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當好科幻的宣傳員,科幻迷首先要全面了解科幻文學:多少名家,哪些名作,各有什麼特點。還要了解發展科幻文學的社會意義。有了這些知識貯備,在宣傳時才能作到有自信,有深度。否則三言兩語就會在辨論中敗下陣來。科幻迷需要有耐心。科幻本身是舶來品。絕大部分中國人不了解科幻是一個既成事實,否則也無須大家挖空心思去宣傳。不能指望稍加言辭,宣傳對象就會立刻對科幻著迷。如果一個人花一個月時間才讓一個朋友喜歡上科幻,這個速度看似很慢,但如果持之以恆,一年就會發展十二個新科幻迷!而他們每個人還能影響周圍的一些人,這樣算下去將是一個幾何級數。

  要作好這項工作,科幻迷還必須具備開放的性格。不少科幻迷在讀者來信中都表達了一種不被人理解的苦悶。有的科幻迷對此採取一種消極的態度:你們不理解我的愛好,我也懶得和你們解釋呢。於是自我封閉的現象更重。這種心理需要改變。科幻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倡導理解和交流的藝術,科幻迷也應該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

  另外就是要掌握宣傳方法。下面就總結幾種宣傳方法。

  一 推己及人法。

  一個人肯定不是一生下來就愛好科幻。那麼,宣傳得首先要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促使自己接觸科幻的誘因是什麼?是一本科幻書?是一部科幻片?是一篇介紹科幻的文章?自己對科幻是"一見鍾情"?還是逐步改變態度?在你向別人宣傳科幻之前,最好把自己這些經歷好好總結一下。因為你身上發生的事,極有可能在別人身上重演。你可以有意地把自己的愛好與經歷推廣到周圍人身上。

  二 偏見修正法

  偏見是不少的對科幻敬而遠之的內因。一旦消除偏見,也就掃清了一個人接觸科幻的內在障礙。不要對別人的偏見抱有情緒,科幻藝術本來就是一種舶來品,絕大部分中國人不了解它,進而不欣賞它是很正常。關鍵在於弄清具體的人抱有什麼具體的偏見,然後對症下藥。比如,對方認為科幻是兒童文學或通俗文學,對其藝術水平不屑一顧,那麼你就請他讀一本思想深度足夠厚重的作品。如果對方認為科幻作品裡面儘是"偽科學",你就應該為他提供一部認真嚴謹的科幻作品。反過來,如果對方認為科幻就是科普文章,其中的知識太硬,太難懂,你也能提供輕鬆愉快,故事性強的作品。能作到對症下藥的前提,在於科幻迷對科幻文學的各門各派有足夠的了解,品種豐富的科幻作品能使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側面對科幻產生興趣。

  三 以多勝少法

  當一個科幻迷置身於一些非科幻迷中間時,會感受到心理上的壓力。但這個道理也可以反用:幾個科幻迷一起形成一個科幻的小氛圍,然後請一位非科幻迷朋友到這個圈子中來。這樣,他對科幻的態度會很快發生變化。這裡的關鍵在於"各個擊破"。要在人數上對非科幻迷形成"暫時優勢"。

  五節 科幻迷團體的組織建設  第十三章

  科幻藝術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它有著內聚力很強,文化程度較高的愛好者群體。並且,這個群體是科幻藝術提高水平與擴大影響的主力。不少科幻界人士都介紹過科幻群體的活動情況,比如:

  "在科幻文學領域一個最值得讚揚的特點是其參加者的活動能量,各種科幻社團應運而生,各種活動、獎勵在全球設立,年會定期舉行。其最高會議就是世界科幻年會和世界幻想化裝晚會,參加者必須身著奇裝異服的化裝年會更是精彩,每年都有成千人參加。"(布賴恩·奧爾迪斯《世界科幻文學運動》,摘自《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

  "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和出版已經不是一個文學現象了。這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已經滲入人們的生活,而且滲透得那麼深,以致出現了數以百萬計Fan--'科幻迷'。'科幻迷'們還成立了各種各樣的組織,有的叫Club--'俱樂部';有的叫Workshop--'創作組'(這是科幻迷們嘗試自己創作科學幻想小說的組織)。但最通常的叫Fandom--我想,可以譯為'科幻迷之家'。有的還出版了報刊,叫FanZine可以譯成《科幻迷之報》。這些全都成了英語的新詞了。英語裡還有兩個十分有趣的新詞:Fiawol和Fijagh。Fiawol的意思是'科幻迷之家是一種生活方式。'真不簡單,對一種東西的癖好竟然發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說明,在許多國家裡,人們喜愛科幻小說已經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許多人閱讀科幻小說已經成為嗜好,整個身心投了進去。Fijagh的意思是:'科幻迷之家正是一種討厭的癖好。'不難看出,這個詞與前一個詞是針鋒相對的。不過,'科幻迷之家'居然惹人生厭到如此地步,也人反面證明'科幻迷'在社會生活中占有不容漠視的地位。"

  "……在科學發達的國家裡,科學滲透了人們的生活,人們享受著科學的恩惠,同時把更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上面。這就產生大量'科幻迷'的社會基礎。"(鄭文光《介紹科幻迷》《新觀察》1982、2)

  科幻迷團體的產生和狀大,是科幻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美國科幻史叢書《科幻之路》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科幻迷成了一個有影響的群體。這個群體是這樣形成的,先是這些科幻迷寫信給科幻雜誌,這些信在雜誌的讀者來信中刊登出來;然後,科幻迷之間互相開始通信。只要一個社區裡的科幻迷不是單獨一個……比如費城、紐約、和洛杉磯……俱樂部就成立的。"(《科幻之路》第二卷51頁)如果把費城、紐約和洛杉磯換成北京、上海、太原、成都等中國地名,這段話幾乎也可以用來總結中國科幻迷團體發展的歷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