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分兵員和糧餉,不少土司的頭人成了大西軍下的將領。孫可望、李定國等人

  排除民族偏見,對西南少數民族的將士能夠用其所長,如山區行軍作戰,組

  織象陣等等,從而擴大了兵源,形成了西南各族人民共同抗清的局面。清朝

  廷臣在奏疏中說:“孫寇所藉兵力,洞蠻為多”①。時人李介也說:“定國所

  ② 《明末滇南紀略》卷三《盤踞滇城》。

  ③ 同上書,卷四《政圖治安》。

  ④ 同上書,卷四《政圖治安》。

  ① 《明末滇南紀略》卷四《政圖治安》。

  ② 昆明無名氏《滇南外史》。按,《明末滇南紀略》記嚴似祖為吏部兼禮部尚書。

  ③ 《明末滇南紀略》卷三《盤踞滇城》。

  ④ 同上書,卷四《悔罪歸明》。馬兆熙當作馬兆羲,見前注。

  ⑤ 參見傅迪吉《五馬先生紀年》;李蕃《雅安追記》。

  ① 《清世祖實錄》卷一百。

  將半為..倮、傜、佬,雖其土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②這表明大

  西軍領導人在團結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上收到了顯著效果。

  在宗教政策上,雲南各族人士多虔信佛教。大西軍初入滇時對這一特點

  注意不夠,如1647 年李定國率軍攻克麗江(今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當地“俗

  多好佛,常以金銀鑄佛,大者丈余,次者八九尺,再次者二三尺不等,如是

  羅列供養”。大西軍將士竟然把佛像“盡擊碎馱出”,充作軍餉③。為時不久,

  孫可望等就改變了政策,明令保護宗教寺觀,甚至帶頭刻印佛教經典、鑄造

  供佛的香爐等器物④。這裡自然有受習俗薰染轉而迷信佛教的一面,但客觀上

  尊重了當地居民的信仰,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和地方局勢的穩定。

  ② 李介《天香閣隨筆》卷二。

  ③ 《明末滇南紀略》卷三《沐公順賊》。

  ④ 參見《雞足山志補》及郭影秋《李定國紀年》正文前影印李定國、孫可望刊刻的佛經跋文圖片,原件現

  存雲南省圖書館。王尚禮鑄造的供佛香爐,拓片藏雲南省博物館。

  第十二章 鄭成功起兵與魯監國在浙閩抗清

  第一節 鄭芝龍降清

  鄭芝龍既已決定投降清朝,首先撤回防守仙霞嶺的軍隊,使清軍得以順

  利進入福建;接著又謊稱“海寇”侵擾他的故鄉安平,在八月間率部返回泉

  州①。九月十九日,清軍未遇任何抵抗就占領了福州②。鄭芝龍的引狼入室是

  為了向清方表示自己歸降的誠意,即如他在給清廷的題本中所說:“臣聞皇

  上入主中原,揮戈南下,夙懷歸順之心。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

  即先撤各地駐兵,又曉諭各府、州積貯草秣,以迎大軍。”③但他還摸不清楚

  清朝將給他多大的官職和爵位,因此把兵力集中於安平一帶,作為向清廷討

  價還價的資本。清軍統帥博洛將計就計,一面派固山額真富拉克塔等統兵直

  逼南安,顯耀清朝兵威;一面讓泉州鄉紳郭必昌(曾任明朝兵部尚書,福建

  晉江人,同鄭芝龍關係密切)寫信招降。鄭芝龍很不高興地說:“我懼以立

  王為罪耳。既招我,何相逼也!”①博洛裝模作樣地“切責”了富拉克塔,下

  令把軍隊後撤三十里,另外派遣內院學士額色黑等二人持書信到安平面見芝

  龍,信中說:“吾所以重將軍者,以將軍能立唐藩也。人臣事主,苟有可為

  必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功,此豪傑事也。若將軍不輔

  主,吾何用將軍哉!且兩粵未平,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吾欲見將軍者,

  商地方故也。”②鄭芝龍閱信後決定前往福州,成功對父親的所作所為頗不以

  為然,在這關鍵時刻更是極力勸阻。《台灣外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其子成功勸曰:“吾父總握重權,未可輕為轉念。以兒細度,閩粵之地,不比北方

  得任意馳驅。若憑高恃險,設伏以御,雖有百萬,恐一旦亦難飛過。收拾人心,以固其本;

  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餉。然後選將練兵,號召天下,進取不難矣。”

  龍曰:“稚子妄談,不知天時時勢。夫以天塹之隔,四鎮雄兵且不能拒敵,何況偏

  安一隅。倘畫虎不成,豈不類狗乎?”

  成功曰:“吾父所見者大概,未曾細料機宜,天時地利,有不同耳。清朝兵馬雖盛,

  亦不能長驅而進。我朝委系無人,文臣弄權,一旦冰裂瓦解,釀成煤山之慘。故得其天時,

  排闥直入,剪除凶丑,以承大統。迨至南都,非長江失恃,細察其故,君實非戡亂之君,

  臣又多庸碌之臣,遂使天下英雄飲恨,天塹難憑也。吾父若藉其崎嶇,扼其險要,則地利

  尚存,人心可收也。”

  龍曰:“識時務為俊傑。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苟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

  憐,那時追悔莫及。豎子渺視,慎毋多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