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觀禪有一個修法是從觀呼吸開始,然後在某一點上放下專注或技巧。那時候的禪修目標是任何生起的現象,換言之,根本沒有目可言。我們可以覺察呼吸,或只是安住在兩個思想之間出現的空隙。
在這種觀的開放性練習之中,讓心中所生起的一切來了又去,不要執著。一切任何的思想、感覺、覺受、影像和經驗都可能會生起。既不要推開,有不要追逐它們。我們也許會覺得有一個“我”闖進來看著禪修。不過,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是闖入;就讓它生起,而後消失。讓一切如其所如,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都不要執著。兩個思想之間的寂靜,就是我們的開放性。思想生起來了,好得很,但不要執取。
在禪修中,我們也許經驗到痛苦的波浪,但一旦我們允許痛苦來臨,不去緊抓不放,它們就會便的平靜。當我們開放的時候,不圓滿並不是問題;只要還它本來面目,它就是好的。有了觀的覺察,感覺就是既非愉快也非不愉快,只是開放地被覺察在而已,因此就得以超越了。
心既非永恆也非不永恆,只是純粹的開放。一切現象既非有我也非無我,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開放的、安詳的、不可思議的
練習觀禪可以讓我們在一切現象生起和消失時,看到它們的無常性和無我性。此一體悟,可以把心理幻想和情緒構擬的面紗,從一切萬物真實本性的面貌上揭去。根源於執著自我的貪歡嗔苦,將當下象水中影一般消解。
在禪修中,我們可以把身體看成既非清淨也非不情境,而是非常廣闊的。心既非永恆也非不永恆,只是純粹的開放。一切現象既非有我也非無我,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開放的、安詳的、不可思議的。
開放性的任何一瞥,都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所幫助。如果我們對開放性有某些了解和經驗,加深並擴大在我們禪修和生活中的修習,將是聰明之舉。
對於觀禪的開放性的描述,也許會讓證悟聽起來仿佛遙不可及。這麼想可以是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能夠放下“經驗”有所得的觀念,這可以幫助我們開放地禪修。
第十三章
恭敬心的治療禪修
佛像本身不會改變我們的生命,
而是我們的心因為恭敬而開放。
在佛性中,一切即一,不論是心靈、地球和星辰、時間和空間。在這種一如中,一切都是圓滿的,即使是我們平常看起來不圓滿的東西亦然。佛性存在於一切眾生之中,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林林總總之中。終極而言,佛是超越影像、文字或概念等屬於二元心的產物。
這就是佛教徒的信念。因此,當某些西方人士對佛教感到興趣時,一聽到恭敬心的修習就會覺得失望。他們會這麼說:“向我們深外的高級權威祈禱,正是我們所要拋棄的。”從恭敬逃開,卻又發現信仰和祈禱等候在下一個街角,這對他們來說是多可笑的情境!
是的,一點也沒錯,整個宇宙都是佛性,安詳就存在於我們自身。因此,何需恭敬心呢?因為它是放下自我這個觀念的方法。信仰幫助我們開放。那時對懷疑和恐懼的放下。開放和接受的態度,可以讓我們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幫助。
在佛教中,恭敬心就是信賴佛陀為導師,信賴佛法是道路,信賴僧團是精神之旅的支持
某些佛教宗派強調躬拜,把這當做恭敬心的修習。這是降服自我的簡單方法。它相信:執著和控制欲把我們帶離了智慧。在成規的宗教之外,也是可以有信仰存在。譬如,“戒酒十二步”(Twelve Steps program of Alcoholics Anonymous)強調放棄那個想要控制一切的狹隘的小“我”,承認有需要向“更高的力量”求助,不管個人對這個力量看法為何。
在佛教中,恭敬心就是信賴佛陀為導師,信賴佛法是道路,信賴僧團是精神之旅的支持。
恭敬心就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請求給予力量。精神的需求,不全然按照我們所希望、期待的方式或我們的時間表來實現。信仰的重點是開放性,這是收受加持和解除痛苦的方法。貝珠仁波切(Paltrul Rinpoche)引用蓮花生上師的話:
如果你的心毫無疑慮,希望將可完成。
如果你完全信賴地恭敬,加持將進入你身中。
恭敬心就像太陽一樣,可以熔化我們對於自我的執著,讓我們的真性照耀世界。貝珠仁波切引用止貢巴仁波切(Drigung Kyobpa Rinpoche)的話:
有如雪山般的上師……,
如果沒有太陽般的信仰光芒接觸,
溪流般的加持將不會流動。
因此,你要在信仰的訓練上用心。
如果沒有信賴或恭敬心,即使佛陀本人站在我們面前,我們也幾乎的不到任何助益,因為唯一關係到我們精神成長的心還未做好準備。西藏諺語說得好:
任何人只要你把他看成佛,
就可以從他身上得到佛的加持。
任何人只要你把他看成傻瓜,
就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傻瓜的效果。
雖然佛性無所不在,但我們可以藉助觀想佛像來訓練恭敬心。佛像本身不會改變我們的生命,而是我們的心因為恭敬而開放。這時方便法門的精義。佛像能夠啟發我們,但主要的因素不在於任何佛像。在修行道上幫助我們的是,是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以恭敬心和信賴來感覺。
在這種觀的開放性練習之中,讓心中所生起的一切來了又去,不要執著。一切任何的思想、感覺、覺受、影像和經驗都可能會生起。既不要推開,有不要追逐它們。我們也許會覺得有一個“我”闖進來看著禪修。不過,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是闖入;就讓它生起,而後消失。讓一切如其所如,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都不要執著。兩個思想之間的寂靜,就是我們的開放性。思想生起來了,好得很,但不要執取。
在禪修中,我們也許經驗到痛苦的波浪,但一旦我們允許痛苦來臨,不去緊抓不放,它們就會便的平靜。當我們開放的時候,不圓滿並不是問題;只要還它本來面目,它就是好的。有了觀的覺察,感覺就是既非愉快也非不愉快,只是開放地被覺察在而已,因此就得以超越了。
心既非永恆也非不永恆,只是純粹的開放。一切現象既非有我也非無我,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開放的、安詳的、不可思議的
練習觀禪可以讓我們在一切現象生起和消失時,看到它們的無常性和無我性。此一體悟,可以把心理幻想和情緒構擬的面紗,從一切萬物真實本性的面貌上揭去。根源於執著自我的貪歡嗔苦,將當下象水中影一般消解。
在禪修中,我們可以把身體看成既非清淨也非不情境,而是非常廣闊的。心既非永恆也非不永恆,只是純粹的開放。一切現象既非有我也非無我,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開放的、安詳的、不可思議的。
開放性的任何一瞥,都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所幫助。如果我們對開放性有某些了解和經驗,加深並擴大在我們禪修和生活中的修習,將是聰明之舉。
對於觀禪的開放性的描述,也許會讓證悟聽起來仿佛遙不可及。這麼想可以是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能夠放下“經驗”有所得的觀念,這可以幫助我們開放地禪修。
第十三章
恭敬心的治療禪修
佛像本身不會改變我們的生命,
而是我們的心因為恭敬而開放。
在佛性中,一切即一,不論是心靈、地球和星辰、時間和空間。在這種一如中,一切都是圓滿的,即使是我們平常看起來不圓滿的東西亦然。佛性存在於一切眾生之中,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林林總總之中。終極而言,佛是超越影像、文字或概念等屬於二元心的產物。
這就是佛教徒的信念。因此,當某些西方人士對佛教感到興趣時,一聽到恭敬心的修習就會覺得失望。他們會這麼說:“向我們深外的高級權威祈禱,正是我們所要拋棄的。”從恭敬逃開,卻又發現信仰和祈禱等候在下一個街角,這對他們來說是多可笑的情境!
是的,一點也沒錯,整個宇宙都是佛性,安詳就存在於我們自身。因此,何需恭敬心呢?因為它是放下自我這個觀念的方法。信仰幫助我們開放。那時對懷疑和恐懼的放下。開放和接受的態度,可以讓我們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幫助。
在佛教中,恭敬心就是信賴佛陀為導師,信賴佛法是道路,信賴僧團是精神之旅的支持
某些佛教宗派強調躬拜,把這當做恭敬心的修習。這是降服自我的簡單方法。它相信:執著和控制欲把我們帶離了智慧。在成規的宗教之外,也是可以有信仰存在。譬如,“戒酒十二步”(Twelve Steps program of Alcoholics Anonymous)強調放棄那個想要控制一切的狹隘的小“我”,承認有需要向“更高的力量”求助,不管個人對這個力量看法為何。
在佛教中,恭敬心就是信賴佛陀為導師,信賴佛法是道路,信賴僧團是精神之旅的支持。
恭敬心就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請求給予力量。精神的需求,不全然按照我們所希望、期待的方式或我們的時間表來實現。信仰的重點是開放性,這是收受加持和解除痛苦的方法。貝珠仁波切(Paltrul Rinpoche)引用蓮花生上師的話:
如果你的心毫無疑慮,希望將可完成。
如果你完全信賴地恭敬,加持將進入你身中。
恭敬心就像太陽一樣,可以熔化我們對於自我的執著,讓我們的真性照耀世界。貝珠仁波切引用止貢巴仁波切(Drigung Kyobpa Rinpoche)的話:
有如雪山般的上師……,
如果沒有太陽般的信仰光芒接觸,
溪流般的加持將不會流動。
因此,你要在信仰的訓練上用心。
如果沒有信賴或恭敬心,即使佛陀本人站在我們面前,我們也幾乎的不到任何助益,因為唯一關係到我們精神成長的心還未做好準備。西藏諺語說得好:
任何人只要你把他看成佛,
就可以從他身上得到佛的加持。
任何人只要你把他看成傻瓜,
就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傻瓜的效果。
雖然佛性無所不在,但我們可以藉助觀想佛像來訓練恭敬心。佛像本身不會改變我們的生命,而是我們的心因為恭敬而開放。這時方便法門的精義。佛像能夠啟發我們,但主要的因素不在於任何佛像。在修行道上幫助我們的是,是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以恭敬心和信賴來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