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成功見龍不從,牽其衣跪哭曰:“夫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則失其威,脫
淵則登時困殺。吾父當三思而行。”
① 《台灣外紀》卷二。
② 《思文大紀》卷八記:“九月十九日,清兵至福州,從北門而入。”
③ 《閩省降員鄭芝龍題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一頁。
①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十三。
② 江日升《台灣外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七十五頁。他書記載文字稍有出入。順治十一年十
月初一日鄭成功給其父鄭芝龍信中說:清廷所許“四府竟成畫中之餅,如演父前所得三省之故伎。”見《鄭
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六十八頁,鄭親王濟爾哈朗題本。
龍見成功語繁,厭聽,拂袖而起。
這段對話不僅反映了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在政治上的分道揚鑣,也體現
了鄭成功的戰略眼光。鄭成功和鄭鴻逵既然無法改變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決
定,特別提醒他親自前往清軍大營所在的福州風險太大,不可輕率行事。然
而,鄭芝龍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
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借重於自己何況,二十年來
通過壟斷海上貿易積聚的巨額財富更使他駑馬戀棧。他不聽勸告,帶了五百
名士卒在1646 年(順治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到達福州,謁見貝勒博洛①。見
面之後,博洛偽裝出一副仰慕已久的樣子,對他大加讚賞,還折箭為誓,許
以重用。歡飲三天之後,博洛忽然在半夜傳令拔營回京,命鄭芝龍隨軍北上。
芝龍心知中計,但已經輕入虎穴,隨身所帶士卒被安置於別營,自己孤身一
人只好聽憑博洛擺布了。一位目睹其事的人記載道,當時福建各地應聘而來
的明朝官紳齊集於福州,忽然接到清朝巡撫的請柬通知於次日在洪塘聚會,
去了之後,“則胡笳四起,毳幕參差,兔網彌天,雉羅遍野。聚立而囁嚅者
幾及百人。內院、撫軍席地而坐,執冊指名,首朱胤岡(朱繼祚字),次黃
跨千(黃鳴駿字),又次余公誠,余系南中流寓在閩,亦被羅織。拊其背而
徘徊,謂:‘此三人者非尚書、閣老乎?可隨我去。’每人一卒守之。中有
紫衣胡服者為鄭飛黃(鄭芝龍字),亦與焉。彷徨有頃,名次及吳舊撫矣。
軍門持冊手麾曰:‘余俱赴京聽用。’於是諸人哄然而退,不啻鳥出籠、魚
入海也。時見兵即刻拔營起,四公竟載與俱行”①。“神龍失勢,與蚯蚓同”,
不管鄭芝龍是多麼大的一條巨鯨,一旦離開了戰艦精兵,就成了失水之魚。
鄭芝龍只好委婉地向博洛求情,表示就他個人而言既然已經投降清朝,進京
“面聖”正是自己的願望;不過,留在福建沿海的長子和兄弟擁有相當兵力,
自己一旦進京,呼應不靈,恐怕海上從此多事。博洛的估計同他正好相反,
以為掌握了鄭芝龍,鄭氏家族群龍無首,又不能不為芝龍的安全著想,必然
惟清朝之命是聽。因此,他讓芝龍當面寫了幾封信,藉以招撫鄭氏子弟和部
將,並且對芝龍說:“此與爾無與,亦非吾所慮也。”①這樣,鄭芝龍在清軍
嚴密監護下被送到了北京。1648 年(順治五年),清廷食言自肥,僅授予他
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空頭官銜,撥入旗下,實際上遭到軟禁②。這段情節後來在
鄭成功致父書中有一段描寫:“當貝勒入關之時,父早已退避在家。彼乃卑
詞巧語,迎請之使,車馬不啻十往還,甚至啖父以三省王爵。始謂一到省,
便可還家;既又謂一入京便可出鎮。今已數年矣,王爵且勿論,出鎮且勿論,
即欲一返故里亦不可得。彼言豈可信乎?”③
① 日期據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八《鄭芝龍降清》條。
① 華廷獻《閩海月紀》,卷二;此文亦收入《明季南略》卷八《附閩事紀》,文字略有不同。按:據華廷
獻記載,博洛脅帶鄭芝龍等“拔營起行”似在白天,與他書記載半夜有所不同。
① 《明季南略》卷八《鄭芝龍降清》條。
② 《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一頁有順治四年四月“閩省降員鄭芝龍題本”,說明是時尚未授職。順
治五年八月授一等精奇尼哈番事見《清世祖實錄》卷四十。直到順治九年八月鄭芝龍給清廷的奏本自署官
銜還是“廂黃旗正欽尼哈番”(即鑲黃旗精奇尼哈番),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十三頁。謝
國楨《南明史略》雲,鄭芝龍被騙到北京後清廷“只封他為同安侯,叫他住在北京”(第一四二頁)。按,
清廷封鄭芝龍為同安侯在順治十年五月,目的是為了招撫鄭成功,上距鄭芝龍降清已過六年有餘。
③ 楊英《先王實錄》,陳碧笙校注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六十二頁。
淵則登時困殺。吾父當三思而行。”
① 《台灣外紀》卷二。
② 《思文大紀》卷八記:“九月十九日,清兵至福州,從北門而入。”
③ 《閩省降員鄭芝龍題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一頁。
① 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十三。
② 江日升《台灣外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七十五頁。他書記載文字稍有出入。順治十一年十
月初一日鄭成功給其父鄭芝龍信中說:清廷所許“四府竟成畫中之餅,如演父前所得三省之故伎。”見《鄭
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六十八頁,鄭親王濟爾哈朗題本。
龍見成功語繁,厭聽,拂袖而起。
這段對話不僅反映了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在政治上的分道揚鑣,也體現
了鄭成功的戰略眼光。鄭成功和鄭鴻逵既然無法改變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決
定,特別提醒他親自前往清軍大營所在的福州風險太大,不可輕率行事。然
而,鄭芝龍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
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借重於自己何況,二十年來
通過壟斷海上貿易積聚的巨額財富更使他駑馬戀棧。他不聽勸告,帶了五百
名士卒在1646 年(順治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到達福州,謁見貝勒博洛①。見
面之後,博洛偽裝出一副仰慕已久的樣子,對他大加讚賞,還折箭為誓,許
以重用。歡飲三天之後,博洛忽然在半夜傳令拔營回京,命鄭芝龍隨軍北上。
芝龍心知中計,但已經輕入虎穴,隨身所帶士卒被安置於別營,自己孤身一
人只好聽憑博洛擺布了。一位目睹其事的人記載道,當時福建各地應聘而來
的明朝官紳齊集於福州,忽然接到清朝巡撫的請柬通知於次日在洪塘聚會,
去了之後,“則胡笳四起,毳幕參差,兔網彌天,雉羅遍野。聚立而囁嚅者
幾及百人。內院、撫軍席地而坐,執冊指名,首朱胤岡(朱繼祚字),次黃
跨千(黃鳴駿字),又次余公誠,余系南中流寓在閩,亦被羅織。拊其背而
徘徊,謂:‘此三人者非尚書、閣老乎?可隨我去。’每人一卒守之。中有
紫衣胡服者為鄭飛黃(鄭芝龍字),亦與焉。彷徨有頃,名次及吳舊撫矣。
軍門持冊手麾曰:‘余俱赴京聽用。’於是諸人哄然而退,不啻鳥出籠、魚
入海也。時見兵即刻拔營起,四公竟載與俱行”①。“神龍失勢,與蚯蚓同”,
不管鄭芝龍是多麼大的一條巨鯨,一旦離開了戰艦精兵,就成了失水之魚。
鄭芝龍只好委婉地向博洛求情,表示就他個人而言既然已經投降清朝,進京
“面聖”正是自己的願望;不過,留在福建沿海的長子和兄弟擁有相當兵力,
自己一旦進京,呼應不靈,恐怕海上從此多事。博洛的估計同他正好相反,
以為掌握了鄭芝龍,鄭氏家族群龍無首,又不能不為芝龍的安全著想,必然
惟清朝之命是聽。因此,他讓芝龍當面寫了幾封信,藉以招撫鄭氏子弟和部
將,並且對芝龍說:“此與爾無與,亦非吾所慮也。”①這樣,鄭芝龍在清軍
嚴密監護下被送到了北京。1648 年(順治五年),清廷食言自肥,僅授予他
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空頭官銜,撥入旗下,實際上遭到軟禁②。這段情節後來在
鄭成功致父書中有一段描寫:“當貝勒入關之時,父早已退避在家。彼乃卑
詞巧語,迎請之使,車馬不啻十往還,甚至啖父以三省王爵。始謂一到省,
便可還家;既又謂一入京便可出鎮。今已數年矣,王爵且勿論,出鎮且勿論,
即欲一返故里亦不可得。彼言豈可信乎?”③
① 日期據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八《鄭芝龍降清》條。
① 華廷獻《閩海月紀》,卷二;此文亦收入《明季南略》卷八《附閩事紀》,文字略有不同。按:據華廷
獻記載,博洛脅帶鄭芝龍等“拔營起行”似在白天,與他書記載半夜有所不同。
① 《明季南略》卷八《鄭芝龍降清》條。
② 《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一頁有順治四年四月“閩省降員鄭芝龍題本”,說明是時尚未授職。順
治五年八月授一等精奇尼哈番事見《清世祖實錄》卷四十。直到順治九年八月鄭芝龍給清廷的奏本自署官
銜還是“廂黃旗正欽尼哈番”(即鑲黃旗精奇尼哈番),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十三頁。謝
國楨《南明史略》雲,鄭芝龍被騙到北京後清廷“只封他為同安侯,叫他住在北京”(第一四二頁)。按,
清廷封鄭芝龍為同安侯在順治十年五月,目的是為了招撫鄭成功,上距鄭芝龍降清已過六年有餘。
③ 楊英《先王實錄》,陳碧笙校注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六十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