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定國復提兵過通海,入攻沙定洲,派通海軍民運糧至佴革龍,死亡幾半。”“八月,定國攻破佴革龍擒

  沙定洲、萬氏、湯嘉賓等,由通海械赴雲南。十月,磔於市,殺其黨數百人。”

  ① 《明末滇南紀略》卷四《倡義討逆》。康熙十二年《阿迷州志》《人物誌·叛逆土司》記,丁酉(1647),

  李定國率兵擊敗沙定洲,直抵阿迷,“拆毀城垣而去。定洲、萬氏復收敗卒於佴革龍豎立木城為自守計。

  又二年,己丑(1649),李定國自滇統兵直搗其巢,圍困數月,定洲(當為定國)誘出定洲、萬氏並叛黨,

  擒送雲南,磔殺之,滇人稱快。”擒殺定洲在戊子(1648),記年有誤。

  ② 康熙《雲南通志》卷三《沿革大事記》。

  ③ 上引《明末滇南紀略》。

  第三節 孫可望等的經營雲南

  平定全滇在大西軍史冊上是非常重要的篇章,對於南明永曆政權的延續

  尤有關鍵意義。就大西軍而言,張獻忠在世時固然有建軍立國的開創之功,

  但在1644 年入川以前流動性過大,所建地方政權旋設旋失,入川後雖有意以

  四川為基業,在政策上卻屢犯過激錯誤,叛亂蜂起,獻忠犧牲前數十萬兵馬

  僅擁聚於西充一帶彈丸之地。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於主帥身

  亡之後,團結內部,不失時機地揮軍入滇,取得了一塊穩定的基地,休養補

  充士馬,整頓經營地方,為原大西軍在南明抗清鬥爭中重展雄風蓄積了力量。

  為了充分認識孫可望等取雲南為基業的重大意義,不妨同大順軍作個比較。

  到1645 年李自成犧牲之時,大順政權已全盤瓦解,大順軍餘部既沒有建立一

  個統一的領導核心,以致隊伍四分五裂;又沒有自己的地方政權,長期寄人

  籬下,直到後期才在夔東人煙稀少的高山大川之處建立了據點。儘管大順軍

  後期的主要領導人李過、高一功、李來亨具有寧死不屈的堅貞品質和卓越的

  指揮才能,但“長沙地小,不足迴旋”,給他們活動的舞台太小了。人力、

  物力的嚴重不足大大限制了大順軍的積聚力量和開拓局面。在後期抗清鬥爭

  中,大順軍餘部的戰績遠不如大西軍,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塊比較大又比

  較富庶的後方基地。大西軍自1650 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起北出貴州、

  四川,東進廣西、廣東、湖南,幾次挫敗不可一世的清軍,成為全國抗清的

  主力,是同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收取和經營雲南分不開的。

  大西軍在平定全滇之後,即“發兵守四川之大渡河,貴州之鎮遠,中路

  之雪山關,凡可以入滇之路,悉扼守之”①。在將近三年的時間裡,大西軍同

  清方和南明朝廷都沒有接觸,聯明以後雲南仍在原大西軍控制之下。孫可望

  等在雲南的統治由於客觀環境的變化,顯示了一些特色。大致可以說,它是

  張獻忠大西政權的延續,又在政策措施上作了部分改革。特別是糾正了獻忠

  奉行的過激行為,針對雲南地方特點注意團結少數民族,成績非常顯著。現

  分述如下:

  一,在政權建設方面,孫可望等大西軍領導人為爭取雲南漢族官紳和土

  司的支持,廢除了大西國號,許諾“共扶明後,恢復江山”①,但當時還沒有

  同南明永曆朝廷建立聯繫,因此紀年暫用干支。領導體制上,孫可望稱平東

  王,李定國為安西王,劉文秀為撫南王,艾能奇為定北王②,四人地位大致相

  ① 《明末滇南紀略》卷四《政圖治安》。按,鎮遠在貴州東部,當時未必能越過貴陽,戍守鎮遠,疑有誤。

  ① 《明末滇南紀略》卷三《沐公順賊》。

  ② 入滇初期,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的稱號,各種史料記載很不一致。馮甦《滇考》卷下云:

  可望等四人均稱王,“城內置四王府”。孫可望發布文告自稱“孤”,也是王的口氣。康熙三十三年《大

  理府志》卷三《沿革》記:可望“自稱平東王,(楊)畏知力爭,乃去王號,稱將軍。”康熙五十三年《鶴

  慶州志》卷四《沿革》記:“順治四年,流寇孫可望入滇..偽輔南王(當為撫南王)劉文秀至鶴慶。”

  1649 年(永曆三年)十一月初三日瞿式耜奏疏中說:“可望未通之先,其自號不過二字王耳,乃反以一字

  尊王”,見《瞿式耜集》卷一《糾罪鎮疏》。看來孫可望等聯明以前確已稱二字王。但也有說四人稱元帥,

  稱將軍的,如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記:“流寇入滇時,定國稱安西元帥,文秀稱撫南

  元帥。”康熙五十八年《澂江府志》卷三《沿革》也說,孫可望稱平東元帥,李定國為安西、劉文秀撫南,

  艾能奇定北。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六《學校》記,“流賊張獻忠餘黨平東將軍孫可望,安西將軍李

  定國、撫南將軍劉文秀、定北將軍艾能奇率眾入滇”。乾隆二十六年《東川府志》卷三《建置·沿革》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