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八 世界各地的歷史知識和風土人情。
這一點是科幻藝術世界性特點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才能逼真地創作出跨文化色彩的科幻作品。
以上的標準非常強調對科學的全面了解。目前國內有一些從文學領域轉來嘗試科幻創作的人,或者一些文科出身的業餘作者。其中個別人忽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在創作中簡單地抓一些科學知識作"機關布景",並自稱為"軟科幻"。這種創作是沒有前途的。因為這只能產生邊緣式作品,滿足不了任何一個藝術愛好者陣營的特別需要。
文科知識背景的作者也能寫好科幻小說,但必須建立在對科學進行系統了解的基礎上。純文學作家出身的科幻小說家黃海的經驗可供大家參考:"……能夠精通或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是再好不過的,即使你沒有,你必須喜歡。如果你根本不喜歡,而會寫小說,可能就不會去寫科幻小說,當然你也可以寫社會科幻小說,或類似卡夫卡式的小說,變成'幻'多於'科'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的寫作》,轉引自《台灣科幻小說大全》499)
以上這些要求不僅僅是針對科幻作者的,更是針對科幻編輯的。由於絕大多數科幻刊物或辦有科幻欄目的刊物都是臨時改行,有關的編輯人員不象科幻作者那樣往往由科幻迷中產生,對科幻缺乏了解的興趣。加上科幻事業尚不存在教育體系,編輯們缺乏有關知識。不僅缺乏對中外科幻史的了解,也缺乏必要的知識面,難以理解作者的構想。編輯在科幻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低已經成了科幻事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三節 閱讀與積累 第十四章
在沒有專業性科幻教育機制的情況下,作者個人的閱讀積累是提高水平的最主要途徑。
在讀者來信或評論文章中, 我們看到許多關於當今中國科幻作品的批評意見。其中突出的一條,就是認為與歐美科幻作品相比,中國科幻作品的內容相對空洞,思想相對膚淺。如:"小說中所謂科學成果與現實科技水平脫節,雖有杜撰的深奧名詞,但空洞無物,無法使人相信。"(《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295頁)"軟科幻大行其道,主要是科幻作者水平不高,無法寫出具有高度專業性而又有趣的故事。於是感情的比重就越來越大"(楊平《象牙塔中的傳教士》《星雲》98年1期19頁)等等。
作品的內涵決定於作者的內涵,這是基本的創作規律。誰也不能寫出自己頭腦中沒有的東西。作者內涵的多少是創作方法之外的問題,也是高於創作方法的問題。它好比水庫中的水,創作方法好比引水渠。為一個乾涸的水庫修再多再寬的水渠又有什麼用呢?
舉凡中外成功的科幻作者,都以學識淵博為共同特點。雪萊夫人創作《弗蘭肯斯坦》時年僅二十,相當於今天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但她的學識卻足以使其寫出這部科幻文學的開山之作。沒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凡爾納如何能使其作品中的人物上天入地,駕輕就熟?威爾斯不僅是一位科幻大師,還是位科學大師。是未來學的創始人,被譽為本世紀英語文化中最偉大的思想家其後象阿西莫夫,克拉克等人都擁有博士、工程師的頭銜。
在老一輩中國科幻作家中,童恩正是考古學家,劉興詩是地質學家,葉永烈參與編寫過中國最有影響的少兒百科叢書《十萬個為什麼》。在新一代科幻作家中,吳岩,楊鵬,韓松等都有碩士學位,王晉康是工程師,其他擁有本科學歷,或正讀大學的科幻作者比比皆是。
我們可以從一個具體的創作實例來了解知識積累對科幻創作的基礎性作用。美國科幻作家兼編輯本·博瓦在回憶他創作科幻小說《十五英里》介紹時說
"《十五英里》寫於'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前,但小說絕不可能寫於本世紀60年代美國發射的'徘徊者號'和'觀察者號'月球觀測衛星之前。這兩個空間探測器發送回了大量的月球表面的照片,在我寫這篇小說時,房間裡到處都是我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地區的月球地圖和照片。我本人在航天工業領域裡工作多年,我對上月球做長期測控所需使用的各種儀器和設備了如指掌,甚至遠遠多於阿波羅計劃中在月球僅作短暫逗留的那些儀器和設備。我與從事航天計劃工作的許多人共事過或接觸過。"(《科幻世界》94、2)
平均來說,科幻作者的學識水平要高於普通文學作者,而且此規律中外皆同。構成了科幻文學的特殊現象。所謂積累,不外乎是"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由於普通文學的題材範圍的特點,普通文學創作更注重"行萬里路",注重生活體驗和實際調查。而科幻文學的創作更重視"讀萬卷書"。因為比起關注現實生活的普通文學來說,科幻文學的主題一向更為高遠和深刻,沒有相當的學識難以把握。
下面,筆者根據個人經驗,給有興趣成為科幻作者的科幻迷推薦一些重點圖書,並提示以閱讀重點。一 中外科幻小說
以前,作為讀者,你可能只是憑興趣去看科幻小說。過癮的就讀下去,頭幾頁不能吸引你的書就會被放棄。即使感興趣的作品,很可能也不會讀上第二遍。但如果你要從中學習到寫作技巧,就應該變化閱讀的視角:科幻小說不再是娛樂品,而是研究與學習借鑑的對象,你要注意的也不再是它們的趣味性,而是其中的創作經驗。特別是其中的敗筆,以往這是令你厭煩的地方,而現在你要分析它們失敗在何處。
這一點是科幻藝術世界性特點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才能逼真地創作出跨文化色彩的科幻作品。
以上的標準非常強調對科學的全面了解。目前國內有一些從文學領域轉來嘗試科幻創作的人,或者一些文科出身的業餘作者。其中個別人忽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在創作中簡單地抓一些科學知識作"機關布景",並自稱為"軟科幻"。這種創作是沒有前途的。因為這只能產生邊緣式作品,滿足不了任何一個藝術愛好者陣營的特別需要。
文科知識背景的作者也能寫好科幻小說,但必須建立在對科學進行系統了解的基礎上。純文學作家出身的科幻小說家黃海的經驗可供大家參考:"……能夠精通或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是再好不過的,即使你沒有,你必須喜歡。如果你根本不喜歡,而會寫小說,可能就不會去寫科幻小說,當然你也可以寫社會科幻小說,或類似卡夫卡式的小說,變成'幻'多於'科'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的寫作》,轉引自《台灣科幻小說大全》499)
以上這些要求不僅僅是針對科幻作者的,更是針對科幻編輯的。由於絕大多數科幻刊物或辦有科幻欄目的刊物都是臨時改行,有關的編輯人員不象科幻作者那樣往往由科幻迷中產生,對科幻缺乏了解的興趣。加上科幻事業尚不存在教育體系,編輯們缺乏有關知識。不僅缺乏對中外科幻史的了解,也缺乏必要的知識面,難以理解作者的構想。編輯在科幻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低已經成了科幻事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三節 閱讀與積累 第十四章
在沒有專業性科幻教育機制的情況下,作者個人的閱讀積累是提高水平的最主要途徑。
在讀者來信或評論文章中, 我們看到許多關於當今中國科幻作品的批評意見。其中突出的一條,就是認為與歐美科幻作品相比,中國科幻作品的內容相對空洞,思想相對膚淺。如:"小說中所謂科學成果與現實科技水平脫節,雖有杜撰的深奧名詞,但空洞無物,無法使人相信。"(《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295頁)"軟科幻大行其道,主要是科幻作者水平不高,無法寫出具有高度專業性而又有趣的故事。於是感情的比重就越來越大"(楊平《象牙塔中的傳教士》《星雲》98年1期19頁)等等。
作品的內涵決定於作者的內涵,這是基本的創作規律。誰也不能寫出自己頭腦中沒有的東西。作者內涵的多少是創作方法之外的問題,也是高於創作方法的問題。它好比水庫中的水,創作方法好比引水渠。為一個乾涸的水庫修再多再寬的水渠又有什麼用呢?
舉凡中外成功的科幻作者,都以學識淵博為共同特點。雪萊夫人創作《弗蘭肯斯坦》時年僅二十,相當於今天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但她的學識卻足以使其寫出這部科幻文學的開山之作。沒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凡爾納如何能使其作品中的人物上天入地,駕輕就熟?威爾斯不僅是一位科幻大師,還是位科學大師。是未來學的創始人,被譽為本世紀英語文化中最偉大的思想家其後象阿西莫夫,克拉克等人都擁有博士、工程師的頭銜。
在老一輩中國科幻作家中,童恩正是考古學家,劉興詩是地質學家,葉永烈參與編寫過中國最有影響的少兒百科叢書《十萬個為什麼》。在新一代科幻作家中,吳岩,楊鵬,韓松等都有碩士學位,王晉康是工程師,其他擁有本科學歷,或正讀大學的科幻作者比比皆是。
我們可以從一個具體的創作實例來了解知識積累對科幻創作的基礎性作用。美國科幻作家兼編輯本·博瓦在回憶他創作科幻小說《十五英里》介紹時說
"《十五英里》寫於'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前,但小說絕不可能寫於本世紀60年代美國發射的'徘徊者號'和'觀察者號'月球觀測衛星之前。這兩個空間探測器發送回了大量的月球表面的照片,在我寫這篇小說時,房間裡到處都是我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地區的月球地圖和照片。我本人在航天工業領域裡工作多年,我對上月球做長期測控所需使用的各種儀器和設備了如指掌,甚至遠遠多於阿波羅計劃中在月球僅作短暫逗留的那些儀器和設備。我與從事航天計劃工作的許多人共事過或接觸過。"(《科幻世界》94、2)
平均來說,科幻作者的學識水平要高於普通文學作者,而且此規律中外皆同。構成了科幻文學的特殊現象。所謂積累,不外乎是"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由於普通文學的題材範圍的特點,普通文學創作更注重"行萬里路",注重生活體驗和實際調查。而科幻文學的創作更重視"讀萬卷書"。因為比起關注現實生活的普通文學來說,科幻文學的主題一向更為高遠和深刻,沒有相當的學識難以把握。
下面,筆者根據個人經驗,給有興趣成為科幻作者的科幻迷推薦一些重點圖書,並提示以閱讀重點。一 中外科幻小說
以前,作為讀者,你可能只是憑興趣去看科幻小說。過癮的就讀下去,頭幾頁不能吸引你的書就會被放棄。即使感興趣的作品,很可能也不會讀上第二遍。但如果你要從中學習到寫作技巧,就應該變化閱讀的視角:科幻小說不再是娛樂品,而是研究與學習借鑑的對象,你要注意的也不再是它們的趣味性,而是其中的創作經驗。特別是其中的敗筆,以往這是令你厭煩的地方,而現在你要分析它們失敗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