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歡送會一開始,劉承新的開場白又說:“你們知青呼拉一下都走了,可把我們貧下中農閃了個腰呀!”
歡送會氣氛有點緊張。
我知道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看法,我要趁這個機會與老鄉溝通一番:
“非常感謝大家為我送行,這讓我想起到生產隊的第一個夜裡,鄉親們敲鑼打鼓歡迎我們的場面。
一晃**年了,知青和鄉親們一起,光著膀子掄芟刀,裹著棉襖拉水耙;撒籽、收割、蓋房、挖溝、伐木、開石。平日裡,在田頭啃凍饅頭、咬冰碴子;過年了,圍著炕桌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在這偏僻鄉村里,在這充滿火藥味的邊境線上,流血流汗,站崗放哨,是純樸的你們給了知青無窮的歡樂和溫暖。我們之間以‘爺、娘、叔、嬸、兄、弟、姐、妹’相稱,洋溢著暖融融的人情味。
正是在你們的關心照顧下,我們從十六七歲的孩子成長為二十五六歲的青年。同時,知青也把人生最美麗的青春獻給了黑土地。
有人問我四年來執行了什麼階級路線?這讓我想起賈大爺在我一當上隊長就對我說過的話:‘生產隊就像一頭大蒜,壞一瓣就掰一瓣,最後就只剩下光杆了。’再說,掰掉的那一瓣誰家沒有老人孩子?誰家不指望著隊裡好好過日子呢?別的我就不多說了,大家明白這裡面的道理。
說起知青的走,我也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誰沒有父母兄弟?誰沒有思鄉之情?今天,當知青終於能夠回到父母身邊,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時,我為他們感到高興!我相信鄉親們也是為他們感到高興的!
所以,我把今天的歡送會看作是對全體知青的歡送,這不僅僅是對一個當了四年隊長,然後考上大學的我而舉行的個人歡送會。
我謝謝大家!知青是永遠不會忘記這片黑土地的哺育之恩的!”
老鄉聽了我的話流下了淚水,我的眼眶也濕潤了。
我頓了一頓,最後告訴大家:“今晚,我已經在鎮上飯館擺了四桌酒席請老鄉,就算是代表知青對大家謝謝了!”
老實說,這四桌酒超出了我的經費預算,原來想把除路費外剩下的錢寄給曉晗的,現在不能兌現了。我對老鄉掏出了身上所有,在生產隊不再有任何未了的遺憾,覺得心裡痛快。
酒席散後,夜已深,我給曉晗寫下在農村最後的一封信,敘述了這幾天與老鄉的依依別情。
而就在這天,六千多公里之外的上海,曉晗也在給我寫她搞病退的最後一封信:
“你好!
9月20日、10月4日、10月13日的來信都已經收到,行李領取單也收到。
什麼時候取行李要等通知,我會辦的,望放心。
就在收到信的前一個小時,雲龍來我家。他告訴我:今天居委會通知他遷戶口,病退已經辦好了。
不知怎麼搞的,我們一起把材料送到區鄉辦的,他的批下來了,我的卻沒有,心裡急得要命,但毫無辦法,只好聽天由命。
當我知道你考在黑龍江大學時,心裡很難受,幾天沒睡好覺,想了許多。
我身邊有很多人勸我,沒有一個人不讓我跟你‘黃掉’。他們都是一個意思:你父母不同意,你又考在黑龍江,將來難道還能在一起嗎?
但是不管別人怎麼勸,我自有主張。
自從我了解你是怎樣一個人以後,我就一心一意地愛你了。不管你考在哪裡,我都會堅持下去,請你相信我。
現在我只有一個希望,希望你在大學一心讀書,不要為我們的事分心,這樣才能讓我放心。
好了,當我寫到這裡,居委會負責人上門通知我:病退辦好了,叫我遷戶口。
現在,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
這是我第一次寄往你大學郵箱的信,請查收。
剩下的錢不要給我寄回來,我不需要用錢,平時學校里生活要花費的,而且寒假回來時還要路費。
1978年10月19日 上海”
第二天一早,汽車載著我離開邊境線,翻越小興安嶺。
我看到了一片片純潔的雪地和白樺林,淡淡的沒有任何色彩。就像這八年半,我們來時兩手空空,去時一無所有。
在些許的傷感中,我想起了父親那句“少不闖南”的話,心境豁然開朗:遠離親友卻敞開心扉,經歷風霜卻積澱情感,趟過荒涼的沙漠卻珍藏了豁達、純樸、堅毅、激情的金子,這些是不是當年父親希望我具有的男子漢氣質?如果是的話,那麼,它已經融入到我的血管心肺和思維語言,成為我生命的特徵。
漸漸遠去的邊境線――黑龍江,在剛剛升起的太陽下,細如玉帶,就像一根牽魂的細繩,牽著來時的南方少年去時的北方漢子。
尾聲 [本章字數:3163 最新更新時間:2013-11-26 13:14:59.0]
從2012年12月1日寫《邊境插隊手記》到今天,整整一年,一共200篇,30萬字左右。
與《水滸》108個好漢陸陸續續上山、後來大聚義排座次正好相反;我們是“一片紅”集體下鄉,後來陸陸續續地散去。
從十六七歲到二十五六歲,我們未能像前輩那樣在這個年齡段成為好漢,而是以親人離別的酸楚為始,以無果而返的遺憾為終,其間除了留下人生情感的跌宕起伏外,又有多少東西能值得歷史和社會的肯定呢?不知道再過幾十年後,還有誰能看得懂這代人的“一片紅”和“大返城”?
歡送會氣氛有點緊張。
我知道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看法,我要趁這個機會與老鄉溝通一番:
“非常感謝大家為我送行,這讓我想起到生產隊的第一個夜裡,鄉親們敲鑼打鼓歡迎我們的場面。
一晃**年了,知青和鄉親們一起,光著膀子掄芟刀,裹著棉襖拉水耙;撒籽、收割、蓋房、挖溝、伐木、開石。平日裡,在田頭啃凍饅頭、咬冰碴子;過年了,圍著炕桌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在這偏僻鄉村里,在這充滿火藥味的邊境線上,流血流汗,站崗放哨,是純樸的你們給了知青無窮的歡樂和溫暖。我們之間以‘爺、娘、叔、嬸、兄、弟、姐、妹’相稱,洋溢著暖融融的人情味。
正是在你們的關心照顧下,我們從十六七歲的孩子成長為二十五六歲的青年。同時,知青也把人生最美麗的青春獻給了黑土地。
有人問我四年來執行了什麼階級路線?這讓我想起賈大爺在我一當上隊長就對我說過的話:‘生產隊就像一頭大蒜,壞一瓣就掰一瓣,最後就只剩下光杆了。’再說,掰掉的那一瓣誰家沒有老人孩子?誰家不指望著隊裡好好過日子呢?別的我就不多說了,大家明白這裡面的道理。
說起知青的走,我也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誰沒有父母兄弟?誰沒有思鄉之情?今天,當知青終於能夠回到父母身邊,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時,我為他們感到高興!我相信鄉親們也是為他們感到高興的!
所以,我把今天的歡送會看作是對全體知青的歡送,這不僅僅是對一個當了四年隊長,然後考上大學的我而舉行的個人歡送會。
我謝謝大家!知青是永遠不會忘記這片黑土地的哺育之恩的!”
老鄉聽了我的話流下了淚水,我的眼眶也濕潤了。
我頓了一頓,最後告訴大家:“今晚,我已經在鎮上飯館擺了四桌酒席請老鄉,就算是代表知青對大家謝謝了!”
老實說,這四桌酒超出了我的經費預算,原來想把除路費外剩下的錢寄給曉晗的,現在不能兌現了。我對老鄉掏出了身上所有,在生產隊不再有任何未了的遺憾,覺得心裡痛快。
酒席散後,夜已深,我給曉晗寫下在農村最後的一封信,敘述了這幾天與老鄉的依依別情。
而就在這天,六千多公里之外的上海,曉晗也在給我寫她搞病退的最後一封信:
“你好!
9月20日、10月4日、10月13日的來信都已經收到,行李領取單也收到。
什麼時候取行李要等通知,我會辦的,望放心。
就在收到信的前一個小時,雲龍來我家。他告訴我:今天居委會通知他遷戶口,病退已經辦好了。
不知怎麼搞的,我們一起把材料送到區鄉辦的,他的批下來了,我的卻沒有,心裡急得要命,但毫無辦法,只好聽天由命。
當我知道你考在黑龍江大學時,心裡很難受,幾天沒睡好覺,想了許多。
我身邊有很多人勸我,沒有一個人不讓我跟你‘黃掉’。他們都是一個意思:你父母不同意,你又考在黑龍江,將來難道還能在一起嗎?
但是不管別人怎麼勸,我自有主張。
自從我了解你是怎樣一個人以後,我就一心一意地愛你了。不管你考在哪裡,我都會堅持下去,請你相信我。
現在我只有一個希望,希望你在大學一心讀書,不要為我們的事分心,這樣才能讓我放心。
好了,當我寫到這裡,居委會負責人上門通知我:病退辦好了,叫我遷戶口。
現在,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
這是我第一次寄往你大學郵箱的信,請查收。
剩下的錢不要給我寄回來,我不需要用錢,平時學校里生活要花費的,而且寒假回來時還要路費。
1978年10月19日 上海”
第二天一早,汽車載著我離開邊境線,翻越小興安嶺。
我看到了一片片純潔的雪地和白樺林,淡淡的沒有任何色彩。就像這八年半,我們來時兩手空空,去時一無所有。
在些許的傷感中,我想起了父親那句“少不闖南”的話,心境豁然開朗:遠離親友卻敞開心扉,經歷風霜卻積澱情感,趟過荒涼的沙漠卻珍藏了豁達、純樸、堅毅、激情的金子,這些是不是當年父親希望我具有的男子漢氣質?如果是的話,那麼,它已經融入到我的血管心肺和思維語言,成為我生命的特徵。
漸漸遠去的邊境線――黑龍江,在剛剛升起的太陽下,細如玉帶,就像一根牽魂的細繩,牽著來時的南方少年去時的北方漢子。
尾聲 [本章字數:3163 最新更新時間:2013-11-26 13:14:59.0]
從2012年12月1日寫《邊境插隊手記》到今天,整整一年,一共200篇,30萬字左右。
與《水滸》108個好漢陸陸續續上山、後來大聚義排座次正好相反;我們是“一片紅”集體下鄉,後來陸陸續續地散去。
從十六七歲到二十五六歲,我們未能像前輩那樣在這個年齡段成為好漢,而是以親人離別的酸楚為始,以無果而返的遺憾為終,其間除了留下人生情感的跌宕起伏外,又有多少東西能值得歷史和社會的肯定呢?不知道再過幾十年後,還有誰能看得懂這代人的“一片紅”和“大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