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降,回信說:“當日鄖陽一舉,至今淚滴九原”,“不佞首陽餓夫耳,老此

  地云云”②,表示鑑於其兄王光恩無辜被殺,同清廷誓不兩立。康熙二年(1663)

  十月,他卻和永曆朝廷任命的巡撫蔣尚膺一道帶領部下兵丁七千餘名向清朝

  湖廣當局投降①。康熙三年(1664),永曆朝廷委派聯絡夔東各支義師的最高

  官員總督部院毛壽登也屈膝降清②。甚至原大順軍舊部高級將領馬騰雲、黨守

  素、塔天寶也覺得大勢已去,在這年二月間帶領部眾向清軍投降③。

  這樣,到康熙三年春天,原來的夔東十三家只剩下李來亨(永曆朝廷封

  臨國公)部仍然堅持於湖北興山縣境內的茅麓山區,以大無畏的氣概抗擊著

  三省清軍和增援的滿洲八旗兵共達十萬之強敵。清靖西將軍穆里瑪統兵到達

  茅麓山下後,自以為兵精將勇,為了收取全功貿然下令向山寨發起進攻。李

  來亨指揮部眾憑藉山險予以迎頭痛擊,滿洲兵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鑲紅旗

  副都統賀布索、一等阿達哈哈番桑圖、穆里瑪的第三個兒子蘇爾馬都被擊斃

  ④。穆里瑪追悔莫及⑤,改由漢族軍隊打前陣,滿洲兵督戰,實行長期圍困。

  滿洲八旗兵在茅麓山區吃盡了苦頭,直到凱旋迴京以後仍然心有餘悸。嘉慶

  年間,禮親王昭槤在書中寫道:“康熙初,命圖文襄公海為督師,同川督李

  公國英、護軍統領穆公里瑪率三省兵會剿。諸將皆於層岩陡壁間,草衣卉服,

  攀援荊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其巢穴。故今京師中諺語有其事險難者,則曰:

  ‘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矣。”①

  二月初,四川總督李國英、提督鄭蛟麟接到穆里瑪咨文,領兵進抵茅麓

  山南面的黃龍山參加圍剿。李國英同穆里瑪、圖海等觀察了地勢,“見逆寨

  高險異常,周圍一百五十餘里”,強攻難以取勝,但當地山嵐陡峭,地瘠民

  稀,糧食等物資不能自給,因此他們決定採取長期圍困的戰術,由三省官兵

  會同滿洲八旗兵分汛連營扼守。為了達到困死明軍的目的,清軍構築木城,

  挑挖塹溝,樹立排樁,切斷明軍同外界的一切聯繫。木城是為清軍駐守而設

  立的,城外挖掘闊深各八尺的濠溝;濠外埋設一道五尺寬的排樁,名為梅花

  樁。其形制是用長五尺、圍一尺的圓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面樁高二尺五寸,

  各根木樁之間相距僅五寸,參差排列,狀如梅花。這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

  的工事完成以後,給李來亨部明軍的行動和軍需供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② 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九(下)《李來亨傳》附。

  ① 《清聖祖實錄》卷十三、卷十五。按,王光興、王昌(或作王光泰)兄弟自順治四年反清後,被清軍擊

  敗,退入巴東縣。不久,王昌病死。順治十三年王光興在清軍壓迫下由巴東轉入施州衛,“去之日秋毫無

  犯”,見光緒六年《巴東縣誌》卷十四《事變志·寇亂》。

  ② 《清聖祖實錄》卷十一。

  ③ 《清聖祖實錄》卷十一。

  ④ 鄂爾泰《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里瑪傳》;卷一六四《賀布索傳》;卷一六六《哈爾松阿傳附子桑圖

  傳》。

  ⑤ 張玉書《張文貞公集》卷九《柯爾昆神道碑》云:“慕公大悔。”穆里瑪名譯作漢字又作“慕禮..”。

  ① 昭槤《嘯亭雜錄》卷八《茅麓山》條。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李來亨部貯積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戰不得,

  被迫拼死突圍。六月十五日深夜,李來亨親自率領總兵五名、精兵數千名分

  路進攻清軍防線,另派三名總兵帶領士卒旁攻,牽制他部清軍赴援。明軍抬

  著雲梯、盾牌,手持鉤鐮大斧,砍斷木樁,填平溝塹,“炮矢如雨,蜂擁攻

  打”。由於清軍防禦嚴密,突圍未能成功。閏六月初九日夜晚,李來亨再次

  率領數千名士卒向清軍陣地發起猛攻,“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明軍

  戰士“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①。因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明軍雖“連攻五

  陣”,結果仍被清軍擊退。兩次突圍的失敗,使李來亨深知打破清軍重兵包

  圍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義凜然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他把清方派

  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②。清軍見勸降無效,

  進一步挑深濠塹,加固工事,以求不戰而勝。

  八月初四日,寨內糧食全部吃完了,軍心不穩,少數官兵私自逃出向清

  方投降。李來亨知道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他先把妻子殺死,放火燒毀房屋,

  然後自縊而死③。我們對李來亨的情況至今了解得並不多,只知道他是李自成

  的侄兒李過的養子,在大順軍聯明抗清後才嶄露頭角,他帶領的軍隊估計就

  是李過(李赤心)在南寧地區病死後留下的部眾為骨幹轉戰到夔東地區以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