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精神的智慧未必與教法的真意有必然關係

  對某些有慧根的人而言,任何治療練習或經驗都能導至開悟。西藏,有些初學者只修“前行”(preliminary practices)就經驗到最高的證悟,而其他修習最高級法門的人也聲稱,精神的智慧未必與教法的真意有必然關係。

  最終目標是開放和無我——解脫由執著自我所產生的痛苦

  佛教一切宗派所共通的止觀修習,是大家常用並經過證明的方法,其最終目標是開放和無我——解脫由執著自我所產生的痛苦。

  這些修習雖然可以導致更高的證悟,也能利益任何根器和具備任何修行功夫的人們。在最後這四章所提到的一切禪修法門,都能提供“普通”的治療和快樂,就如同前面所描述的治療練習在某些情況下也能導致證悟。

  雖然我們在做止心的練習時,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幾乎任何一種現象上,但這裡的焦點是呼吸。我們的呼吸是一個簡單的專注對象,沒有顏色或形狀。而且,呼吸與身心是如此密切地相關聯,因此只要把我們的覺察帶到呼吸上,自然就可以安住在正念中,並打開通往一如之路。

  除了觀呼吸之外,許多佛教宗派也依賴強有力的觀想修習。但毫無疑問的,簡單的觀呼吸已經包含有覺悟的種子。我們強調的是呼吸的正念和覺察——止觀之道。

  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進入開放性之前對泥水的濾清。觀是覺察和一如,具開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經驗對象之間沒有分離。

  初學者也許要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在“止”的訓練上,才能自在地進行“觀”的訓練,但兩者之間的界限可以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不必太擔心定義。只需要姿勢坐得端正,練習呼吸的覺察。

  特別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心會像顛簸不平和混亂的地方,被最微細的聲音、思想或衝動所干擾。看到心的移動、不安的性質,是邁向專注的第一步。只要把你的心帶回呼吸上,漸漸地,心就會變得比較穩定。

  止禪

  專注在一個對象上,不躊躇、不動搖,就是止的訓練。有一種描述這種狀態的說法是:我們專注在一點上。意思是我們把覺察只集中在這個對象上,此處是指呼吸。再三地,溫和卻堅定地把你的覺察帶到呼吸上。

  許多初學者發現專注在某一個地方的呼吸會有幫助,譬如說鼻尖或嘴唇上方,在這些部位都可以感覺到呼吸。不過,只要你覺得放鬆,又能集中注意力,就不必用這種分式來尋找呼吸。

  另一種有用的建議是數息。在的心中,當你呼氣時就數“一”,吸氣時就數“二”,如此數到“十”。不要中斷數目,繼續從一數到十,只有你覺得舒服就重複這個過程。

  讓腹部放鬆可以幫助你平靜的呼吸。有些人會提高胸腔來呼吸,尤其是在緊張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自然地呼吸,只要在吸氣時柔和地把腹部外移,呼吸就會變得充足而放鬆。

  而專注於呼吸時,如果你覺得不自在——仿佛你的氣息變得比較短或壓縮——就多多專注在呼氣。把氣呼進無限的虛空,可以紓解專注的壓力。一般而言,吸氣比呼氣短。過一會兒,你的呼吸時間會自然變得比較長,但不可以故意讓呼吸變長。

  昏沉是寧靜狀態的自然副產品

  當它的心安穩下來,也不覺得不那麼壓縮了,就停止數息,把覺察帶到你的吸氣和呼氣上。覺察氣息的生起、停駐和消解。這種止的練習,可以讓我們在禪修的時間以外,更容易把放鬆的正念帶到我們所做的一切上。

  正當我們覺得止的練習如此美好而心生歡喜時,也許突然之間就變得昏昏欲睡。昏沉是寧靜狀態的自然副產品。不要氣餒。但記得要醒過來!這需要一點努力才能把我們陷入夢幻、散亂的心帶回呼吸上。但不可以僵硬或猛烈地回到呼吸上。如此,我們就可以變得寧靜而清明。

  在禪修之中,各種微細而安詳的經驗都有可能出現。你也許覺得像羽毛一般輕盈。你全身也許會沐浴在快樂之中,感覺仿佛是清涼的和風在溫柔地撫摸著你。有些人在他們的心中,看到星星、太陽、月亮、寶石、花環等等的美麗影像。如果有類似現象發生,要當做是專注有所進步的象徵。你的禪修可以是非常愉快的,但不要嘗試執著快樂。嘗試捕捉、“凍結”或複製類似快樂的經驗,可能會變成精神成長的障礙。

  觀禪

  如實地經驗任何觀想目標的真正性質,就是觀的訓練。透過觀呼吸,我們可以如是地覺察呼吸的移動和精妙的性質。

  在覺察中與呼吸合而為一。在心和呼吸的一如中,沒有自我可以執著。這種對於呼吸真性質的簡單體悟,可以幫助我們證悟一切現象皆無我的絕對性。

  在止禪中我們跟隨呼吸,因此必須練習專注在“呼吸”上。在觀的練習中,我們安住在呼吸的覺察上,不去思考為什麼呼吸是這個樣子、它在何處,或任何其他諸如“感覺呼吸的安詳”等概念。

  觀是對於一如了了分明的練習。譬如,我們也許會覺察到長呼吸、短呼吸的前中後或呼吸的寧靜。我們的呼吸來了,走了,改變了,沒有任何執著、攀緣。在覺察中,沒有必要有一個“我”去思考或詮釋。只是在一如的覺察中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