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狀,問之,對答如流。隆武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遂賜姓,兼賜名‘成功’,欲令其父顧名思

  義也。”可見,先一日賜姓者尚有鄭鴻逵子。

  ③ 《梨洲遺著彙刊》《鄭成功傳》。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5 月版《黃宗羲全集》第二冊,不收此文。

  ① 《台灣外紀》記:1645 年“十月,日本國王懼芝龍威權,認翁氏為女,妝奩甚盛,遣使送到安平,即成

  功生母也。”同書記次年三月鄭成功陛見隆武帝請假,頓首曰:“非成功敢輕離陛下,奈臣七歲別母,去

  秋接到,並未一面。忽爾病危,為人子者心何安?”舊曆十月為冬季,此處以鄭成功口述為據。

  假一個月回安平鎮探親。隆武帝為照顧其母子團聚,在六月間同意了他的請

  求,但這個月初清軍已經大舉攻入浙東,形勢驟然緊張,因此限以時日,並

  且讓他順便在漳州、泉州二府召募兵將,趕回行在延平。鄭成功探望母親以

  後,雖然未必招募了多少兵將,但他本人確實返回了抗清前線。據王忠孝的

  記載:他應隆武之命,“八月抵福京,晤諸公,商榷時艱。望後(十五日以

  後)登舟溯流而上。距行在(指延平)僅二程,清騎已乘虛而入。賜姓公(即

  鄭成功)交鋒不利,率師南下,遇余於舟次,語余曰:‘上已先四日行,劍

  南皆北騎,公將安之?’因拉余旋福京,訂舉事”①。

  可見,至少從隆武二年正月起,鄭成功一直親履戎行,參與了許多軍事

  指揮活動。這為他後來獨樹一幟,領導東南沿海聲勢浩大的抗清活動奠定了

  基礎。

  據史籍記載,鄭芝龍從安平前往福州時曾經派人叫鄭成功同行。成功拒

  不應命,回信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

  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②他在叔父鄭鴻逵支持下,帶了一支數量不多

  的軍隊前往金門。鄭芝龍自投羅網以後,清軍立即背信棄義地攻入安平鎮,

  大肆搶劫淫掠,成功的母親翁氏也被姦污,憤而自縊,其時為十一月三十日③。

  鄭成功聞訊,痛不欲生,更堅定了武裝抗清的信念。清兵飽掠而歸後,他回

  到安平,料理了母親的喪事,用黃金鑄造了一尊翁氏坐像,飾以珠寶,朝夕

  上供。從此開始了他獨擋一面的長期抗清鬥爭。有的文獻記載了這樣一個故

  事:成功“攜所著衣巾,焚於南安文廟,仰天欷噓,曰:‘昔為孺子,今為

  孤臣,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鑒!’再拜而去。與所善陳輝、洪旭等九十餘人,

  收兵南澳,得數千人。”①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定本》記:1647 年“時賜姓謀舉義,而兵將戰艦百

  無一備,往南澳召募。聞永曆即位粵西,遙奉年號,稱‘招封大將軍罪臣’,

  有眾三百人,於廈門之鼓浪嶼訓練,委黃愷於安平鎮措餉。識者知大可與有

  為,平國舊將咸歸心焉。”“八月,以洪政、陣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張進

  為親丁鎮,郭泰、余寬為左右鎮,林習山為樓船鎮。進兵攻海澄,扎祖山頭。

  數日,援兵至,洪政中流矢,與監軍楊期潢俱死之,遂退兵。會定國公進攻

  泉州,列營桃花山。清提督趙國祚率數百騎沖營,張進、楊才迎戰;定國遣

  ① 王忠孝《自狀》,《惠安王忠孝全集》卷二,轉引自陳碧笙《一六四六年鄭成功海上起兵經過》,載《歷

  史研究》1978 年第八期;鄧孔昭《試論鄭成功對鄭芝龍的批判與繼承》(見《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論文集》

  第四十二頁)亦引此文,“距行在僅二程”作“距行在所僅二程”,未見原書,特此附註。上引台灣出版

  《鄭成功全傳》附《鄭氏三世大事年表》說八月二十七日在福建延平“成功與帝相持痛哭”,次日,“帝

  至汀州,即為北騎所執,遂及於難。成功道中聞變,伏地大慟,暈厥久之”(見該書第四一四頁)。據王

  忠孝所記,日期稍誤,延平至汀州也非一日可到。

  ② 《台灣外紀》卷二。

  ③ 鄭克塽《鄭氏附葬祖父墓誌》云:“翁曾祖母生於壬寅年八月十八日未時,卒於丙戌年十一月三十日巳

  時,享年四十有五。”按: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三記順治四年(1647 年,丁亥)二月,清將“韓代奉貝

  勒世子命,統滿、漢騎步突至安平”,鄭成功母翁氏手持劍不肯去,“大兵至,翁氏毅然拔劍割肚而死”,

  系時有誤。

  ① 乾隆二十八年《泉州府志》卷四十《封爵·鄭克塽》。《梨洲遺著彙刊》所收託名黃宗羲作《鄭成功傳》

  亦載此事,除文字出入外,在所善陳輝、洪旭二人間增入張進、施琅、施顯、陳霸,顯然有誤。施琅當時

  投降了清軍,隨佟養甲、李成棟入粵,不可能同鄭成功“盟歃”抗清。

  林順等夾攻,大破之。別遣水兵破溜石炮城,斬參將解應龍,軍聲大振。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