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在三十年代,德國與義大利或蘇聯一樣,都盡一切可能使這種依賴程度變得比較“可以容忍”一些。即使如此,1937年德國對外依賴的程度(按進口商品價值計算作為國民收入的百分比表示),以及它在世界貿易中的分量和意義(按上述進口貨物價值計算作為世界進口貨物的百分比表示),與其他大國相比仍是高的:
表vIIII937年各大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依賴性和重要性
上述比率的關聯是兩重性的。廣義地說,為了維持高額國民生產或國民收入,德國對進口貨物的依賴比美國和蘇聯更明顯。另一方面,既成事實是德國在世界貿易中僅次於聯合王國和美國之後占第三位。它在世界貿易上的份量和重要性,使之能夠運用本國的商業政策,把它在戰時可能是一個嚴重弱點的對其他國家的依賴,變為和平時期力量的源泉。只要德國繼續保持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國之一的地位,它就有機會在它主要商業夥伴的國界內影響它們的經濟活動的水平和性質。在極權主義484的德國,對外貿易本身成為準備侵略的一種手段。與之相比,蘇聯由於對貿易的依賴程度低,在世界貿易中不重要,因而它奉行侵略性貿易政策的餘地甚小。
從三十年代中期以後,德國成功地努力通過貿易對毗鄰國家施加象聯合王國和法國在它們附屬領土上所施加的那種政治影響。德國在1934年將外匯管制擴大到所有的“現行”交易後,能夠調整其進口以適應其出口的波動,但是它不能決定出口量。它的出口依賴於它所不能控制的國外需求的波動。因此,儘管有外匯管制和自給性項目來供應急需,德國出口量的波動在其保持充分就業的努力中仍是一個問題。為了逃避這種困境,德國規定同擁有對德國有補充性的自然資源的各國簽訂長期的補償性合同,從而獲得必不可少的供應。
不過,鄰近德國的大部分國土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都與之相似,結果只能提供相似的而不是相輔相成的生產機會。熱帶亞洲、南美和非洲的農產品、礦產品,對於德國製造商的輔助作用遠遠超過大部分歐洲的資源。但是同非洲國家簽訂長期合同以獲得大量供應的可能性很有限,因為非洲大陸五分之四以上的貿易都是同德國在歐洲的對手的帝國所屬領土進行的。
在三十年代,擁有殖民帝國的歐洲國家從它們的非洲殖民地和自治領以及亞洲屬地增加進口。南美的情況則不同。那裡和非洲不一樣,都是由政治上獨立的國家組成的。因為隨著美國的不完全復甦,它從拉丁美洲的進口削減了,也因為擁有殖民帝國的歐洲國家把採購的地點集中在飄揚著它們旗幟的自治領和附屬領土,拉丁美洲便能同德國和日本自由締結補償貿易協議。這類協議能使德國在和平時期從一些互補性的南美國家獲得“保證”供應,但在戰時卻不能保證這類供應。正是出於這種485政治理由,德國也把它的貿易精力集中在經濟上不那麼相輔相成的歐洲國家,尤其是東南歐國家。不過,把幾個國家組成一個軍事安全聯合地理單位的政治概念,同輔助資源國家聯合的經濟概念是不一致的。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德國設法使東南歐國家集中生產它所需要的原料,並取得了某些成功。
在過去,各國政府對於貿易的地理模式所施加的影響很小,因為貿易的進行所根據的原則是最惠國條款、非歧視性和貨幣的可兌換性,而且幾乎完全受關稅的調節。但是所有這些隨著國際商定的貨幣和貿易守則的解體改變了。世界分裂成多少是長期性地區貨幣集團——中歐和東南歐的“外匯管制”集團,西歐的“金本位”集團,北歐和大英國協的“英鎊集團”,日本的東亞“日元集團”——於是傾向於鼓勵在各自的貨幣集團中進行貿易,因為每一集團內部都有匯率穩定。三十年代的歧視性貿易政策改變了世界貿易的地理模式。作為貿易政策手段的雙邊清算,不可避免地意味著歧視其他國家,但基於限額和關稅特惠的貿易政策也是如此。在聯合王國於1931年廢除了自由貿易原則之際,它於1932年的握太華協定中規定了大英國協內部特惠的原則,從而對世界其他地區實行歧視性政策。法國主要依靠限額和特惠協定作為調節進口貨物的手段,而美國總的說來採用直接的關稅的作法,避免貿易上的歧視,對於從非律賓進口的糖等給予優惠則是例外。聯合王國也小規模地利用限額和雙邊清算。確實,不是德國最先把雙邊手段帶到西半球的,而是聯合王國,先是在握太華成功地把它用到自治領上,而後又於1932年同阿根廷簽訂的支付協定中使用了這一手段,這使得美國很不高興。儘管如此,納粹所運用的雙邊原則在他們有意安排的歧視性貿易政策的武器庫中成了最有力的武器。他們認識到,“國家經濟和政治權力不僅必須在本質上就存在於國家對外貿易的大小幅度中,而且必須存在於國家進出口貨物在其貿易夥伴中的分配之486中。”
通過對1929年和1938年每個強國與其經濟集團成員進行貿易的情況進行比較,能夠看到世界貿易分崩離析的大致跡象:
雖然德國在東南歐的毗鄰各國已成為它的經濟夥伴,但它們提供給德國所需貨物的份額要小於圍繞其他大國所組成的國家集團所能提供的份額。然而出於政治和戰略的原因,德國急於發展它在東南歐商業利益範圍。因為是同獨立國家打交道,它就不能把東南歐國家直截了當地變成自己的輔助國,就象日本和義大利在自己帝國範圍內所做的那樣。德國採用的辦法比較精巧。首先是,大採購量;其次,對於德國希望這些國家增加產量的原料,支付的價格高幹世界市場的普遍價格,由當事國資助這類交易直到德國用出口貨物來付清欠款!第三,向這些國家提供它們從別的國家不容易得到的貨物。德國成功地使這些東南歐國家貿易額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轉向了自己。它用這種辦法扶植起來的既得利益集團,可以在它們國內的政治生活中發表意見,影響視聽。鑑於它們在若干原料的生產上已經專業化,而這些原料在世界市場上是可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的,因此它們對德國依賴程見《概覽,1938年》,i.43—62。度增加,它們對德國的出口如要轉移到其他地區也隨之變得愈來愈困難了。而在雙邊主義的情況下,確實不可能轉換出口貨物;這就導487致了轉換進口貨物技術上也成為不可能了。這樣,雙邊主義的方法被看成是政策的重要紐帶,執行這種政策能通過外貿達到獲得最大權力的目的。
表vIIII937年各大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依賴性和重要性
上述比率的關聯是兩重性的。廣義地說,為了維持高額國民生產或國民收入,德國對進口貨物的依賴比美國和蘇聯更明顯。另一方面,既成事實是德國在世界貿易中僅次於聯合王國和美國之後占第三位。它在世界貿易上的份量和重要性,使之能夠運用本國的商業政策,把它在戰時可能是一個嚴重弱點的對其他國家的依賴,變為和平時期力量的源泉。只要德國繼續保持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國之一的地位,它就有機會在它主要商業夥伴的國界內影響它們的經濟活動的水平和性質。在極權主義484的德國,對外貿易本身成為準備侵略的一種手段。與之相比,蘇聯由於對貿易的依賴程度低,在世界貿易中不重要,因而它奉行侵略性貿易政策的餘地甚小。
從三十年代中期以後,德國成功地努力通過貿易對毗鄰國家施加象聯合王國和法國在它們附屬領土上所施加的那種政治影響。德國在1934年將外匯管制擴大到所有的“現行”交易後,能夠調整其進口以適應其出口的波動,但是它不能決定出口量。它的出口依賴於它所不能控制的國外需求的波動。因此,儘管有外匯管制和自給性項目來供應急需,德國出口量的波動在其保持充分就業的努力中仍是一個問題。為了逃避這種困境,德國規定同擁有對德國有補充性的自然資源的各國簽訂長期的補償性合同,從而獲得必不可少的供應。
不過,鄰近德國的大部分國土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都與之相似,結果只能提供相似的而不是相輔相成的生產機會。熱帶亞洲、南美和非洲的農產品、礦產品,對於德國製造商的輔助作用遠遠超過大部分歐洲的資源。但是同非洲國家簽訂長期合同以獲得大量供應的可能性很有限,因為非洲大陸五分之四以上的貿易都是同德國在歐洲的對手的帝國所屬領土進行的。
在三十年代,擁有殖民帝國的歐洲國家從它們的非洲殖民地和自治領以及亞洲屬地增加進口。南美的情況則不同。那裡和非洲不一樣,都是由政治上獨立的國家組成的。因為隨著美國的不完全復甦,它從拉丁美洲的進口削減了,也因為擁有殖民帝國的歐洲國家把採購的地點集中在飄揚著它們旗幟的自治領和附屬領土,拉丁美洲便能同德國和日本自由締結補償貿易協議。這類協議能使德國在和平時期從一些互補性的南美國家獲得“保證”供應,但在戰時卻不能保證這類供應。正是出於這種485政治理由,德國也把它的貿易精力集中在經濟上不那麼相輔相成的歐洲國家,尤其是東南歐國家。不過,把幾個國家組成一個軍事安全聯合地理單位的政治概念,同輔助資源國家聯合的經濟概念是不一致的。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德國設法使東南歐國家集中生產它所需要的原料,並取得了某些成功。
在過去,各國政府對於貿易的地理模式所施加的影響很小,因為貿易的進行所根據的原則是最惠國條款、非歧視性和貨幣的可兌換性,而且幾乎完全受關稅的調節。但是所有這些隨著國際商定的貨幣和貿易守則的解體改變了。世界分裂成多少是長期性地區貨幣集團——中歐和東南歐的“外匯管制”集團,西歐的“金本位”集團,北歐和大英國協的“英鎊集團”,日本的東亞“日元集團”——於是傾向於鼓勵在各自的貨幣集團中進行貿易,因為每一集團內部都有匯率穩定。三十年代的歧視性貿易政策改變了世界貿易的地理模式。作為貿易政策手段的雙邊清算,不可避免地意味著歧視其他國家,但基於限額和關稅特惠的貿易政策也是如此。在聯合王國於1931年廢除了自由貿易原則之際,它於1932年的握太華協定中規定了大英國協內部特惠的原則,從而對世界其他地區實行歧視性政策。法國主要依靠限額和特惠協定作為調節進口貨物的手段,而美國總的說來採用直接的關稅的作法,避免貿易上的歧視,對於從非律賓進口的糖等給予優惠則是例外。聯合王國也小規模地利用限額和雙邊清算。確實,不是德國最先把雙邊手段帶到西半球的,而是聯合王國,先是在握太華成功地把它用到自治領上,而後又於1932年同阿根廷簽訂的支付協定中使用了這一手段,這使得美國很不高興。儘管如此,納粹所運用的雙邊原則在他們有意安排的歧視性貿易政策的武器庫中成了最有力的武器。他們認識到,“國家經濟和政治權力不僅必須在本質上就存在於國家對外貿易的大小幅度中,而且必須存在於國家進出口貨物在其貿易夥伴中的分配之486中。”
通過對1929年和1938年每個強國與其經濟集團成員進行貿易的情況進行比較,能夠看到世界貿易分崩離析的大致跡象:
雖然德國在東南歐的毗鄰各國已成為它的經濟夥伴,但它們提供給德國所需貨物的份額要小於圍繞其他大國所組成的國家集團所能提供的份額。然而出於政治和戰略的原因,德國急於發展它在東南歐商業利益範圍。因為是同獨立國家打交道,它就不能把東南歐國家直截了當地變成自己的輔助國,就象日本和義大利在自己帝國範圍內所做的那樣。德國採用的辦法比較精巧。首先是,大採購量;其次,對於德國希望這些國家增加產量的原料,支付的價格高幹世界市場的普遍價格,由當事國資助這類交易直到德國用出口貨物來付清欠款!第三,向這些國家提供它們從別的國家不容易得到的貨物。德國成功地使這些東南歐國家貿易額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轉向了自己。它用這種辦法扶植起來的既得利益集團,可以在它們國內的政治生活中發表意見,影響視聽。鑑於它們在若干原料的生產上已經專業化,而這些原料在世界市場上是可用較低的價格買到的,因此它們對德國依賴程見《概覽,1938年》,i.43—62。度增加,它們對德國的出口如要轉移到其他地區也隨之變得愈來愈困難了。而在雙邊主義的情況下,確實不可能轉換出口貨物;這就導487致了轉換進口貨物技術上也成為不可能了。這樣,雙邊主義的方法被看成是政策的重要紐帶,執行這種政策能通過外貿達到獲得最大權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