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頁
擴充起來的。鄂爾泰主編的《八旗通志》《穆理瑪傳》記載茅麓山戰役時,
說“來亨子率四千餘賊築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①。李來亨有兒子能領兵
作戰,沒有見到其他史籍記載。雖然我們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
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
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精神確實令人欽佩不已。李來亨父子
犧牲後,部下士卒除少數投降外,都在混戰中壯烈捐軀。清朝將領惟恐有明
軍將士潛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窮凶極惡地實行斬草除根,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掃穴無遺類”②。至此,以原大順軍餘部為主體的夔東
抗清鬥爭堅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敗告終,大陸上公開以恢復明朝為旗幟的
武裝抗清運動結束了。
清政府為摧毀茅麓山這一彈丸之地,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投入的
兵力多達十萬以上,據李國英的描述,四川清軍和駐防西安八旗兵由南面和
西面,湖廣清軍由東面,陝西清軍由北面,把茅麓山區一百五十餘里的地方
團團圍住,清軍主帥靖西將軍穆里瑪,定西將軍圖海駐於茅麓山南面的黃龍
山督戰,相持在半年以上。附近各省為運送軍糧、物資、服其他勞役而徵發
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使百姓們承受了難以忍受的負擔。王夫之記載:“而
□(虜)兵督挽運,丁夫死者積崖谷,益峻法驅里民,三千里外諸軍負挽,
披蓑笠,緣絕..峭壁蟻行,延綿彌望不絕。”①李國英之子李雯也寫道:“先
是楚運自西瀼、渣溪起旱(即由船運改為人挑肩負的旱運),用夫背運至茅
① 《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三。
② 王光謙《東華錄》康熙七。
③ 李國英康熙四年五月初八日題本,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三。光緒十年《興山縣誌》卷十
九《藝文》收雍正年間知縣潘內召《茅麓山記》中說:“三年八月,賊食盡,從黨爭降。來亨計窮,自焚
死。”
① 《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理瑪傳》;同書卷二二○《古楞格傳》、《倭和仁傳》有類似記載。
② 《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參見康熙八年《當陽縣誌》卷一《事紀》。
①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五《李來亨列傳》
麓山。道里險遠,往返不下半月,運既無多,夫多飢斃。”②康熙二年(1663)
湖南寧鄉人陶汝鼐作《西山行》詩云:
西山舊將久不服,高據巉岩最深谷。絕繳孤懸楚蜀間,中原已一無秦鹿。何妨棄置
守其疆,以逸待勞俟窮蹙。一旦張皇大用兵,仰攻四面如緣木。轉輸驟檄百萬人,風雨雷
霆驅比屋。正是蕭莆寒食時,長沙一路從軍哭。拋田應募五千餘,頃刻民間空杼柚。大吏
轟轟小吏愁,奸胥更喜剜民肉。紛紛鬻子嘆仳離,我亦沾襟遣童僕。此去死生那得知,更
番且喜還家速。僕夫垂淚向我言,人力如今賤如犢。西山上天下及泉,負挽步步石磨腹。
烈日炙頂渴欲僵,百錢買漿才一掬。搖足便墮萬丈崖,死者還遭勾攝牘。泣談未了催檄來,
增夫更餉巴東陸。巫山三峽又崎嶇,魂魄初收豈堪復?吁嗟再遣誠萬難,髓竭膏枯慘心目。
謂天蓋高胡不聞,六月炎炎書此竹③。
康熙初年任瀏陽知縣的侯朴也在一首敘事詩中寫道:
..加之西山役,繁重不可當。夫草數千萬,長驅解荊襄。賣牛賣兒女,賠絕賠逃
荒。無計能活口,移徙走他& 。所以五十都,都都鮮全莊。於中逃最多,東鄉與坊廂。伶
俜幾孑遺,鵠面而羸尪。我聞父老語,淚下沾衣裳。願言勤撫字,拯救此一方①。
這真可謂長歌當哭,道出了民間幾多辛酸。在地方志里更留下了這方面
的許多記載,如湖北《安陸府志》記:“康熙二年,..民役西山,起運夫
於各州縣,往來死傷甚眾。”②《松滋縣誌》記“顧覓運夫”云:“鋒鏑餘生,
聞征鼓則返走,見旌旗則魂消。一聽派取糧石、人夫運米隨征,男兒嚎於道,
婦子泣於室。視入山一路不啻刀山劍樹矣。”“二十三里(這是指里甲的里)
攜妻摯子擔囊負耒逃匿數百里外者踵相接也。”“況當事者復迫於軍情重務,
或差舍嚴催,或親臨督比,數十萬呼庚呼癸之眾,嗷嗷待哺,能為我凋殘之
松民寬乎。”③《當陽縣誌》記載:“康熙元年壬寅,李來亨等盤踞竹、房、
興、巴一帶,憑險不下,奉旨三省會剿,秦軍上庸,蜀軍巫山,楚軍當陽,
轉輸絡繹往返,兵夫不下數百萬。”④《枝江縣誌》載:“康熙元年壬寅冬,
王師征剿西山,民苦夫役”,“三年中枝民流離轉徙日以百戶計。”⑤連遠在
湖北東隅的廣濟縣,康熙二年“西山之役,濟一歲索夫三千一百七十焉”①。
說“來亨子率四千餘賊築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①。李來亨有兒子能領兵
作戰,沒有見到其他史籍記載。雖然我們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
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
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精神確實令人欽佩不已。李來亨父子
犧牲後,部下士卒除少數投降外,都在混戰中壯烈捐軀。清朝將領惟恐有明
軍將士潛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窮凶極惡地實行斬草除根,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掃穴無遺類”②。至此,以原大順軍餘部為主體的夔東
抗清鬥爭堅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敗告終,大陸上公開以恢復明朝為旗幟的
武裝抗清運動結束了。
清政府為摧毀茅麓山這一彈丸之地,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投入的
兵力多達十萬以上,據李國英的描述,四川清軍和駐防西安八旗兵由南面和
西面,湖廣清軍由東面,陝西清軍由北面,把茅麓山區一百五十餘里的地方
團團圍住,清軍主帥靖西將軍穆里瑪,定西將軍圖海駐於茅麓山南面的黃龍
山督戰,相持在半年以上。附近各省為運送軍糧、物資、服其他勞役而徵發
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使百姓們承受了難以忍受的負擔。王夫之記載:“而
□(虜)兵督挽運,丁夫死者積崖谷,益峻法驅里民,三千里外諸軍負挽,
披蓑笠,緣絕..峭壁蟻行,延綿彌望不絕。”①李國英之子李雯也寫道:“先
是楚運自西瀼、渣溪起旱(即由船運改為人挑肩負的旱運),用夫背運至茅
① 《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三。
② 王光謙《東華錄》康熙七。
③ 李國英康熙四年五月初八日題本,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三。光緒十年《興山縣誌》卷十
九《藝文》收雍正年間知縣潘內召《茅麓山記》中說:“三年八月,賊食盡,從黨爭降。來亨計窮,自焚
死。”
① 《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理瑪傳》;同書卷二二○《古楞格傳》、《倭和仁傳》有類似記載。
② 《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參見康熙八年《當陽縣誌》卷一《事紀》。
①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五《李來亨列傳》
麓山。道里險遠,往返不下半月,運既無多,夫多飢斃。”②康熙二年(1663)
湖南寧鄉人陶汝鼐作《西山行》詩云:
西山舊將久不服,高據巉岩最深谷。絕繳孤懸楚蜀間,中原已一無秦鹿。何妨棄置
守其疆,以逸待勞俟窮蹙。一旦張皇大用兵,仰攻四面如緣木。轉輸驟檄百萬人,風雨雷
霆驅比屋。正是蕭莆寒食時,長沙一路從軍哭。拋田應募五千餘,頃刻民間空杼柚。大吏
轟轟小吏愁,奸胥更喜剜民肉。紛紛鬻子嘆仳離,我亦沾襟遣童僕。此去死生那得知,更
番且喜還家速。僕夫垂淚向我言,人力如今賤如犢。西山上天下及泉,負挽步步石磨腹。
烈日炙頂渴欲僵,百錢買漿才一掬。搖足便墮萬丈崖,死者還遭勾攝牘。泣談未了催檄來,
增夫更餉巴東陸。巫山三峽又崎嶇,魂魄初收豈堪復?吁嗟再遣誠萬難,髓竭膏枯慘心目。
謂天蓋高胡不聞,六月炎炎書此竹③。
康熙初年任瀏陽知縣的侯朴也在一首敘事詩中寫道:
..加之西山役,繁重不可當。夫草數千萬,長驅解荊襄。賣牛賣兒女,賠絕賠逃
荒。無計能活口,移徙走他& 。所以五十都,都都鮮全莊。於中逃最多,東鄉與坊廂。伶
俜幾孑遺,鵠面而羸尪。我聞父老語,淚下沾衣裳。願言勤撫字,拯救此一方①。
這真可謂長歌當哭,道出了民間幾多辛酸。在地方志里更留下了這方面
的許多記載,如湖北《安陸府志》記:“康熙二年,..民役西山,起運夫
於各州縣,往來死傷甚眾。”②《松滋縣誌》記“顧覓運夫”云:“鋒鏑餘生,
聞征鼓則返走,見旌旗則魂消。一聽派取糧石、人夫運米隨征,男兒嚎於道,
婦子泣於室。視入山一路不啻刀山劍樹矣。”“二十三里(這是指里甲的里)
攜妻摯子擔囊負耒逃匿數百里外者踵相接也。”“況當事者復迫於軍情重務,
或差舍嚴催,或親臨督比,數十萬呼庚呼癸之眾,嗷嗷待哺,能為我凋殘之
松民寬乎。”③《當陽縣誌》記載:“康熙元年壬寅,李來亨等盤踞竹、房、
興、巴一帶,憑險不下,奉旨三省會剿,秦軍上庸,蜀軍巫山,楚軍當陽,
轉輸絡繹往返,兵夫不下數百萬。”④《枝江縣誌》載:“康熙元年壬寅冬,
王師征剿西山,民苦夫役”,“三年中枝民流離轉徙日以百戶計。”⑤連遠在
湖北東隅的廣濟縣,康熙二年“西山之役,濟一歲索夫三千一百七十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