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隊在祿豐縣城東面的獅子口被大西軍擊潰,他本人也被活捉⑤,孫可望考慮到

  他在雲南官紳中是反對沙定洲叛亂的代表人物,再三勸他投降。楊畏知堅持

  不同“流寇”建立的大西政權合作。經過談判,雙方達成妥協:一,不用大

  西年號;二,不妄殺人;三,不焚廬舍、淫婦女①。協議中第二條和第三條,

  大西軍進入貴州後就已經作出了政策調整,自無異議;關鍵是第一條,孫可

  望等大西軍領導人接受了楊畏知的意見,暫以干支紀年,為後來聯明抗清鋪

  平了道路。九月,劉文秀帶領兵馬進抵永昌府(今雲南保山縣),以“共扶

  明後,恢復江山”為條件同沐天波談判。沐天波親身遭到沙定洲叛亂的荼毒,

  弄得家破人亡,自己的兵力又非常有限,決定借大西軍復仇,雙方很快達成

  合作協議②。沐天波不僅派自己的兒子先行前往大西軍營中納款,還發出檄文

  責成永昌府推官署金騰道印王運開、通判署府印劉廷棟向大西軍繳印投降;

  遭到兩人拒絕後,又派人說服永昌府紳民不得抵抗③。由於沐氏家族自明初以

  來世鎮雲南,佩征南將軍印,在軍衛、土司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孫可望等入

  滇後收繳了明朝頒發的文武各官印信,只有沐天波所佩世代相傳的“征南將

  軍印”仍予保留,讓他行文招撫各土司。於是,迤西一帶不戰而下,“各土

  司次第來歸”,“去方三月,而迤西盡平”①。到1647 年十月,雲南全省只

  剩下阿迷州、蒙自地區仍在沙定洲控制之下,北面的東川府(今雲南會澤縣)

  土司祿萬億、祿萬兆心存觀望,不肯按額納餉。

  1648 年(永曆二年、順治五年)五月,孫可望等商議後,決定由定北將

  軍艾能奇率領兵馬往征東川。艾軍進至距東川府三十里處遭到埋伏於路傍深

  箐中的祿氏土兵襲擊,能奇中毒箭流血不止,連夜抬回昆明,不治身死②。孫

  可望下令厚葬能奇,另派精兵取道壁谷壩,擊敗祿氏土兵,平定了東川及其

  附近州縣土司,鞏固了對昆明東北方面的統治。

  為了徹底剷除沙定洲的殘餘勢力,這年七、八月間由李定國、劉文秀領

  兵南征阿迷、蒙自。由於道路崎嶇,糧餉難繼,孫可望“乃起省城民夫,每

  戶夫一名,每名領二斗,至臨安交米一斗五升,其五升給夫作口糧;省城每

  ③ 康熙二十六年《武定府志》卷一《附勘事實》。

  ④ 康熙五十三年《鶴慶府志》卷四《沿革》;康熙五十二年《劍川州志》卷二《沿革》。

  ⑤ 康熙五十一年《祿豐縣誌》《紀事略》;該書首繪祿豐縣輿地圖城東有獅子口,距城不遠。按,《明末

  滇南紀略》《沐公順賊》篇記楊畏知在祿豐兵敗後與沐天波逃往永昌,不久在永昌同沐天波一道投順大西

  軍,與當地誌書記載有分歧。

  ① 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八。

  ② 康熙三十三年《大理府志》卷三《沿革》記孫可望於順治三年八月至大理,系時有誤,當作順治四年(1647),

  參見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③ 康熙四十一年《永昌府志》卷二十五,藝文,馮甦《三忠臣傳》。

  ① 《明末滇南紀略》卷三。按,明朝習慣以雲南省會昆明為界,其東曰迤東,其西曰迤西,合言之曰兩迤。

  迤西包括大理、永昌、鶴慶、蒙化、楚雄、武定、永寧、姚安、鎮沅、順寧、麗江、景東十二府;迤東指

  雲南、臨安、澂江、尋甸、廣西、廣南、曲靖、元江八府。見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

  ② 乾隆二十六年《東川府志》卷三《建置·沿革》。按,貴州《定番州志》等書記艾能奇於1647 年二月進

  攻該州時被射死,純屬誤傳。又,《明末滇南紀略》中寫作“祿萬鍾”,此處以《東川府志》為準。

  夫一名腳價銀二三兩不等”,民“樂於挽運,不知其苦”③。定國、文秀士馬

  飽騰,迅速擊敗沙定洲軍,攻克阿迷、蒙自,把沙定洲圍困在其老寨佴革龍。

  佴革龍地勢險要,卻缺乏水源,沙軍每乘夜間下山取水。定國等下令於水源

  處立砦,分兵把守。沙定洲軍饑渴難耐,被迫投降。定國、文秀除了把沙定

  洲、萬氏和少數為首者解往昆明外,“招撫附近地方,凡附逆者悉不究,各

  安農事。如是出降絡繹不絕。李定國撫慰賞勞之,出令不許擄掠,違者立斬。

  自是迤東半壁安堵矣”①。十月,沙定洲、萬氏、湯嘉賓等在昆明被處死,標

  志著混戰局面暫告結束②。在孫可望的部署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東征西討,

  平定了雲南全省,使當地百姓自明末兵燹以來過上了安寧的生活,連清初人

  士也記載“孫可望等倡義之名至今人猶稱道焉”③

  ③ 《明末滇南紀略》卷四《倡義討逆》。康熙三十年《通海縣誌》卷一《沿革事考》記,“戊子年七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