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夢是覺醒的方法

  另一個佛教的訓練是有關在睡覺和醒著時觀想夢。我們一般都把晚上的夢視為幻影,但更大的智慧是欣賞醒著時的存在就像夢一般,終究是幻影。觀想這個真理是軟化日常執著和欲望的方法。

  因此,我們要把夢看成夢,即使是醒著時的一切現象也要看成是夢

  思維夢以及生命如夢,可以打開心在睡眠中的通路。睡覺時,再三思惟:“我了解到我的夢是夢,也興地把夢當做真實的,因而對構執著或被夢嚇到。”有些禪修者能夠把敏銳的覺察帶到睡眠中。做夢時,他們可以認出夢是幻影。因此能夠快樂地在危險之上飛翔,或把魔鬼變成佛。

  因此,我們要把夢看成夢,即使醒著時的一切現象也要看成夢!這種深刻了解可以紓解我們緊縛的貪慾和執著。

  我們必須保持常識和平衡

  生命也確實是變化無常、如夢幻泡影;偉大的國家和系統興起而後衷落,人們生而後死,事物消長更迭

  對佛教徒而言,這種修習所帶來的平等心,是生死之間最重要轉變狀態的最佳準備。這也是減輕我們醒時的痛苦和訓練。當然,我們必須保持常識和平衡。在西藏,我記得有一個誤解佛法的人,他利用睡夢教法為藉口,行為極端到屠殺牛群。健康的方式是對“實際”發展出遊戲的智慧。因果業報律告訴我們;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動負責。同時,生命也確實是變化無常、如夢幻泡影;偉大的國家和系統興起而後衰落,人們生而後死,事物消長更迭。

  在醒著的存在里,我們可以對咄咄逼人的“實際”事物,抱持遊戲的態度。想像它們在一百年後,甚至幾個月或幾天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偉大的勝利和悲劇,在今天似乎是堅固、真實的,但很快地它們就會變成有趣的神話、傳說。所以,我們不需要對自己太認真。我們可以放鬆,並同時在生命的正道上前進。

  一個簡單的修習

  我們也許會覺得一醒來就被家庭、朋友和工作的責任所束縛,很難從事精神訓練。如果真的是這個樣子,在起床以及被匆忙的日常生活所干擾之前,最好有一個簡單的修習。

  誠如本章前面所提到的,在開放中醒來的修習,是一種特別有效的訓練。心安住在寧靜和溫馨的感覺中。知道你可以把你的空闊感覺延伸到每一個情境。

  以早晨的修習為始,可以增加治療能量的影響力,就好像是以美麗的日出為開始的早晨。

  三個需要專注的要點

  掌握現在這個時刻,壑智而美好地活在當下,不要把你的焦點迷失在過去、未來或其他地方

  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什麼?一個非常好的答案就是:重視當前的這一刻,此時此地,我們正在活著的那一點,對於它我們有直接而立即的控制權。因此,最重要的是,掌握現在這個時刻,壑智而美好地活

  在當下,不要把你的焦點迷失在過去、未來或其他地方。

  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活以及我們負有責任的人們身上

  第二,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活以及我們負有責任的人們身上。務實地對待周遭當前的眾生,如此就不會落入模糊不辨的行禮如儀和夢中世界。從現在開始,為每天都在你身邊的人們,包括家人、朋友、鄰居和你自己,扮演他們的快樂來源。

  我們必須奉獻自己給一切終生的福祉和幸福,特別是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的人。這是修行的精要。誠如托爾斯泰(Leo Tolstory)的《三個問題》(The Three Questions)這個故事的結尾里,那位隱士告訴國王的話:

  記住:重要的時刻只有一個——現在。它是重要的,因為這是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唯一時間;最重要的人是與你在一起的他,因為沒有人知道他是否會與其他人交往;最重要的使命是對他行善,因為那是人類這一世唯一的使命。

  第三部

  佛教禪修

  通往開放之路

  佛教徒相信終極的治療

  是要超越“我的”快樂,

  體證超越執著于思想和情緒的真實智慧和解脫。

  最後這四章所提到的一些禪修法門,

  就在於如何開放我們而得到這種體悟。

  這些修習可以導致最高的證悟,

  也能提供“普通”的治療和快樂。

  第十二章

  止觀禪修

  “止”是心的安定,“觀”是覺察和一如。

  因為佛教徒相信終極的治療是要超越“我的”快樂,體證超越執著于思想和情緒的真實智慧和解脫

  本書所介紹的治療練習,目的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快樂、更安詳。這是完美無暇的目標,但可以是有所局限的,因為佛教徒相信終極的治療是要超越“我的”快樂,體證超越執著于思想和情緒的真實智慧和解脫。本書最後面的四章,將簡述能夠開放我們而得到這種體悟的某些基本禪修方法。

  描寫禪修總是困難的,因為文字只能貼近個人的實際經驗。而且,證悟也有許多階段。任何禪修者,即使是經驗老到、全心投入的禪修者,都很容易走上岔路,形成某種執著。這就是為什麼就某一點來說,謹慎尋找指導老師是非常重要的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