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乎,中原河溯地區的人民沸騰了。

  他們敞開心扉,「頂香盆,運糧草」,從各個方面竭盡全力地幫助宋朝的官兵。可是。他們的一腔熱血,最後換來的是南宋朝廷的無情拋棄和金國的血腥報復。

  中原人民心碎了,熱血也漸漸冷淡了下來。

  想開了也就那麼一回事。

  無論是誰家當皇帝,稅賦還是要繳納,徭役依舊要不能倖免,我為什麼如此死心眼,非要跟著那個無情無義的趙家天子不可?

  最終的結果是。此一戰役過後,中原人民的民心逆轉,無可奈何地去當他們的順民去了,而南宋朝廷再也得不到中原地區人民的支持了。

  按照宋史上的說法,中原地區「人皆絕望」。

  中原地區民心的這種逆向變化,完顏兀朮很快就發現了。

  不但稅賦徵收容易了。連簽軍徵兵都變得輕鬆了許多,那些可惡的漢人們再也不抗拒女真人的統治了。

  宋朝不敗而敗,金國不勝而勝,大概就是岳家軍這次北伐的一個註腳。

  岳家軍班師回朝,完顏兀朮捲土重來。

  《金史?完顏宗弼傳》中的記載是:「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

  看看完顏兀朮如今的兵力情況:除了王伯龍還勉強屬於原先的金兵主力之外,孔彥舟和李成等部都是以前南宋的流寇、劉豫的餘孽。

  經過與岳家軍一個多月的戰爭之後,完顏兀朮的損失慘重,幾乎無人可用,而不得不依靠原先他所瞧不起的前劉豫的殘部餘孽。

  從這個角度可以反證,之前岳飛對完顏兀朮所造成的創傷之深之大,絕對是旁人所極其難以理解的。

  在岳飛撤兵的五個月後,也就是紹興十一年的正月,金國的都元帥完顏兀朮閣下率領著原班人馬,號稱十三萬大軍,再度發動南侵。

  半年前,完顏兀朮的部隊還號稱三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出發;才過了僅僅半年時間,他的部隊從號稱三十萬縮減到十三萬,兵力分布也由四路合併成了一路。

  這種變化,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歷史學家們也一致地認為,雖然金兵號稱十三萬,但實際上只有九萬多人,其中有馬軍八萬多人,步兵一萬多人,聲勢已大不如前。

  這還不止,另外還有歷史學家也證實了,此時的金兵不但糧草輜重嚴重不足,甚至連攻城器械等即便的裝備也不足夠,等等。

  無論聲勢、總體兵力、還是作戰的信心,如今的金兵就仿佛是昨日的黃花,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了。

  完顏兀朮的這次南侵,其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失敗之後必須要主動攻擊,當年契丹遼人是這樣,現在女真金國也是如此,不然沒法保持上位國的態勢。

  這是檯面上公家的說法。

  在私底下,完顏兀朮也不得不再次向宋朝發動進攻。

  上次與岳飛對壘,完顏兀朮輸得太慘、太難看了,幾乎不是同一個等級之間的比較;假如他不再次主動南侵,打幾個勝仗,尋回些顏臉,回金國黃龍府述職的時候,受責難懲處是絕對免不了的。

  所以,他完顏兀朮想不出兵都不成。

  既然一定要打,往哪兒打就變得很有講究了。

  打開地圖一看,完顏兀朮的進攻方向加起來也只有三個:襄陽和鄂州的方向,楚州的淮東路和廬州所在的淮西路。

  該做怎樣的選擇是好?

  第三百七十章: 最後一戰(一)

  完顏兀朮在手繪地圖的前面站了很久,搖了搖頭,苦笑了一聲。

  從距離上看,襄陽六郡和鄂州最近,也最為方便。可那邊是岳家軍的駐地,形同禁區,完顏兀朮想都不敢想。

  從兵力的數量看,楚州淮東線的駐軍數量最少,似乎最容易拿下。

  可再仔細看,淮東線宋軍的主帥是韓世忠,而且在淮東線的作戰不單是陸戰,還有江淮水戰。

  一想到在水面上與韓世忠相遇,完顏兀朮寒毛倒豎,連打了幾個冷顫。

  左右兩路都不行,那中間的淮西路呢?

  這裡是張俊的轄區了。多年來,相互之間知根知底,與岳飛和韓世忠相比,這已經算是目前唯一的軟柿子了。

  可問題在於,經過了半年前的那場戰爭,張俊的麾下又無端端多了兩支部隊---楊沂中的御林軍和劉錡的八字軍。

  楊沂中的御林軍還好說一點,劉錡的八字軍可是一支鬼軍,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讓對手失去戰鬥里,完顏兀朮在順昌府一役中的印象尤深。

  這種情況,你讓完顏兀朮如何選擇?

  考量再三,完顏兀朮最終還是決定把戰場放在了淮西一線。

  劉錡雖勇,他畢竟只是一員部將,而淮西軍的主帥卻是讓完顏兀朮非常放心的逃跑司令官張俊。

  與其對上獅子帶領的羊群,還不如對上綿羊帶領的獅子群。這可能就是完顏兀朮做出選擇的理論依據。

  紹興十一年正月,完顏兀朮率領五太子阿魯補、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鎮國大將軍韓常等心腹大將,帶著號稱十三萬的大軍,迂迴避開了由岳家軍駐守的湖北、京西戰場,進攻壽春府,準備從壽春渡過淮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