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中國科幻創作自本世紀初就開始了,但由於中間潮起潮落,時斷時續,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有一定數量的科幻迷群體,當然也不可能有科幻迷團體出現。在我國,有記載的第一個科幻迷俱樂部是黑龍江伊春市的姚海君於1988年建立的,命名為"中國科幻愛好者協會"。這個俱樂部吸收了全國各地的一大批科幻迷骨幹,並創辦有會刊《星雲》。該刊物曾與《科幻世界》一起在92年美國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上展出過。個別外地會員的活動還上過當地的報紙。1995年,《科幻世界》雜誌社開始組織科幻迷活動,並在內刊《異度空間》上發布各地科幻迷名錄。各地科幻迷紛紛從這個名錄上找到當地的同好,進而組成各類科幻協會。

  由於相距遙遠,上述這兩個科幻迷組織中的一些成員又在自己的家鄉建立起科幻團體。先後有北京、天津、河南、山東、四川、山西、吉林等近十家科幻協會誕生。由於經驗不足,這些協會大部分無疾而終。1998年底,《科幻世界》雜誌以"200科幻迷團體共迎兩千年到來"為主題,對各地科幻迷活動給予新的推動,使全國各地創辦科幻迷團體的活動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

  目前國內較有成績的科幻組織和群體。一是北京科幻作者群,由眾多當前的主流青年科幻作者組織,周圍有大批科幻迷;二是成都市高校的一些科幻協會,他們依託《科幻世界》雜誌社,經常可以組織活動;三是總部設在天津的飛騰科幻軍團,是一個業餘科幻作者的群體,聯繫著國內的許多青年作者,並帶動了天大、南大、復旦等數所高校科幻協會的成立;四是長春地區的幾個高校科幻協會,在長春銜接科幻書屋的組織下承辦過幾次大型科幻宣傳活動。

  科幻迷團體主要有兩種,一是"啟下型",即將本地的一些有志於科幻事業的人組織起來,為大家提供交流場所,以及必要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與各雜誌社出版社建立關係。協會幫助大家提高水平,進而取得創作成績。這類團體的人數不多,以頻繁的交流活動為特點。二是"承上型",它們主要承接正式機構組織的宣傳活動,在本地區進行有聲勢的科幻宣傳活動。這類團體的規模大,人數多,甚至有數百人的科幻協會。但活動次數極少。通常一年不超過三次。由於人數多,其中必然有骨幹力量與一般愛好者的區別。

  科幻迷團體使分散的科幻迷有了交流的地方,對促進每個成員的成長大有作用。科幻迷活動是科幻發展的重要動力。以國外的經驗看,不少科幻作家,科幻編輯,科幻出版商都是從科幻迷協會中產生的。他們首先從這裡了解到讀者口味並獲得鍛練。科幻迷活動還能溝通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從藝術上對作家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他們的創作水平。

  這一規律對於中國也是適用的。在中國,科幻藝術的地位長期沒有解決,這就使得它不可能有自己的專業人才培養途徑。截止到八十年代末,中國的科幻作者、編輯、出版者都是從其它領域轉過來的。他們熱情有餘,科幻方面的專業知識有限。其中大部分是將科幻創作與出版當作副業去搞,缺乏鑽研的條件,一遇困難極易退縮。這就使得中國科幻長期處在一種業餘狀態。直到九十年代,一批從前的科幻迷成熟起來,開始進入創作、編輯工作,甚至從事出版經營,中國的科幻事業才算有了一支屬於自己的半專業隊伍。而這隻隊伍的搖籃正是科幻迷組織。這些組織不僅象一般愛好者組織那樣使成員尋找到知音,還起到了信息傳播和交流的作用。在科幻界沒有自己正式組織的情況下,形形色色,遍布全國的科幻協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溝通作用。一方面,各出版社,雜誌社在組稿、宣傳等工作上要尋求這些社團的幫助,另一方面,各地的科幻愛好者也可以從社團中獲得單純閱讀所得不到的信息。

  筆者根據對十幾個大小不等的科幻協會的觀察,將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第一,力求有合法地位。

  這是一個社會團體發展壯大的基礎,否則在沒有法律保護的情況下,極易自生自滅。如果是由已經參加工作的成人為主組成的科幻迷協會,應到當地民政局辦理社團登記。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難是,國家對科幻藝術的歸屬尚無定論,地方民政局無法將其單獨作為一個類別辦理。國內有一些地方的科幻愛好者進行過申請嘗試,但無一獲准。

  比較成功的經驗,是加入相近領域的組織,然後從中建立分會。如中國科普協會科幻小說研究會就是其中成功的例子。另外,大學裡建設科幻迷團體,手續相應要簡單一些,只需要向本校校團委或學生會申報即可。目前能以"合法形式"出現的科幻迷團體,主要是這類協會。

  第二 堅持活動為先的原則

  任何組織都是為了完成某種活動才成立起來,否則它們就成了空架子。不少科幻迷組織熱鬧地成立起來,然後靜悄悄地散去,原因就是根本找不到什麼活動可做。這類團體大都是趕潮、攀比的產物:某某市、某某學校成立了科幻協會,所以我們也要成立。結果常常是勉強開了成立大會,就偃旗息鼓了。

  這條經驗也適用於那些已經組織起來的科幻迷協會。有的協會一開始就設立各式各樣的機構:什么正會長、副會長、內務部、外聯部……其實,一個新的科幻迷團體往往不過幾個、十幾個人,要作的事也就是提供活動地點,通信,請名人作報告等。這樣的事全體會員一起努力就能幹完,忙於設立許多空機構,只能導致人浮於事,把精力浪費在內耗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