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頁
與此同時,京城中還有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今科會試,也在眾國士的關注中,落下帷幕,這一次的會試表面看來,與以往並無不同,李彥就算再激進,也不敢這麼快就跟天下的讀書人決裂,毀了他們人生的目標。事實上,科舉制度本身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李彥還打算繼續沿用下去。
而這一次會試其實有個小小的變化,大多數人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參考的人數也極為有限,那就是特別設立了“明算”一科。
明代科舉只重進士一科,而在唐代的時候,科舉曾經包括明經、明法、明算等其它科目,李彥此舉,可謂是恢復唐時的舊例,而且明算科考中者,也並不能夠立即入朝為官,只能夠經過選拔,成為特殊的吏員。正因為這樣的設置,這次明算科在保守派人士的眼中,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他們也不會想到,這一小小的舉動,卻暗含李永對於科舉和教育改革的莫大野心,等到幾十年以後回頭再看,才會發現歷史很多時候都是由一些不經意的小事給改變了。
會試高中,即成為進士,從而可以直接授官,一般出色者直接進入翰林院、科道等任職,這一次也跟往常差不多,而且入選翰林院的人數也比往年更多。因為內閣權重,需要處理的事務更多,通常是通過翰林院的編修、檢討等官員協助。
翰林院是出了的清貴衙門,通常內閣大學士必出翰林,當然,在李彥這裡,翰林院的角色其實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他們得以協助內閣大學士處理具體的事務,主要是文書的運轉等職,類似於“秘書”這樣的角色,翰林院也就成為“秘書”性質的衙門。
以剛剛通過會試選中的士入翰林院供職,成為內閣的“秘書”,倒還算比較合適,等他們在翰林院熟悉具體政務以後,再看情況外放為官,經過歷練以後,逐步成長,這也是很多官員的成長之路。
不過在很情況下,進入翰林院的進士往往獲得較快的升遷,有的沒有地方為官的經歷,就直接在中樞進入內閣,或者執掌部院等重要位置。而在這次提交給國士院審議的法規中,就有關於官員任職的規定,就明確了進士進入清貴衙門學習適應,然後外放積累基層行政經驗,再提拔到重要位置的流程,雖然是以任職為名提出,其實卻暗含限制的意思在裡面,也算留下的一處伏筆。
李彥所關注的宋應星這次果然還是有考中,李彥也不清楚是不是這次會試失利以後,宋應星就會開始撰寫《天工開物》,在會試結果出來以後,李彥並沒有想辦法接觸本科的狀元、榜眼,而是召見了宋應星,還有李之藻推薦的幾位考生,都是對實學比較感興趣,而在這次會試當中,這幾個人竟然全都落榜,倒是讓李之藻覺得臉面上過不去,反而是李彥讓他寬心,他看重的,根本不是做八股文的能力。
何況在會試結束以後,李彥想辦法閱了這幾位考生的考卷,論及作文的水平,他們也算很不錯了,畢竟都是通過鄉試考上舉人的,沒有一點水平,自然也不能考上舉人。
科舉文固然重要,而作文又不僅僅是遣詞造句,關鍵還在觀點以及對經義的闡述和理解,八股文通常反應為策論,立意觀點如何,對於成績的影響也很大。
即便是在這些方,宋應星等人也頗具水準,如果用李彥的標準來評定,那就是他們的國學水平也很高,然後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新學也有興趣,並且有一定的了解。
能夠得到當今內閣次輔,九巨頭之一的李彥接見,對於剛剛知道落榜消息的宋應星等人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的例外。不過他們幾個人的年紀都在三十左右,已經比較成熟,倒不會驚慌失措,雖然在剛剛見面的時候,還有些緊張,很快就在李彥的刻意調和之下,放鬆下來。
要說起來,李彥在他們中間的年齡最小,這也有助於拉近大家之間的關係,而宋應星他們也驚訝地發現,傳聞中“鐵血”乃至“冷血”的李彥,竟然是如此地平易近人。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六零回 新內閣
科狀元的誕生,讓已經熱鬧紛呈的京城更顯得繁花似科狀元受到的關注,卻要遠遠弱於從前,因為國士大會也已經進行到最後時刻,將要審議通過內閣成員名單,以及各部院大臣。
國士大會在大多數官員任免上,還並不具備決定權,而僅僅只是審議,除非出現一半以上的人表決反對,不然相關的任免就會獲得通過。
看上去國士大會擁有最終的決定權,但是以華夏傳統的中庸之道,出現過半數否決的可能性並不大,這樣的審議類似於等額選舉,或者是信任投票,大多數情況下,提案上的官員都能順利過關。
雖然如此,此舉也是給了國士院一定的權力,同時也是對官員的一種約束,若是確實不稱職,或者引起民憤、罪大惡極,那還是有可能給國士院否決掉的。
若是當初東林和閹黨交鋒之時也有這樣的體系,閹黨的一些用人,很可能會被否決,當然要想國士院的這種作用能夠真正發揮,還需要形成以法制行事的規則,不然掌握強權的閹黨,自然也不是沒有實權的國士院所能夠抗衡的,到最後無非還是重複楊漣等人當初的老路,讓閹黨給迫害、鎮壓。
國士院中雖然缺少楊漣這樣的忠直之士,大多數人當選國士以後,參政、議政的熱情都比較高漲,但是他們面對的,同樣是掌握了強力的李彥,並非每個人都有膽氣站出來直接反對李彥。
而這一次會試其實有個小小的變化,大多數人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參考的人數也極為有限,那就是特別設立了“明算”一科。
明代科舉只重進士一科,而在唐代的時候,科舉曾經包括明經、明法、明算等其它科目,李彥此舉,可謂是恢復唐時的舊例,而且明算科考中者,也並不能夠立即入朝為官,只能夠經過選拔,成為特殊的吏員。正因為這樣的設置,這次明算科在保守派人士的眼中,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他們也不會想到,這一小小的舉動,卻暗含李永對於科舉和教育改革的莫大野心,等到幾十年以後回頭再看,才會發現歷史很多時候都是由一些不經意的小事給改變了。
會試高中,即成為進士,從而可以直接授官,一般出色者直接進入翰林院、科道等任職,這一次也跟往常差不多,而且入選翰林院的人數也比往年更多。因為內閣權重,需要處理的事務更多,通常是通過翰林院的編修、檢討等官員協助。
翰林院是出了的清貴衙門,通常內閣大學士必出翰林,當然,在李彥這裡,翰林院的角色其實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他們得以協助內閣大學士處理具體的事務,主要是文書的運轉等職,類似於“秘書”這樣的角色,翰林院也就成為“秘書”性質的衙門。
以剛剛通過會試選中的士入翰林院供職,成為內閣的“秘書”,倒還算比較合適,等他們在翰林院熟悉具體政務以後,再看情況外放為官,經過歷練以後,逐步成長,這也是很多官員的成長之路。
不過在很情況下,進入翰林院的進士往往獲得較快的升遷,有的沒有地方為官的經歷,就直接在中樞進入內閣,或者執掌部院等重要位置。而在這次提交給國士院審議的法規中,就有關於官員任職的規定,就明確了進士進入清貴衙門學習適應,然後外放積累基層行政經驗,再提拔到重要位置的流程,雖然是以任職為名提出,其實卻暗含限制的意思在裡面,也算留下的一處伏筆。
李彥所關注的宋應星這次果然還是有考中,李彥也不清楚是不是這次會試失利以後,宋應星就會開始撰寫《天工開物》,在會試結果出來以後,李彥並沒有想辦法接觸本科的狀元、榜眼,而是召見了宋應星,還有李之藻推薦的幾位考生,都是對實學比較感興趣,而在這次會試當中,這幾個人竟然全都落榜,倒是讓李之藻覺得臉面上過不去,反而是李彥讓他寬心,他看重的,根本不是做八股文的能力。
何況在會試結束以後,李彥想辦法閱了這幾位考生的考卷,論及作文的水平,他們也算很不錯了,畢竟都是通過鄉試考上舉人的,沒有一點水平,自然也不能考上舉人。
科舉文固然重要,而作文又不僅僅是遣詞造句,關鍵還在觀點以及對經義的闡述和理解,八股文通常反應為策論,立意觀點如何,對於成績的影響也很大。
即便是在這些方,宋應星等人也頗具水準,如果用李彥的標準來評定,那就是他們的國學水平也很高,然後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新學也有興趣,並且有一定的了解。
能夠得到當今內閣次輔,九巨頭之一的李彥接見,對於剛剛知道落榜消息的宋應星等人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的例外。不過他們幾個人的年紀都在三十左右,已經比較成熟,倒不會驚慌失措,雖然在剛剛見面的時候,還有些緊張,很快就在李彥的刻意調和之下,放鬆下來。
要說起來,李彥在他們中間的年齡最小,這也有助於拉近大家之間的關係,而宋應星他們也驚訝地發現,傳聞中“鐵血”乃至“冷血”的李彥,竟然是如此地平易近人。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六零回 新內閣
科狀元的誕生,讓已經熱鬧紛呈的京城更顯得繁花似科狀元受到的關注,卻要遠遠弱於從前,因為國士大會也已經進行到最後時刻,將要審議通過內閣成員名單,以及各部院大臣。
國士大會在大多數官員任免上,還並不具備決定權,而僅僅只是審議,除非出現一半以上的人表決反對,不然相關的任免就會獲得通過。
看上去國士大會擁有最終的決定權,但是以華夏傳統的中庸之道,出現過半數否決的可能性並不大,這樣的審議類似於等額選舉,或者是信任投票,大多數情況下,提案上的官員都能順利過關。
雖然如此,此舉也是給了國士院一定的權力,同時也是對官員的一種約束,若是確實不稱職,或者引起民憤、罪大惡極,那還是有可能給國士院否決掉的。
若是當初東林和閹黨交鋒之時也有這樣的體系,閹黨的一些用人,很可能會被否決,當然要想國士院的這種作用能夠真正發揮,還需要形成以法制行事的規則,不然掌握強權的閹黨,自然也不是沒有實權的國士院所能夠抗衡的,到最後無非還是重複楊漣等人當初的老路,讓閹黨給迫害、鎮壓。
國士院中雖然缺少楊漣這樣的忠直之士,大多數人當選國士以後,參政、議政的熱情都比較高漲,但是他們面對的,同樣是掌握了強力的李彥,並非每個人都有膽氣站出來直接反對李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