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存亡的關鍵,必須採取果斷行動清除改革的障礙。因此,孫可望、李定國、
劉文秀、艾能奇一致決定把“皇后”和汪兆齡處死②,四人被張獻忠收為養子
後均改姓張,這時各自恢復原姓。這樣,形成了四將軍領導的體制。四人中
孫可望原來的地位和威信比較高,年紀稍大,又讀書識字,自然成了主要的
領導人。
大西軍進入貴州以後,豪格統率的清軍已經由四川撤回北京,南明雜牌
官軍又不足以同大西軍相抗衡,孫可望等人本來可以把貴州作為基地,休整
士馬,建立政權。當他們得到雲南發生了沙定洲叛亂的消息後,立即決策揮
師南下,直取雲南。
孫可望等大西軍領導人選擇雲南作為自己的進軍目標,是有歷史背景
① 歐陽直《蜀亂》。
② 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十二《孫可望傳》。
③ 九峰居士編輯《粵滇紀略》卷二《孫可望陷重慶》;歐陽直《蜀亂》亦云:“遵人得免於殺戮。”按:
遵義當時屬四川省。
④ 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十七。
⑤ 康熙《定番州志》卷二十一,藝文,王睿《殉難記》。
① 《粵滇紀略》卷二。
② 參見沈佳《存信編》卷一等書。張獻忠的“皇后”究竟是誰,各書記載不一致。有的說是明末大學士陳
演的女兒;有的說陳氏在獻忠生前即已處死。
的。大西軍的骨幹多是陝西人,他們雖然長期流動作戰於長江南北,還有一
段經營四川的經驗,可是雲南在當時被看成是僻遠煙瘴之地,沒有對該地的
基本了解不可能貿然進兵。早在崇禎十一年和十二年(1638—1639)張獻忠
受撫於湖北谷城期間,他和部下主要將領同從雲南調來的官軍就建立過相當
密切的關係。當時,奉明朝廷調遣到湖廣的總兵龍在田是雲南石屏上司將領
③;張獻忠出於策略考慮,曾經拜龍在田為義父,並且從他那裡得到了馬匹、
交槍①。明政府派駐龍在田軍中的監紀原任知縣侯弘文,也因龍在田的關係“與
獻忠爛熟”②。張獻忠和龍在田的部下也來往密切,例如龍在田所統土司兵阿
來婆“為逆獻所喜,常召至帳中商酌事情”③。張獻忠軍同雲南土司兵將的過
從甚密,甚至在湖北荊州人士中引起不安,“謠言滇兵通賊”④。這些材料表
明,包括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在內的大西軍高級將領同雲南土
司龍在田等人是老相識,在湖廣時雖然未必會想到後來取雲南為基地,但平
時言談笑語中勢必對雲南各方面的情況有較多的了解。當他們率部來到比較
貧瘠的貴州時獲悉雲南被沙定洲叛軍占領,立即決定進軍雲南,就不是偶然
的事了。
有的史籍記載,大西軍入滇是接受了龍在田的建議,如《臨安府志》云:
“孫可望等至貴州,在田說令攻定洲。”⑤明清之際在雲南任職的馮甦也記載:
“又明年丁亥,張獻忠被誅於西充,其義男孫可望等率殘兵由遵義入黔。龍
在田使人告變,且勸其至滇。可望因詐稱黔國焦夫人弟率兵來復仇。雲南初
苦沙亂,皆延頸望其來,不知為賊也。”⑥《石屏州志》記:“沙定洲反,沐
鎮(指沐天波)被圍楚雄,在田實左右之。及李定國入滇,在田聲勢大振。”
①龍在田對於大西軍的決策進滇無疑起了重大作用。
孫可望等率部入滇時,為了減少進軍的阻力,事先派出間諜前往雲南,
利用漢族官紳、部分土司對沙定洲的不滿情緒和黔國公在雲南長期享有的威
望,散布假情報說行將入滇的大西軍是沐天波妻子焦氏家族的武裝,來雲南
為沐氏復仇。這一策略果然收到明顯效果,“雲貴人民深信,一路俱如此傳
播,故賊兵所至,悉開門降。長驅而來,全無梗阻”②。1647 年(永曆元年、
③ 方孔炤《撫楚公牘》,引自《桐城方氏七世遺書》。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記:龍在
田原為該州阿吉黑里長,天啟年間隨征安效良,有功,署都司銜。崇禎時“奉調入楚援剿流賊,多所劫掠。
還滇,自署都督”。
① 方孔炤崇禎十二年七月《查參疏》中說:“惟是滇帥龍在田與逆賊交歡時結拜父子,..至今逆賊營中
之滇兒名馬、交趾精銃無不有之。”見《撫楚疏稿》,收入《桐城方氏七世遺書》。方孔炤又說:“陳洪
范、龍在田兩將主和,收張獻忠為乾子。..在田以其復銃、復馬餌獻忠者,兩將受其金也。”見同書《西
庫隨筆》。
② 方孔炤《撫楚公牘》。
③ 方孔炤《撫楚公牘》。
④ 方孔炤《撫楚公牘》。
⑤ 嘉慶四年《臨安府志》卷十四,人物三《龍在田傳》。
⑥ 馮甦《滇考》《普、吾、沙亂滇》。謝聖綸輯《滇黔志略》抄本,卷十三《軼事》記龍在田招孫可望等
劉文秀、艾能奇一致決定把“皇后”和汪兆齡處死②,四人被張獻忠收為養子
後均改姓張,這時各自恢復原姓。這樣,形成了四將軍領導的體制。四人中
孫可望原來的地位和威信比較高,年紀稍大,又讀書識字,自然成了主要的
領導人。
大西軍進入貴州以後,豪格統率的清軍已經由四川撤回北京,南明雜牌
官軍又不足以同大西軍相抗衡,孫可望等人本來可以把貴州作為基地,休整
士馬,建立政權。當他們得到雲南發生了沙定洲叛亂的消息後,立即決策揮
師南下,直取雲南。
孫可望等大西軍領導人選擇雲南作為自己的進軍目標,是有歷史背景
① 歐陽直《蜀亂》。
② 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十二《孫可望傳》。
③ 九峰居士編輯《粵滇紀略》卷二《孫可望陷重慶》;歐陽直《蜀亂》亦云:“遵人得免於殺戮。”按:
遵義當時屬四川省。
④ 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十七。
⑤ 康熙《定番州志》卷二十一,藝文,王睿《殉難記》。
① 《粵滇紀略》卷二。
② 參見沈佳《存信編》卷一等書。張獻忠的“皇后”究竟是誰,各書記載不一致。有的說是明末大學士陳
演的女兒;有的說陳氏在獻忠生前即已處死。
的。大西軍的骨幹多是陝西人,他們雖然長期流動作戰於長江南北,還有一
段經營四川的經驗,可是雲南在當時被看成是僻遠煙瘴之地,沒有對該地的
基本了解不可能貿然進兵。早在崇禎十一年和十二年(1638—1639)張獻忠
受撫於湖北谷城期間,他和部下主要將領同從雲南調來的官軍就建立過相當
密切的關係。當時,奉明朝廷調遣到湖廣的總兵龍在田是雲南石屏上司將領
③;張獻忠出於策略考慮,曾經拜龍在田為義父,並且從他那裡得到了馬匹、
交槍①。明政府派駐龍在田軍中的監紀原任知縣侯弘文,也因龍在田的關係“與
獻忠爛熟”②。張獻忠和龍在田的部下也來往密切,例如龍在田所統土司兵阿
來婆“為逆獻所喜,常召至帳中商酌事情”③。張獻忠軍同雲南土司兵將的過
從甚密,甚至在湖北荊州人士中引起不安,“謠言滇兵通賊”④。這些材料表
明,包括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在內的大西軍高級將領同雲南土
司龍在田等人是老相識,在湖廣時雖然未必會想到後來取雲南為基地,但平
時言談笑語中勢必對雲南各方面的情況有較多的了解。當他們率部來到比較
貧瘠的貴州時獲悉雲南被沙定洲叛軍占領,立即決定進軍雲南,就不是偶然
的事了。
有的史籍記載,大西軍入滇是接受了龍在田的建議,如《臨安府志》云:
“孫可望等至貴州,在田說令攻定洲。”⑤明清之際在雲南任職的馮甦也記載:
“又明年丁亥,張獻忠被誅於西充,其義男孫可望等率殘兵由遵義入黔。龍
在田使人告變,且勸其至滇。可望因詐稱黔國焦夫人弟率兵來復仇。雲南初
苦沙亂,皆延頸望其來,不知為賊也。”⑥《石屏州志》記:“沙定洲反,沐
鎮(指沐天波)被圍楚雄,在田實左右之。及李定國入滇,在田聲勢大振。”
①龍在田對於大西軍的決策進滇無疑起了重大作用。
孫可望等率部入滇時,為了減少進軍的阻力,事先派出間諜前往雲南,
利用漢族官紳、部分土司對沙定洲的不滿情緒和黔國公在雲南長期享有的威
望,散布假情報說行將入滇的大西軍是沐天波妻子焦氏家族的武裝,來雲南
為沐氏復仇。這一策略果然收到明顯效果,“雲貴人民深信,一路俱如此傳
播,故賊兵所至,悉開門降。長驅而來,全無梗阻”②。1647 年(永曆元年、
③ 方孔炤《撫楚公牘》,引自《桐城方氏七世遺書》。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記:龍在
田原為該州阿吉黑里長,天啟年間隨征安效良,有功,署都司銜。崇禎時“奉調入楚援剿流賊,多所劫掠。
還滇,自署都督”。
① 方孔炤崇禎十二年七月《查參疏》中說:“惟是滇帥龍在田與逆賊交歡時結拜父子,..至今逆賊營中
之滇兒名馬、交趾精銃無不有之。”見《撫楚疏稿》,收入《桐城方氏七世遺書》。方孔炤又說:“陳洪
范、龍在田兩將主和,收張獻忠為乾子。..在田以其復銃、復馬餌獻忠者,兩將受其金也。”見同書《西
庫隨筆》。
② 方孔炤《撫楚公牘》。
③ 方孔炤《撫楚公牘》。
④ 方孔炤《撫楚公牘》。
⑤ 嘉慶四年《臨安府志》卷十四,人物三《龍在田傳》。
⑥ 馮甦《滇考》《普、吾、沙亂滇》。謝聖綸輯《滇黔志略》抄本,卷十三《軼事》記龍在田招孫可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