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改革。沙恩霍斯特擴充兵員已經遠遠超過提爾西特條約規定的限額,主要地

  是擴增騎兵;另一方面,他利用在1808 年受過短期訓練的退役士兵(即“速

  成兵團”)建立了後備力量,並利用士兵按慣例每年休假一個季度還鄉的機

  會來訓練本教區的青年。在1811 年,沙恩霍斯特以修繕要塞為藉口召集工

  兵,而實際上是進行軍事演習。技術的改進也明效大驗:全國軍隊整編為六

  個軍團;併力圖使步兵學會散兵作戰,在這點上確實也只取得相對的成效;

  ① “波尼”(Bony)是對波拿巴(Bonaparte)的貶稱。——譯者

  隨軍行李已被減輕,而帳篷也已淘汰;炮兵改組了,並更新了裝備;補給制

  度也採用了徵發的辦法。儘管有這一切改進,沙恩霍斯特仍未能建立起真正

  的全民軍隊;免役規定誠然已大加限制,而為了使得資產階級滿意,軍隊中

  廢除了體罰。但是,普魯士國王既不下令實行義務兵役制,也不肯同意組織

  民兵。雖然見習軍官已規定必須通過考試,軍士也可晉升到尉官,但是貴族

  的壟斷,除了國王明令規定的某些例外,卻仍然在事實上得到確認,因為一

  有軍官職位空缺,貴族出身的高級軍官有權提名他們的繼任人選。雖然創辦

  了三所培養下級軍官的學校,但並沒有取消那些專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士官學

  校;此外還為軍官設立了同事間的榮譽法庭,這樣就使軍官仍然成為一個十

  分緊閉的貴族階層。但沙恩霍斯特至少能爭取到在參謀總部和陸軍大學組成

  一個高級指揮部,這個指揮部雖然業務技術尚非十分傑出,但具有團結一致

  精神,準備發動進攻的意志,並把一切行動服從於公共事業。至於威廉·德·洪

  堡,在1808 年12 月從駐羅馬大使任上召回後,擔任教育和宗教的領導工作,

  在職不過一年半。他的主要政績即為創辦柏林大學,自喪失哈勒大學後,德

  意志人即有此意,至此始得實現。洪堡延攬許多名流教授,如費希特與施萊

  爾馬歇、沃爾夫、薩維尼、尼布爾、博克等,因此使柏林大學聲譽日隆,從

  而對普獸士在政治上大有裨益。

  行政和社會的改革則只有在再度起用哈登堡(1810 年6 月4 日)以後,

  才重新著手進行。他被任命為宰相,因此終於使中央政府有了首腦。這個私

  生活不檢點的機會主義者不能博得全體愛國者的信任;雖然他對那些頭腦發

  熱的人和秘密團體都並不推心置腹,但是他的目標和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他並曾在西里西亞同施泰因秘密會晤過。他對拿破崙的榜樣要比施泰因敏感

  得很多,而對貴族不象施泰因那樣尊重。早在1807 年他就說過,普魯士也同

  樣需要一次革命,但是所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革命;他很願意以威斯特法利

  亞王國為榜樣。因此他比施泰因所激起的反感要大得多,以致時至今日他的

  聲譽還遠不如施泰因那麼高。哈登堡進行改革首先要考慮的是財政問題。雖

  然根據特里亞農敕令所規定的關稅稅則和據此而來的緝私使他獲得一千二百

  萬盾,他仍需另闢新財源。他甚至不敢在東普魯士設立所得稅局,他只能做

  到在10 月27 日宣布增加印花稅,以及肉類消費稅,並把磨粉稅推廣到鄉村

  地區;但是他乘機取締了領主對磨坊、啤酒作坊和釀酒作坊的獨占權。他也

  準備完成土地改革,特別是由於西里西亞仍繼續發生動亂;1807 年他曾不得

  不籲請法軍協助控制農民,但到1811 年491 農民又起來造反。哈登堡很想廢

  除封建義務和勞役,交換條件應是免除領主對農民救濟和保護的義務;農民

  的公地使用權和農民庇護所都應在取消之列;從此調整集中耕地,廢除強迫

  輪種耕地和瓜分村社公地都不再有任何阻礙。為了實行土地調整,準備用領

  主負擔的捐稅來抵償農民負擔的捐稅,如果有差額則由農民讓出其份地的一

  部分,或交納地租,以補不足之數。這個制度在十九世紀裡不僅盛行於普魯

  士,而且盛行於整個東歐;顯而易見的是:這個制度或多或少地把農民淪於

  仍然替領主耕作的僱工,繼續使農民處於依附的地位。不過在原則上,除去

  國家以外農民別無其他主人;哈登堡甚至考慮過從容克手裡收回警察權,如

  果還不能剝奪他們的司法權的話。1812 年,哈登堡從法國照搬來憲兵制度,

  並在各縣派有國王任命的警察局長。

  哈登堡預見到這些措施勢必引起貴族的猛烈反對,他便尋求公共輿論的

  支持。而且他同愛國者的想法一樣,認為必須讓全國各界參與政府。作為第

  一步他先只召集一個由他選定的縉紳會議,從1811 年2 月到9 月舉行會議。

  以馬維茨為首的容克地主提出強烈的抗議:他們反對一個人民的代議機構,

  而主張恢復各省的等級會議,因為其中除了為數無多的資產階級代表以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