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非但如此,臨安府朝廷還查明,在這次北伐當中,岳雲「功先諸將」,但岳飛按照慣例,不予上報。

  結果是,朝廷認為岳飛的做法「顯賞未行,殊非國典」,於是將岳雲升遷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

  很明顯,儘管猜忌已甚,只因為「未有息戈之期」,高宗皇帝還不敢順水推舟地削奪岳飛的兵柄。

  只要尚未與金國簽訂和約,他岳飛還是高宗皇帝最大的依仗,高宗皇帝肯定不會自廢武功,拆掉自家的樑柱。

  於是乎,帶著滿肚子的屈憋、憤恨和不滿,在朝廷多次催促之下,岳飛還是前去臨安府覲見皇帝。

  只不過,在見面的時候,君臣兩人都頗感尷尬,高宗皇帝做了一些門面上安撫功夫,而岳飛也沒有多做解釋,只是禮節性的拜謝了事。

  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這幾乎是岳飛最後的一個機會,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釋清楚當前金宋兩國的軍事形勢。

  當初張浚可以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勸服高宗皇帝把行宮從臨安府前移到建康府;為什麼你岳飛不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釋清楚,讓高宗皇帝重新支持你。

  可能岳飛認為。在之前的戰報中,自己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很清楚。宋金兩國的形勢也已經分析得很透徹,在此不必囉嗦重複。

  但是你岳飛應該知道,宰相有一個權利,叫做「留中不發」,不但下面的報告可以被壓制下來,甚至皇帝的聖旨也能夠被截停。

  這種事情,不要說秦檜,即便是當年的李綱也曾做過。

  作為一個邊防大將。每次與皇帝見面的機會都非常的珍貴,為什麼就不去多爭取一下,起碼能夠噁心一下秦檜也好嘛!

  可惜的是,岳飛沒有這樣做!

  《宋史。岳飛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飛力請解兵柄,不許,自廬入覲,帝問之。飛拜謝而已。」

  岳家軍的班師回朝,對於中原地區的義軍和百姓的打擊是非常巨大,而且是毀滅性的,因為等候他們的將會是女真人的無情報復。

  李寶軍在開德府一帶被金將徐文所敗,被迫向南方轉移。

  李寶在廣濟軍奪取金人的綱船隊,虜獲很多銀、絹、錢、糧。乘船沿運河南下。到達徐州時,李寶依曹洋的建議,襲擊一支前往增戍的金軍,殺敵無數,捉住七十餘人當活口。

  這支義軍途經淮陽軍時。有金兵數十騎從後追來,問是何人。李寶徑直答道:「我曹州潑李三也,欲歸朝廷耳!」

  李寶很快擒獲了幾十名俘虜,等部隊到達楚州後,將俘虜全數交付韓世忠。

  見李寶如此勇悍,韓世忠殷勤款留,李寶截發大哭,表示一定要還歸岳家軍。韓世忠只好寫信徵詢岳飛的意見。

  岳飛回覆說:「是皆為國家報虜,何分彼此。」

  於是、李寶就在韓世忠軍中正式任職。

  在京東,襲慶府奉符縣(金改為泰安州),「卒徒」張貴領導的抗金義軍,被金將王伯龍所鎮壓。

  鎮守西京河南府的李興軍,屢次挫敗金將李成的進攻;李成無可奈何,請求完顏兀朮增援了大批軍馬。

  紹興十年九月,李興因眾寡不敵,放棄河南府城,轉移到永寧縣白馬山寨。

  李成在冬季圍攻山寨,李興揮兵夜焚敵營,一直追殺過洛水以北十八宋里,直至福昌縣三鄉鎮,連戰克捷,李成逃竄,奔回河南府。

  紹興十一年六月,李興組織幾萬軍民南撤,在大章谷打退了幾千金國騎兵的突然襲擊,歷盡艱辛,直抵鄂州。

  李興後來被任命為左軍同統制,成為牛皋的副手。

  梁興、趙雲等人聞知大軍班師後,不肯渡河南撤,仍在黃河以北與金軍作戰。

  他們轉戰各地,在大名府、開德府一帶,截取了金朝山東路的金、帛綱,河北路的馬綱,來作為自己的糧餉補給。

  梁興、趙雲等人出生入死,迭挫強敵,飽經磨難,在紹興十一年末和紹興十二年初,方才分批殺回岳家軍的總部鄂州。

  河北抗金義軍控制下的冀州和北京大名府,也相繼被金兵攻破。

  王忠植所率抗金義軍,奉川、陝宣撫司之命,轉移至陝西,解救被圍困已久的慶陽府;他率部途經延安府時,不幸被叛將趙惟清所俘。

  金軍將王忠植押到慶陽城下勸降,他大聲疾呼:「我河東步佛山忠義人也,為金人所執,使來招降。願將士勿負朝廷,堅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

  王忠植慷慨就義了。

  被方很多類似王忠植的忠義之輩卻依然臨危不懼,以「勿負朝廷」互勉。

  然而宋高宗和秦檜控制下的宋廷,卻置故土遺民於不顧;北方廣大的抗金義軍,因缺乏正規軍的支援,與金朝軍力對比懸殊,終於陷於失敗。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岳飛的這次北伐之前,金國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並不穩定,絕大部分的漢人對女真人都持有程度不一的牴觸和抗拒的態度。

  態度堅決的自然是揭竿起義,占山為王,直接與金兵相對抗;而態度消極的雖然不敢與金兵拔刀相對,但是在徭役稅賦等各個方面持有消極的做法,讓金人的管治難以暢順。

  正是這個原因。當初金國才把劉豫給捧出來做皇帝,讓漢人治理漢人。

  岳飛的這一次北伐。雷霆掃穴一般,連番衝擊之下,把金兵打得抱頭鼠竄、七零八落,慘不忍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