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至於第三種解決辦法的其餘部分,1939年3月16日那項法令的第九條,即保護國應成為德國海關區的一590部分的那條規定,在1940年年成歉收以後於10月里終於實行了。把工人調運往德國的工作也及時加速了。在1939年和1941年間,作為一個開端,大約有十五萬名熟練的捷克工人被遣送到德國去。對捷克人自己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團和索科爾組織就象那些大學是他們民族生活中的支柱那樣不可缺少,軍團在1939年8月被德國人依法解散了,但是它的成員直到1941年初才被大規模地解除了行政職務。索科爾成員在1941年中受到鎮壓,最後在10月12日被海德里希消滅了。保護長官公署和埃里亞斯政府之間為了這類問題有著一陣陣的摩擦。這個捷克政府一再呈請辭職,但一直被挽留到1941年秋季。
同時,希特勒於1941年6月進攻俄國以後,保護國內的緊張情況明顯地加劇了。慕尼黑的經驗早已激發起泛斯拉夫民族的傳統和對共產主義的同情。東方的戰爭看來要比德國同英國的空戰和海戰實際得多,而它所牽連到的那些行動提供了切實的破壞機會。的確,希特勒感覺到捷克問題一點也“沒有解決”(也就是說,捷克人的存在競是這樣持久),因此他在 1941 年 9月“批准’牛賴特的長期病假,另派了一個半有教養的虐待狂者賴因哈德?海德里希到布拉格去當副保護長官,他大概也是黨衛隊頭子中最精明的傢伙。1941年9月28日,即聖溫塞斯洛斯日,海德里希宣布保護國各重要地區處於緊急狀態,晚上十點鐘起實行宵禁,並且成立了新的即決法庭,十十足足進行了恐怖統治。在以後的兩個月中,這些新法庭在德國蓋世太保庭長的操縱下,宣判了三百九十四人死刑,並把一千一百三十四個犧牲者移交給蓋世太保,目的是為了進行那種可怖的“進一步調查”。知識分子和前陸軍軍官,軍團團員和索科爾成員在犧牲者中處於突出地位。一開頭,總理就被認為是同倫敦有接591觸的“賣國賊”而遭到逮捕,遞交給由蒂拉克本人主持的德國人民法院的一個陪審團,並於10月1日判處死刑,雖然這項判決直到下一年才執行。過了很短一段時間,他的前司法部長克雷奇才接替他當了總理。
1942年1月,克雷奇組成了第二內閣。它帶來了兩項值得注意的改革。以前一直在保護長官公署擔任職務的一個德國日耳曼族人瓦爾特?貝爾奇博士,當上了勞工部長,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職位,控制著保護國內的產業工人,但它所關注的顯然是為德國本土提供必要的勞動力。3月8日,他宣布了希特勒的決定,即保護國的經濟必須適應德國的戰爭需要,並且必須為此目的加以利用。其次,捷克最大的吉斯林艾曼努爾?莫拉維茨上校當上了教育部長。莫拉維茨過去是捷克陸軍的喉舌,他曾向西方國家呼籲,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要認識到捷克斯洛伐克在應付重新武裝起來的德國的戰略價值。但是西方國家沒有聽他的活。莫拉維茨從慕尼黑協定簽訂的時候起就急劇地改變了他的政策。在新的形勢下,他認為捷克人別無辦法,只有把他們的事業同德國的事業打成一片。當然,他的主張被納粹控制的報刊向國外宣揚了。當他獲得控制教育的大權這一賞賜以後,他就拼命去搞當時還保留的小學教育的納粹化工作,並對那些不象莫拉維茨上校那樣的、沒有認識到他們在柏林的德國救星的知識分子大肆迫害。在海德里希領導下,把保護國作為大德意志一個——次等的——部分併入的過程加快了——誠然,與此相反的託詞實際上全被放棄。這一點在希特勒1942年5月7日的法令里特別清楚,這項法令表面上的意圖是要“簡化”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的行政工作。從6月15日它生效之日起,所有地方當局和警察當局都要以德國行政委員會的名義,代表德國管理保護國。德國地方長官的人數這時減少到了七名。
這時候,消極地裝傻和等待的帥克傳統,已經變成了積極得多的行動,這也多虧了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592的各種活動。貝奈斯博士在美國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訪問後,已於1939年7月18日回到倫敦。當戰爭在9月里爆發時,他向英國、法國和波蘭政府堅決表示,捷克斯洛伐克從 1939 年 3月15日起就已經在同德國交戰了。10月6日,他去巴黎,因為3月15日不曾辭職的捷克斯洛代克前駐法公使,斯洛伐克人奧蘇斯基在那裡聲稱,是他在指揮著所有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奧蘇斯基對貝奈斯的領導向來是不滿的,他們之間於是出現了僵持的局面,後來,前不久才從布拉格來到巴黎的施臘麥克大主教終於說服奧蘇斯基同貝奈斯達成了協議。一個包括他們三人在內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成立起來,並能夠組織成一支捷克斯洛伐克武裝部隊,由法國政府編入了法國陸軍。在法國崩潰以後,捷克斯洛伐克部隊就逃往英因,其主力於1940年7月14日在那裡登陸。一周以後,英國政府正式承認那些捷克政治領導人為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7 月 23日,貝奈斯重新就任總統,並任命施臘麥克為總理,以揚?馬薩里克(外交)、斯拉維克(內政)、烏特拉塔(財政)、因格爾(國防)、費埃拉本德和那個不服從上級的奧蘇斯基(國務部長)為其內閣同僚。這個臨時政府具有一種模糊的中左色彩,它既不包括農民黨人,也不包括斯洛伐克牧師派議員和共產黨人。這位總統還指派了一個四十人的國務會議——後來增加到五十人——代表著各種頗為不同的觀點。10月25日,捷克當局同英國簽訂了一項軍事協定,規定在英國指揮下組織和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裝部隊。
同時,希特勒於1941年6月進攻俄國以後,保護國內的緊張情況明顯地加劇了。慕尼黑的經驗早已激發起泛斯拉夫民族的傳統和對共產主義的同情。東方的戰爭看來要比德國同英國的空戰和海戰實際得多,而它所牽連到的那些行動提供了切實的破壞機會。的確,希特勒感覺到捷克問題一點也“沒有解決”(也就是說,捷克人的存在競是這樣持久),因此他在 1941 年 9月“批准’牛賴特的長期病假,另派了一個半有教養的虐待狂者賴因哈德?海德里希到布拉格去當副保護長官,他大概也是黨衛隊頭子中最精明的傢伙。1941年9月28日,即聖溫塞斯洛斯日,海德里希宣布保護國各重要地區處於緊急狀態,晚上十點鐘起實行宵禁,並且成立了新的即決法庭,十十足足進行了恐怖統治。在以後的兩個月中,這些新法庭在德國蓋世太保庭長的操縱下,宣判了三百九十四人死刑,並把一千一百三十四個犧牲者移交給蓋世太保,目的是為了進行那種可怖的“進一步調查”。知識分子和前陸軍軍官,軍團團員和索科爾成員在犧牲者中處於突出地位。一開頭,總理就被認為是同倫敦有接591觸的“賣國賊”而遭到逮捕,遞交給由蒂拉克本人主持的德國人民法院的一個陪審團,並於10月1日判處死刑,雖然這項判決直到下一年才執行。過了很短一段時間,他的前司法部長克雷奇才接替他當了總理。
1942年1月,克雷奇組成了第二內閣。它帶來了兩項值得注意的改革。以前一直在保護長官公署擔任職務的一個德國日耳曼族人瓦爾特?貝爾奇博士,當上了勞工部長,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職位,控制著保護國內的產業工人,但它所關注的顯然是為德國本土提供必要的勞動力。3月8日,他宣布了希特勒的決定,即保護國的經濟必須適應德國的戰爭需要,並且必須為此目的加以利用。其次,捷克最大的吉斯林艾曼努爾?莫拉維茨上校當上了教育部長。莫拉維茨過去是捷克陸軍的喉舌,他曾向西方國家呼籲,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要認識到捷克斯洛伐克在應付重新武裝起來的德國的戰略價值。但是西方國家沒有聽他的活。莫拉維茨從慕尼黑協定簽訂的時候起就急劇地改變了他的政策。在新的形勢下,他認為捷克人別無辦法,只有把他們的事業同德國的事業打成一片。當然,他的主張被納粹控制的報刊向國外宣揚了。當他獲得控制教育的大權這一賞賜以後,他就拼命去搞當時還保留的小學教育的納粹化工作,並對那些不象莫拉維茨上校那樣的、沒有認識到他們在柏林的德國救星的知識分子大肆迫害。在海德里希領導下,把保護國作為大德意志一個——次等的——部分併入的過程加快了——誠然,與此相反的託詞實際上全被放棄。這一點在希特勒1942年5月7日的法令里特別清楚,這項法令表面上的意圖是要“簡化”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的行政工作。從6月15日它生效之日起,所有地方當局和警察當局都要以德國行政委員會的名義,代表德國管理保護國。德國地方長官的人數這時減少到了七名。
這時候,消極地裝傻和等待的帥克傳統,已經變成了積極得多的行動,這也多虧了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592的各種活動。貝奈斯博士在美國進行了為期五個月的訪問後,已於1939年7月18日回到倫敦。當戰爭在9月里爆發時,他向英國、法國和波蘭政府堅決表示,捷克斯洛伐克從 1939 年 3月15日起就已經在同德國交戰了。10月6日,他去巴黎,因為3月15日不曾辭職的捷克斯洛代克前駐法公使,斯洛伐克人奧蘇斯基在那裡聲稱,是他在指揮著所有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奧蘇斯基對貝奈斯的領導向來是不滿的,他們之間於是出現了僵持的局面,後來,前不久才從布拉格來到巴黎的施臘麥克大主教終於說服奧蘇斯基同貝奈斯達成了協議。一個包括他們三人在內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成立起來,並能夠組織成一支捷克斯洛伐克武裝部隊,由法國政府編入了法國陸軍。在法國崩潰以後,捷克斯洛伐克部隊就逃往英因,其主力於1940年7月14日在那裡登陸。一周以後,英國政府正式承認那些捷克政治領導人為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7 月 23日,貝奈斯重新就任總統,並任命施臘麥克為總理,以揚?馬薩里克(外交)、斯拉維克(內政)、烏特拉塔(財政)、因格爾(國防)、費埃拉本德和那個不服從上級的奧蘇斯基(國務部長)為其內閣同僚。這個臨時政府具有一種模糊的中左色彩,它既不包括農民黨人,也不包括斯洛伐克牧師派議員和共產黨人。這位總統還指派了一個四十人的國務會議——後來增加到五十人——代表著各種頗為不同的觀點。10月25日,捷克當局同英國簽訂了一項軍事協定,規定在英國指揮下組織和使用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裝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