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① 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二記:永曆二年(1648)二月郝永忠營中有宗藩通城王蘊舒、東安王盛蒗。“守

  輔(瞿式耜)為蘊舒,郝永忠為盛蒗疏請承襲楚王”,魯可藻說這兩人都是楚藩疏裔,自稱郡王都有問題,

  更不要說襲封親王了。通城王蘊舒在瞿式耜《賢王宜優異疏》中作通山王蘊釨,符合明代宗室命名原則(見

  《瞿式耜集》第一二○—一二一頁)。《嶺表紀年》作通城王蘊舒有誤,但也說明南明時期宗藩襲封已經

  無章可循,相當紊亂了。

  ① 刑部尚書圖海等題本殘件,見《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下),第二○九頁。按,存字為秦

  王朱樉之後第十一輩,但朱存梧是不是秦藩下世襲郡王已難查考。

  存梧的供詞明確說這位寄居於郝搖旗營中的韓王只是“一字王”,並沒有說

  他建號稱尊。何況朱存梧還供稱在這以前(1649,順治六年),他還“潛身

  至貴州省下投見永曆,說要中興,領受有龍邊偽票一張,無龍邊偽札四張,

  又空頭偽札二張,結連會兵”②,顯然同郝搖旗等人一樣是尊奉永曆朝廷的。

  另一件清方檔案為湖廣總督祖澤遠在順治十三年的奏疏,其中說:山西人李

  企晟“先在韓城一帶與虞胤同韓昭宣結草作亂,私立偽韓王,行偽永曆事。

  企晟自加偽總督職銜,於順治十二年十一月內自華山出營”,後來取道潼關、

  河南鄧州、淅川,到達湖北均州,“郝永忠將企晟接入營盤安住。..至十

  三年二月十一日引企晟出山。比企晟遂於賊營內攜帶鍍金印一顆、偽銀印五

  顆、銅關防十八顆,偽永曆敕劄一道、偽曆日一本,偽韓王龍劄三十二張、

  偽龍票一十八張、偽國公劄付五十張、偽咨揭帖三件、偽告示一十七張、偽

  書劄五十件”,本擬“往陝西一路給散”,為南明招兵買馬,不料進入清轄

  區不久就被清軍捉獲。李企晟在供詞中說,他“於十二年間自華山來到鄧州

  浙川縣,至十一月十五日到均州黃家灣過河,十六日進山,十一月二十四日

  到房縣郝永忠賊營住兩月半,見韓王並郝永忠商議聯絡內外兵馬,會同興山、

  巴東各家頭目,隨領出敕印關防共二十四顆並龍告示書劄,仍往山西一帶散

  給眾黨陝西虞胤、太行山牛光天、五台山高鼎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

  文件中還提到李企晟派隨行人員李得福到郝永忠營後“差赴雲貴通信未回”

  ①。沈佳記:丙申十年(1656,順治十三年)五月初一日,永曆帝由李定國扈

  衛到昆明不久,就批准了韓王璟溧的請求,加封虞胤為萊國公,仍以文淵閣

  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總督軍務的頭銜聯絡山西、陝西清統治區內的復明勢力進

  行鬥爭②。從上面引用的文獻來分析,韓藩宗室朱璟溧是在山西姜瓖等人於順

  治五年反清時被虞胤、韓昭宣等擁立的,以“韓王”名義“行偽永曆事”,

  權宜委任參加起義的文武官職。晉、陝大規模反清運動失敗以後,朱璟溧輾

  轉逃入湖北房縣一帶的郝搖旗營中,同永曆朝廷的關係肯定比在山西時要密

  切一些;郝搖旗以至永曆朝廷也希望藉助他在晉、陝一帶的舊有影響和關係

  聯絡北方清統治區內的復明力量。儘管我們掌握的只限於幾件片斷的可信材

  料,這些材料卻毫無例外地證明韓王朱璟溧只是作為永曆朝廷的代表人物進

  行過活動。從1656 年(順治十三年)到1662 年(康熙元年)清軍對夔東明

  軍根據地展開三省會剿,時間已過六年,沒有見到文獻中再提及韓王朱璟溧,

  大約是已死。同郝搖旗、袁宗第等人一道被俘的只有東安王朱盛蒗,毫無“定

  武十七年,韓主不終”的任何跡象①。如果清軍擒殺了一位紀號稱尊的南明皇

  帝,當事文官武將必然在奏捷疏中大肆吹噓一番,怎麼可能一字不提呢?至

  於夔東十三家武裝尊奉永曆朝廷,十三家首領人物和部將接受永曆朝廷頒授

  的官爵,作為朝廷的象徵和負責聯絡各部的“督師”、“閣部”、“部院”

  和太監都由永曆帝委任,有大量材料證明。為了維護歷史的真相,必須剔除

  所謂以“韓主”為首的“定武”朝廷的謬說,以免以訛傳訛,貽誤後人。

  ② 上引刑部尚書圖海等殘題本。

  ① 湖廣總督祖澤遠“為飛報密擒渠逆叛黨並獲金印、銀印及偽爵關防敕劄,以沮賊謀,以彌內患事”題本,

  原件尾部殘缺,現藏第一檔案館。

  ② 沈佳《存信編》卷四。

  ① 參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等清方摧毀夔東抗清基地的原始文件。

  第三節 茅麓山戰役

  在形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原來堅持抗清的一些領導人喪失了信心,先

  後率部向清朝投降。其中最著名的如據守長江南岸施州衛(今湖北省恩施)

  一帶的荊國公王光興的降清。當清軍開始圍剿夔東義師時,他還拒絕清方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