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頁
偌大的淮西境內,只有岳飛一個人捧著一大摞詔書發呆。
前思後想,對照此前諸此北伐,岳飛越想越怒,他看了看周圍的岳家軍將領,實在沒忍住,說了三句話。
第一句。岳飛對天長嘆,說道:「國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
第二句,岳飛怒沖沖地對張憲說:「似張家人,張太尉爾將一萬人去跎踏了。」
第三句,岳飛指著董先說:「似韓家人,董太尉不消得一萬人去跎踏了。
岳飛的後兩句話。無非是埋怨張俊和韓世忠兩軍的不中用;而第一句,冒頭竟然直接指向皇帝。岳飛的鬱悶和氣氛,可想而知。
在這場戰役中,感到鬱悶的不止岳飛一個。還有淮北宣撫判官劉錡。
原因很簡單,劉錡遭受到張俊的強烈排斥。
劉錡是上一人首相張浚的愛將。張浚下台後,劉錡就成了沒娘的孩子,悽慘不堪。後來劉錡在順昌獨得大功,引起了淮西方面諸將的極度。
《宋史。劉錡傳》中的記載是:「錡以順昌之捷驟貴,諸將多嫉之。」
而劉錡也猜到了張俊的心思,在撤兵的時候,故意放慢腳步,獨領自己一軍,踽踽獨行。
途中,張俊、王德、楊沂中等諸部合兵一起,熱鬧非凡。相比較之下,劉錡的八字軍就顯得分外孤單、冷落。
單單這樣是不夠的,張俊眼珠一轉,竟然想了一個流氓的辦法來噁心劉錡,順帶幫自己豎立威風。
這個辦法就是,指揮自己的部下去搶掠劉錡的軍中物資。
在張俊看來,劉錡是鐵定不敢反抗的,畢竟他還要受張俊的節制。
但張俊想錯了,劉琦雖然是個官二代,但意志堅定,寧折不彎。
對於張俊的挑釁,劉錡親自出馬,「擒十六人,梟首槊上」
張俊立威不成,勃然大怒,氣匆匆地找到劉錡罵道:「我官居宣撫,你僅為判官,竟敢斬殺我的手下?」
劉錡神色自若地答道:「不知道是宣撫的軍士,我斬殺的只是前來搶劫財物的流寇盜賊。」
張俊大聲喝道:「被你追殺的士兵逃回來說,他們從來沒有參與搶掠財物。」說完,還煞有介事的叫出一個士兵要和劉錡對質。
劉錡不屑一顧道:「劉錡身為國家將帥,如果有罪,宣撫當上奏朝廷,又豈能讓我與士兵對質?」
說完之後,劉錡長揖上馬而去,只剩下氣瘋了的張俊。
PS:謝謝zhuxyhh01大大、橫斷江山大大、被愛的小徐大大的打賞和支持。
第三百七十四章: 歷史的拐點 (結局篇)
這次的淮西之戰總算是落下了帷幕。
曲終人散,本來應該是鬆一口氣,坐下來喝杯茶吃塊餅乾的時候。
沒有人想到,淮西之戰才剛剛過了兩個月,南宋朝廷就發生了一件大事。
紹興十一年的四月十二日,高宗皇帝發出詔書,下令張俊、韓世忠和岳飛這三路宣撫使從速來朝議事。
這個命令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雖然宋金雙方在淮西戰場上的大戰暫趨平息,但局部的戰爭還在持續不停。尤其是在西北的戰場上,由吳磷完和顏撒離喝所聯手主演的大戲還在高潮當中,宋金兩軍打得難解難分,好不熱鬧。
這種情況下,下一輪大規模的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高宗皇帝怎麼會如此不顧大局,在這個關頭把三位軍區司令官召回行宮?
原因只有一個,此時秦檜已經與完顏兀朮重新建立了關係,並得到他老人家的承諾---這回和議必成。
既然安全得到了保證,高宗皇帝自然要執行老趙家皇帝的傳統規矩。
「杯酒釋兵權」。
公平地說,南宋朝廷這次「釋兵權」是全面性的,範圍包括所有的高級軍官,並沒有針對特定的某人。
下至劉錡,上到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凡是擁有自己獨立一支部隊的,全部都是「釋兵權」的打擊對象。
因此,當自以為是的張俊主動配合秦檜,暗中謀害劉錡、韓世忠和岳飛等人,滿以為秦檜會實現他的諾言:「盡罷諸大將,悉以兵權歸汝。」
到頭來,秦檜讓御史台輕輕一份奏章彈劾,便讓他張俊打回原型。
可笑乎,可嘆乎。
單單「釋兵權」肯定是不夠的。不管被罷免兵權的高級軍官們心裡服不服,朝廷還需要抓一個人出來「祭旗」。以示「殺雞儆猴」。
朝廷最初的目標是劉錡,後來變成了韓世忠,而到了最後,朝廷針對的對象卻變成了岳飛。
我們耿直的岳少保,他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先救劉錡,再救韓世忠;但輪到他自己的時候,悲劇就此發生了!
風波亭的故事。大致如此。
實際上,恢復北宋皇朝時期的那種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制度,是高宗皇帝和大部分文人士大夫們的願望;幾任的首相大人也擔心戰功日著的武將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日以繼夜地謀劃著名怎樣解除武將的兵權。
從太祖皇帝趙匡胤和宋朝的第一位首相開始,打壓武將、不讓武將掌有實權、不讓武將有機會造反、就已經成為朝廷的共識。
這也難怪,北宋之前五代十國的歷史。全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只不過,真的需要把武將們壓製得那麼死嗎?
算起來,在南宋高宗時代,解除武將兵權的呼聲並不僅僅出自於劉、張、韓、吳、岳這五大司令官相互輝映的時代。
前思後想,對照此前諸此北伐,岳飛越想越怒,他看了看周圍的岳家軍將領,實在沒忍住,說了三句話。
第一句。岳飛對天長嘆,說道:「國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
第二句,岳飛怒沖沖地對張憲說:「似張家人,張太尉爾將一萬人去跎踏了。」
第三句,岳飛指著董先說:「似韓家人,董太尉不消得一萬人去跎踏了。
岳飛的後兩句話。無非是埋怨張俊和韓世忠兩軍的不中用;而第一句,冒頭竟然直接指向皇帝。岳飛的鬱悶和氣氛,可想而知。
在這場戰役中,感到鬱悶的不止岳飛一個。還有淮北宣撫判官劉錡。
原因很簡單,劉錡遭受到張俊的強烈排斥。
劉錡是上一人首相張浚的愛將。張浚下台後,劉錡就成了沒娘的孩子,悽慘不堪。後來劉錡在順昌獨得大功,引起了淮西方面諸將的極度。
《宋史。劉錡傳》中的記載是:「錡以順昌之捷驟貴,諸將多嫉之。」
而劉錡也猜到了張俊的心思,在撤兵的時候,故意放慢腳步,獨領自己一軍,踽踽獨行。
途中,張俊、王德、楊沂中等諸部合兵一起,熱鬧非凡。相比較之下,劉錡的八字軍就顯得分外孤單、冷落。
單單這樣是不夠的,張俊眼珠一轉,竟然想了一個流氓的辦法來噁心劉錡,順帶幫自己豎立威風。
這個辦法就是,指揮自己的部下去搶掠劉錡的軍中物資。
在張俊看來,劉錡是鐵定不敢反抗的,畢竟他還要受張俊的節制。
但張俊想錯了,劉琦雖然是個官二代,但意志堅定,寧折不彎。
對於張俊的挑釁,劉錡親自出馬,「擒十六人,梟首槊上」
張俊立威不成,勃然大怒,氣匆匆地找到劉錡罵道:「我官居宣撫,你僅為判官,竟敢斬殺我的手下?」
劉錡神色自若地答道:「不知道是宣撫的軍士,我斬殺的只是前來搶劫財物的流寇盜賊。」
張俊大聲喝道:「被你追殺的士兵逃回來說,他們從來沒有參與搶掠財物。」說完,還煞有介事的叫出一個士兵要和劉錡對質。
劉錡不屑一顧道:「劉錡身為國家將帥,如果有罪,宣撫當上奏朝廷,又豈能讓我與士兵對質?」
說完之後,劉錡長揖上馬而去,只剩下氣瘋了的張俊。
PS:謝謝zhuxyhh01大大、橫斷江山大大、被愛的小徐大大的打賞和支持。
第三百七十四章: 歷史的拐點 (結局篇)
這次的淮西之戰總算是落下了帷幕。
曲終人散,本來應該是鬆一口氣,坐下來喝杯茶吃塊餅乾的時候。
沒有人想到,淮西之戰才剛剛過了兩個月,南宋朝廷就發生了一件大事。
紹興十一年的四月十二日,高宗皇帝發出詔書,下令張俊、韓世忠和岳飛這三路宣撫使從速來朝議事。
這個命令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雖然宋金雙方在淮西戰場上的大戰暫趨平息,但局部的戰爭還在持續不停。尤其是在西北的戰場上,由吳磷完和顏撒離喝所聯手主演的大戲還在高潮當中,宋金兩軍打得難解難分,好不熱鬧。
這種情況下,下一輪大規模的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高宗皇帝怎麼會如此不顧大局,在這個關頭把三位軍區司令官召回行宮?
原因只有一個,此時秦檜已經與完顏兀朮重新建立了關係,並得到他老人家的承諾---這回和議必成。
既然安全得到了保證,高宗皇帝自然要執行老趙家皇帝的傳統規矩。
「杯酒釋兵權」。
公平地說,南宋朝廷這次「釋兵權」是全面性的,範圍包括所有的高級軍官,並沒有針對特定的某人。
下至劉錡,上到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凡是擁有自己獨立一支部隊的,全部都是「釋兵權」的打擊對象。
因此,當自以為是的張俊主動配合秦檜,暗中謀害劉錡、韓世忠和岳飛等人,滿以為秦檜會實現他的諾言:「盡罷諸大將,悉以兵權歸汝。」
到頭來,秦檜讓御史台輕輕一份奏章彈劾,便讓他張俊打回原型。
可笑乎,可嘆乎。
單單「釋兵權」肯定是不夠的。不管被罷免兵權的高級軍官們心裡服不服,朝廷還需要抓一個人出來「祭旗」。以示「殺雞儆猴」。
朝廷最初的目標是劉錡,後來變成了韓世忠,而到了最後,朝廷針對的對象卻變成了岳飛。
我們耿直的岳少保,他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先救劉錡,再救韓世忠;但輪到他自己的時候,悲劇就此發生了!
風波亭的故事。大致如此。
實際上,恢復北宋皇朝時期的那種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制度,是高宗皇帝和大部分文人士大夫們的願望;幾任的首相大人也擔心戰功日著的武將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日以繼夜地謀劃著名怎樣解除武將的兵權。
從太祖皇帝趙匡胤和宋朝的第一位首相開始,打壓武將、不讓武將掌有實權、不讓武將有機會造反、就已經成為朝廷的共識。
這也難怪,北宋之前五代十國的歷史。全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只不過,真的需要把武將們壓製得那麼死嗎?
算起來,在南宋高宗時代,解除武將兵權的呼聲並不僅僅出自於劉、張、韓、吳、岳這五大司令官相互輝映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