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紳郭必昌之子顯欲內應,國祚殺之,滅其家;並系故相黃景昉等。國祚酷虐,

  泉民不敢喘息。九月,漳州副將王進率兵來援,圍解。”②這一戰役在清福建

  提督趙國祚(時駐於泉州)順治五年八月初六日揭帖中也說到:“至六月間,

  建寧失守,汀、漳梗阻,延、邵懸絕,福、興警報鮮聞。而泉州又有投誠鄭

  芝龍胞弟鄭鴻逵偽稱定國公、鄭芝豹偽稱澄濟伯,其子鄭成功偽稱朱姓,兼

  鄭氏親戚各稱賊首文武等銜,俱不思天命久歸真主,妄冀恢復。..”八月,

  鄭鴻逵等乘船而至,“聯絡山寇”進攻泉州。九月初三日攻克溜石,防守參

  將解應龍等官兵潰亡。二十一日,趙國祚密調漳州副將王進抵泉,內外夾擊,

  鄭軍失利,二十八日收兵乘船入海①。

  鄭成功和叔父鄭鴻逵等人堅持抗清,同鄭芝龍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初期,他們的力量並不大,經過同清方的反覆較量,把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

  勢力匯合成一支勁旅。鄭成功也逐步嶄露頭角,成長為明清之際傑出的統帥。

  ② 按,鄭成功初起兵時仍奉隆武年號,阮氏記載稍誤。《台灣外紀》云:鄭成功於八月二十二日率部“會

  鴻逵師於泉之桃花山”。溜石寨為鄭成功軍攻克,以伏兵擊殺出援泉州之清參將解應龍。

  ① 《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下),第三三二—三三三頁;同件又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

  第九—十一頁。

  第三節 魯監國在浙閩的抗清活動

  清軍占領浙東、福建,鄭芝龍降清以後,原先唐、魯對立的局勢隨著發

  生了很大的變化。隆武朝廷既然已經不復存在,一些不願投降清朝的文官改

  奉魯監國。清政府以為把鄭氏集團的頭子鄭芝龍控制在自己手裡就可以使福

  建諸將聽命於己,這個目的也只部分地達到,如施福、洪習山、黃廷、施郎

  等人歸附了清朝。鄭氏集團內反對降清的勢力也大有人在,鄭芝龍被誆騙挾

  往北京更使他們心懷疑懼。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鄭系將領一時分崩離析,

  自尋出路。鄭芝龍的老部將林察在福州即將失守時率兵保護續封唐王朱聿■

  乘船逃往廣州,成為紹武政權的主要軍事支柱。鄭芝龍的弟弟鄭鴻逵、長子

  鄭成功當時實力和地盤都很小,卻志不稍減,致力於招兵置船,恢復海上雄

  風,他們打的旗號是業已被清軍俘殺的隆武帝。鄭芝龍的旁系勢力鄭彩、鄭

  聯、楊耿等人則轉而改奉魯監國。

  1646 年(順治三年,魯監國元年)六月,魯監國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保護

  下乘船渡海到達舟山。駐守在這裡的肅虜侯黃斌卿藉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

  封,不承認魯監國的合法性,拒絕朱以海進城。魯監國在舟山群島上借住了

  兩三個月,大學士孫嘉績就病死在這裡①。九月間,據守金門、廈門一帶的永

  勝伯鄭彩、定波將軍周瑞帶領舟師四百艘來到舟山,見朱以海處境困難,決

  定把他迎往福建。十月二十五日從舟山出發,十一月二十四日到達廈門①。這

  時,鄭芝龍已經由安海赴福州博洛軍前投降,派人通知鄭彩獻出魯監國向清

  廷請賞。鄭彩不願降清,他擔心魯監國的安全,就把朱以海藏起來,另找一

  個相貌類似的人充當替身,叮囑部將如果鄭芝龍命人來抓魯監國,就把這冒

  充的人縊死,矇混過去。幸好,鄭芝龍到福州後很快就被清軍脅迫北上,顧

  不上捉拿魯監國,朱以海才得以在鄭彩軍駐地安頓下來。

  從1647 年(順治四年,永曆元年、魯監國二年)開始,儘管東南沿海抗

  清武裝中還有鄭鴻逵、鄭成功、黃斌卿等人以尊奉業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為

  名,拒不接受魯監國的領導,但大多數文官武將和浙江、福建紳民都以魯監

  國作為抗清復明的旗幟。當時,清軍滿洲主力博洛已率部返回北京,東南兵

  力薄弱;抗清運動在魯監國領導下風起雲湧,取得了一系列勝利。這年正月,

  魯監國在長垣誓師,“提督楊耿、總兵鄭聯皆以兵來會。進鄭彩為建國公、

  張名振為定西侯,封楊耿為同安伯、鄭聯為定遠伯、周瑞為閩安伯、周鶴芝

  ① 魯監國自紹興出海後曾停泊於舟山,諸書記載基本一致,黃斌卿不願接納也是事實。但是,朱以海在舟

  山停留了多長時間,各種史籍記載差異較大。有的書記載魯監國舟至舟山,黃斌卿不納,即南航,似乎沒

  有在舟山停留過。李聿求《魯之春秋》卷一記,七月“初七日,定西將軍張名振具舟迎監國航海至舟山,

  黃斌卿不納”。下文說,八月“監國次普陀”,十月“永勝伯鄭彩帥師奉監國入閩”。查繼佐《國壽錄》

  卷三《黃銑傳》記:“丙戌魯事敗,王東入海,初依肅虜伯王(黃)斌卿舟山,繼為建國公鄭綵(彩)迎

  去。”《舟山紀略》記:“王至舟山,威虜伯黃斌卿拒不納,..王舟次普陀”;下文說到順治四年(1647)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