推遲了內戰爆發的時
間,並且摸清了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企圖,這對我黨我軍作好奪取
人民革命勝利的準備工作是有益的。
(二)軍政兼施雙管齊下,保證決戰勝利
大家知道,《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有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題目是《敦
促社幸明等投降書》,是毛澤東為當時正在同蔣介石軍隊進行淮海決戰的我
中原、華東人民解放軍寫的一篇廣播稿。文章指出,在我人民解放軍的層層
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國民黨徐州 “剿總”副司令杜幸明等部“已經到了山
窮水盡的地步”,除了向人民解放軍投降這唯一的一條生路以外,只能全軍
覆沒,為行將徹底垮台、滅亡的蔣介石王朝作可憐的殉葬品。這是毛澤東為
配合我軍的強大的軍事攻勢而發動政治攻勢的一篇代表作。
以軍事打擊為後盾開展強有力的政治攻勢,把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結合
起來,使兩者相輔相成,保證決戰勝利,是毛澤東統率我軍同蔣介石軍隊進
行戰略決戰的一個英明決策,是決戰棋盤上致敵於軍事上、政治上全面崩潰
和徹底失敗的很厲害的一著,是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現代運用。
下面讓我們用遼瀋決戰中的長春戰役,來說明毛澤東軍政兩手相輔相成
的謀略思想。
1948年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統籌全國戰局,決定把決誠方向首先指向
東北戰場。當時東北蔣軍40 多萬分別龜縮在錦州、瀋陽、長春三個點上。為
在東北形成 “關門打狗之勢”,就地全殲敵軍、遼瀋決戰開始前,我10萬大
軍即在長春外因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包圍圈。
當時長春守敵為東北 “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所部新編第7 軍和曾澤生
的第60 軍,人數亦為 10萬。
敵軍占領長春後,曾聘請國內外專家,參考世界各國防禦工事資料。經
過精心設計,在原偽滿首都新京的某礎上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構成
了號稱“堅冠全國,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蔣介石所以要鄭洞國守住長春,
一可牽制我軍南下北寧線作戰,二可伺機馳援瀋陽敵軍,他們憑藉的唯一優
勢是堅固的工事。我軍如若硬攻,不僅要付出相當傷亡,而且極易震動錦州
敵軍向關內逃竄,從而破壞我軍全殲敵軍於東北境內的戰略計劃。於是我軍
對長春守敵施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相兼併用的方針。
本來,困守孤城,歷來為兵家所忌。更何況守敵 10萬兵馬不可一日不食,
不可一日無食。經過我軍近5 個月的包圍、封鎖,到 1948年 10月,長春守
敵已處於糧盡援絕、內外交困的境地,不僅士兵叫苦連天,士氣沮喪,削弱
了戰鬥力,就連守敵的高級將官也是瞻念前景不寒而慄。這樣就為我軍發動
政治攻勢,進行政治瓦解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時長春守敵60 軍軍長曾澤生是一位有抗日戰績的將領,又非蔣介石嫡
系。自從4t 越船運到東北 “剿共”以來。他目睹了蔣介石統治集團內部的嫡
庶之分和爾虞我詐,備嘗蔣介石的冷遇和歧視,對蔣介石懷有不滿情緒。但
象他這樣一個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要從國民黨的陣線中站到人民一邊來,
又並非易事,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是很難實現的。針對曾澤生思想苦悶、猶
豫不決的心態,我圍城部隊首長通過各種方式向他曉以共產黨人的宗旨和人
民革命之大義,明確指出,死守長春只能城破被殲,向瀋陽突圍必被殲於途
們黨交出軍隊,當然被周恩來所拒絕。蔣介石也不同意交出國民黨的軍隊。
應當說,毛澤東和周恩來非常清醒,在軍隊這個要害問題上,國共兩黨
之間是不可能達成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協議的。毛澤東、周恩來所以同意就軍
隊整編問題進行談判,是為了配合軍事自衛,開展政治攻勢,用不損害革命
人民基本刊益的妥協,去進一步揭露蔣介石力主內戰的反動本質,為我黨我
軍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結束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作好政治上的准
備。馬歇爾對此十分明白。一次他對周恩來說: “周將軍最近幾個月來並不
是為談判而談判,而是為宣傳而談判”,周恩來當即回道: “這句話有一半
道理,但責任不在我,因為對方不願解決問題嘛!所以,我們就告訴人民是
他不願意解決問題,用以教育人民”。周恩來這段話非常清楚他說明了和談
這一手的獨特作用,說明了革命兩手相輔方能相成的道理。正是通過周恩來
同馬歇爾之間的反覆談判,使我黨我軍掌握了牽制美國政府的一個特殊手
段,利用美國的口頭承諾和美蔣之間的矛盾,在中國人民面前和國際輿論上
剝奪了美國立即援助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的藉口,推遲了內戰爆發的時
間,並且摸清了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企圖,這對我黨我軍作好奪取
人民革命勝利的準備工作是有益的。
(二)軍政兼施雙管齊下,保證決戰勝利
大家知道,《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有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題目是《敦
促社幸明等投降書》,是毛澤東為當時正在同蔣介石軍隊進行淮海決戰的我
中原、華東人民解放軍寫的一篇廣播稿。文章指出,在我人民解放軍的層層
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國民黨徐州 “剿總”副司令杜幸明等部“已經到了山
窮水盡的地步”,除了向人民解放軍投降這唯一的一條生路以外,只能全軍
覆沒,為行將徹底垮台、滅亡的蔣介石王朝作可憐的殉葬品。這是毛澤東為
配合我軍的強大的軍事攻勢而發動政治攻勢的一篇代表作。
以軍事打擊為後盾開展強有力的政治攻勢,把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結合
起來,使兩者相輔相成,保證決戰勝利,是毛澤東統率我軍同蔣介石軍隊進
行戰略決戰的一個英明決策,是決戰棋盤上致敵於軍事上、政治上全面崩潰
和徹底失敗的很厲害的一著,是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現代運用。
下面讓我們用遼瀋決戰中的長春戰役,來說明毛澤東軍政兩手相輔相成
的謀略思想。
1948年秋,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統籌全國戰局,決定把決誠方向首先指向
東北戰場。當時東北蔣軍40 多萬分別龜縮在錦州、瀋陽、長春三個點上。為
在東北形成 “關門打狗之勢”,就地全殲敵軍、遼瀋決戰開始前,我10萬大
軍即在長春外因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包圍圈。
當時長春守敵為東北 “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所部新編第7 軍和曾澤生
的第60 軍,人數亦為 10萬。
敵軍占領長春後,曾聘請國內外專家,參考世界各國防禦工事資料。經
過精心設計,在原偽滿首都新京的某礎上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構成
了號稱“堅冠全國,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蔣介石所以要鄭洞國守住長春,
一可牽制我軍南下北寧線作戰,二可伺機馳援瀋陽敵軍,他們憑藉的唯一優
勢是堅固的工事。我軍如若硬攻,不僅要付出相當傷亡,而且極易震動錦州
敵軍向關內逃竄,從而破壞我軍全殲敵軍於東北境內的戰略計劃。於是我軍
對長春守敵施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相兼併用的方針。
本來,困守孤城,歷來為兵家所忌。更何況守敵 10萬兵馬不可一日不食,
不可一日無食。經過我軍近5 個月的包圍、封鎖,到 1948年 10月,長春守
敵已處於糧盡援絕、內外交困的境地,不僅士兵叫苦連天,士氣沮喪,削弱
了戰鬥力,就連守敵的高級將官也是瞻念前景不寒而慄。這樣就為我軍發動
政治攻勢,進行政治瓦解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時長春守敵60 軍軍長曾澤生是一位有抗日戰績的將領,又非蔣介石嫡
系。自從4t 越船運到東北 “剿共”以來。他目睹了蔣介石統治集團內部的嫡
庶之分和爾虞我詐,備嘗蔣介石的冷遇和歧視,對蔣介石懷有不滿情緒。但
象他這樣一個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要從國民黨的陣線中站到人民一邊來,
又並非易事,不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是很難實現的。針對曾澤生思想苦悶、猶
豫不決的心態,我圍城部隊首長通過各種方式向他曉以共產黨人的宗旨和人
民革命之大義,明確指出,死守長春只能城破被殲,向瀋陽突圍必被殲於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