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載。沙定洲之變如何評價,學術界可以討論,但是說王錫袞支持沙定洲則完
② 參見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十一。
③ 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④ 康熙三十年《雲南通志》卷三《沿革大事考》記,沙定洲軍圍攻楚雄,楊畏知堅守不下。雙方相持到大
西軍將要入滇時,沙定洲才匆忙撤回軍隊往援曲靖。
⑤ 《鹿樵紀聞》卷中《沙定洲之亂》。
① 《鹿樵紀聞》卷中《沙定洲之亂》。
② 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記:1645 年夏曆“十月,故詹事府正詹事王錫袞起兵祿豐。”
下注云:“錫袞家居日久,隆武起為大學士,於是自祿豐至省,招集兵馬,期赴閩中入衛。”十二月沙定
洲占領昆明,“錫袞駐貢院,定洲以兵圍之。”
① 《明滇南五名臣集》所收《祿豐王忠節公集》。
② 上引《祿豐王忠節公集》。
全違背事實。
由於當時的政治局勢動盪不寧,道路僻遠,在福建的隆武朝廷對雲南發
生的事變弄不清楚,僅僅憑藉吳兆元等人署名鈴印的奏疏和某些傳聞,就發
出了“掃除沐天波”的諭旨。《思文大紀》一書在隆武二年(1646)四月內
記:“雲南巡撫吳兆元疏辭敕書印劍。上諭其加意料理,曰:卿久撫戡滇疆,
弘宣猷績,正資善後,毋貽朕南顧憂。掃除沐天波,業有成命。不准辭。務
令南人不反,以成一統豐功,朕復另有酬敘。”③從這條材料用了“業有成命”
一語來分析,說明在四月以前另有一件失載的相關諭旨。吳兆元的辭職表明
他也不願意同沙定洲合作;隆武帝不准他辭職意味著朝廷對雲南局勢不放
心,責成巡撫加強控制。瞿共美的記載進一步說明隆武朝廷對雲南的局勢若
明若暗,大有鞭長莫及之虞:“雲南撫、按及沐天澤交章稱黔國公沐天波造
反,有土司沙定洲出奇兵撲滅之。..遂詔天澤襲封。”後來又從另一途徑
得到報告,是沙定洲叛變,突然攻入黔國公府,“天波僅以身免,母、妻及
天澤俱被劫,脅令具疏”。“然地遠莫能得要領,朝廷置而不問”①。
沙定洲叛亂之後,吳兆元和巡按羅國..以及三司官已經沒有實權。沙定
洲則正在逐步鞏固自己的地位,致力於掃滅繼續在楚雄以西抗拒的楊畏知和
沐天波徵集的其他土司勢力了。如果他的圖謀得逞,勢必成為割據自雄的雲
南王,暫時利用的漢族官紳將被逐步排擠掉,雲南同中央朝廷的離心傾向將
越來越明顯。1647 年大西軍的入滇,粉碎了沙定洲的美夢,增進了雲南同各
省休戚相關的聯繫,應當充分肯定。
③ 《思文大紀》卷五,收入神州國光社版《虎口餘生記》內。
① 瞿共美《粵游見聞》。
第二節 大西軍由貴州進入雲南
1647 年初(順治三年底),張獻忠在西充縣境不幸犧牲。大西軍急速南
撤,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他們後面是窮追而來的強勁清軍,前面又有南明軍
隊憑藉長江扼守,大西軍幾乎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然而,在孫可望、李
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的領導下,大西軍餘部一舉擊破據守重慶的南明總兵
曾英部,曾英落水淹死,部眾潰逃。大西軍渡過長江天險,打開了南進的通
途,為實現由黔入滇的戰略轉移奠定了基礎。
張獻忠犧牲以後,領導大西軍的重任很自然地落到了孫可望的肩上。他
立即改變張獻忠濫殺無辜的過火行動。1647 年正月初一日,大西軍餘部集中
於四川綦江,收集潰散,重整隊伍①,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殺人。”②
接著,孫可望等率領經過整頓的部隊進入遵義,“秋毫無犯”③。由於清肅親
王豪格派遣的軍隊追蹤而來,大西軍繼續南撤,進入貴州,“所過民皆安堵”
④,順利地占領了省會貴陽。明貴州按察使張耀、布政司參議曾益、都指揮使
陳瑞徵等逃到定番州(今貴州省惠水縣),拼湊了一批反動武裝負隅頑抗。
孫可望派定北將軍艾能奇領兵進攻,在二月十二日攻克定番,張耀等被處死,
曾益自殺⑤。清軍前鋒在占領遵義和川東部分地區後,因地方殘破,到處是一
片荒蕪,糧食接濟不上,被迫“凱旋”回師。大西軍在貴州的勝利,使自己
擺脫了清軍的追擊,得以整頓內部和休養士卒。
大西軍南下後出現的氣象一新,同孫可望等人整肅內部有密切關係。張
獻忠遇難後,他的妻子和親信宰相汪兆齡仍然高踞諸將之上,主張照舊行事,
即繼續推行獻忠在世時的過激政策。“時可望等奉偽皇后為主,駐遵義桃源
洞。諸賊每早必先往朝,凡事奏請而行。偽宰相汪某輔之,..每公會議事,
猶傲據諸賊上”①。孫可望等人認識到政策上的改弦易轍已經成為大西軍生死
② 參見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十一。
③ 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④ 康熙三十年《雲南通志》卷三《沿革大事考》記,沙定洲軍圍攻楚雄,楊畏知堅守不下。雙方相持到大
西軍將要入滇時,沙定洲才匆忙撤回軍隊往援曲靖。
⑤ 《鹿樵紀聞》卷中《沙定洲之亂》。
① 《鹿樵紀聞》卷中《沙定洲之亂》。
② 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記:1645 年夏曆“十月,故詹事府正詹事王錫袞起兵祿豐。”
下注云:“錫袞家居日久,隆武起為大學士,於是自祿豐至省,招集兵馬,期赴閩中入衛。”十二月沙定
洲占領昆明,“錫袞駐貢院,定洲以兵圍之。”
① 《明滇南五名臣集》所收《祿豐王忠節公集》。
② 上引《祿豐王忠節公集》。
全違背事實。
由於當時的政治局勢動盪不寧,道路僻遠,在福建的隆武朝廷對雲南發
生的事變弄不清楚,僅僅憑藉吳兆元等人署名鈴印的奏疏和某些傳聞,就發
出了“掃除沐天波”的諭旨。《思文大紀》一書在隆武二年(1646)四月內
記:“雲南巡撫吳兆元疏辭敕書印劍。上諭其加意料理,曰:卿久撫戡滇疆,
弘宣猷績,正資善後,毋貽朕南顧憂。掃除沐天波,業有成命。不准辭。務
令南人不反,以成一統豐功,朕復另有酬敘。”③從這條材料用了“業有成命”
一語來分析,說明在四月以前另有一件失載的相關諭旨。吳兆元的辭職表明
他也不願意同沙定洲合作;隆武帝不准他辭職意味著朝廷對雲南局勢不放
心,責成巡撫加強控制。瞿共美的記載進一步說明隆武朝廷對雲南的局勢若
明若暗,大有鞭長莫及之虞:“雲南撫、按及沐天澤交章稱黔國公沐天波造
反,有土司沙定洲出奇兵撲滅之。..遂詔天澤襲封。”後來又從另一途徑
得到報告,是沙定洲叛變,突然攻入黔國公府,“天波僅以身免,母、妻及
天澤俱被劫,脅令具疏”。“然地遠莫能得要領,朝廷置而不問”①。
沙定洲叛亂之後,吳兆元和巡按羅國..以及三司官已經沒有實權。沙定
洲則正在逐步鞏固自己的地位,致力於掃滅繼續在楚雄以西抗拒的楊畏知和
沐天波徵集的其他土司勢力了。如果他的圖謀得逞,勢必成為割據自雄的雲
南王,暫時利用的漢族官紳將被逐步排擠掉,雲南同中央朝廷的離心傾向將
越來越明顯。1647 年大西軍的入滇,粉碎了沙定洲的美夢,增進了雲南同各
省休戚相關的聯繫,應當充分肯定。
③ 《思文大紀》卷五,收入神州國光社版《虎口餘生記》內。
① 瞿共美《粵游見聞》。
第二節 大西軍由貴州進入雲南
1647 年初(順治三年底),張獻忠在西充縣境不幸犧牲。大西軍急速南
撤,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他們後面是窮追而來的強勁清軍,前面又有南明軍
隊憑藉長江扼守,大西軍幾乎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然而,在孫可望、李
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的領導下,大西軍餘部一舉擊破據守重慶的南明總兵
曾英部,曾英落水淹死,部眾潰逃。大西軍渡過長江天險,打開了南進的通
途,為實現由黔入滇的戰略轉移奠定了基礎。
張獻忠犧牲以後,領導大西軍的重任很自然地落到了孫可望的肩上。他
立即改變張獻忠濫殺無辜的過火行動。1647 年正月初一日,大西軍餘部集中
於四川綦江,收集潰散,重整隊伍①,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殺人。”②
接著,孫可望等率領經過整頓的部隊進入遵義,“秋毫無犯”③。由於清肅親
王豪格派遣的軍隊追蹤而來,大西軍繼續南撤,進入貴州,“所過民皆安堵”
④,順利地占領了省會貴陽。明貴州按察使張耀、布政司參議曾益、都指揮使
陳瑞徵等逃到定番州(今貴州省惠水縣),拼湊了一批反動武裝負隅頑抗。
孫可望派定北將軍艾能奇領兵進攻,在二月十二日攻克定番,張耀等被處死,
曾益自殺⑤。清軍前鋒在占領遵義和川東部分地區後,因地方殘破,到處是一
片荒蕪,糧食接濟不上,被迫“凱旋”回師。大西軍在貴州的勝利,使自己
擺脫了清軍的追擊,得以整頓內部和休養士卒。
大西軍南下後出現的氣象一新,同孫可望等人整肅內部有密切關係。張
獻忠遇難後,他的妻子和親信宰相汪兆齡仍然高踞諸將之上,主張照舊行事,
即繼續推行獻忠在世時的過激政策。“時可望等奉偽皇后為主,駐遵義桃源
洞。諸賊每早必先往朝,凡事奏請而行。偽宰相汪某輔之,..每公會議事,
猶傲據諸賊上”①。孫可望等人認識到政策上的改弦易轍已經成為大西軍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