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更何況中、蘇、美等國對日本有不同而且矛盾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和平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 譯者註:不問社會制度如何,同任何國家和睦相處,保持友好關係。 ] 向何處去尋求出路呢?越是探討中蘇戰爭的後果,就越對我國的安全深感憂慮。
上面,筆者帶著中蘇戰爭爆發後日本會受到何種影響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但是,不能斷定蘇聯首先考慮的是中蘇戰爭,其次才是日本。毋寧說蘇聯考慮中蘇戰爭時有可能優先考慮日本。為此,儘管同前文有所重複,筆者還是決定分析一下中蘇戰爭爆發前蘇聯可能採取的對日政略和對日戰略。這恐怕要導致對中蘇戰爭再次進行評論。
前年,日本和中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緊接著,美國和中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眾所周知,蘇聯把這些稱為日、美、中三國的“反蘇同盟”,它的對日態度越來越強硬。這表明蘇聯是重視日、美同中國接近的,也說明蘇聯在避免同美國全面對抗,同時竭力挾持西太平洋地區的親蘇勢力。特別是因為蘇聯發動中蘇戰爭面臨許多困難(前面已有敘述),因此它從中蘇關係的角度十分慎重地考慮著對日本的政略和戰略。
去年末,蘇聯當局對我國訪蘇經濟代表團團長永野說;“日本自衛隊是一支現代化的精幹的軍隊。戰後日本節約軍費全力發展經濟的作法是明智的。希望今後也這樣做,同時希望日本對開發西伯利亞經濟給予合作。”對他們來說,由於下列原因,日本重要但不可怕。
1. 日本在西太平洋上占有重要的政略和戰略地位。它掩護著韓國、中國、台灣的後方和側翼,形成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對蘇戰略的重要前沿。尤其是日本接近中國,對中國採取合作態度,這意味著對中國加強國防有利。蘇聯對中國領導人的訪日進行著攻擊。
2. 從軍事角度看,日本扼宗谷、津輕、對馬三海峽,控制著蘇聯太平洋艦隊(尤其是潛艇)進出太平洋的通道。日本投入反蘇陣營或採取中立、親蘇立場,將使蘇聯的政略和戰略受到重大影響。
3. 日本的經濟基礎依賴從國外進口資源,糧食和原料(尤其是石油)。進出口總額高達約一千六百億美元。日本的貿易(特別是石油)如被限制,日本(西太平洋地區)很可能陷入混亂。
4. 戰後,由於受聯合國軍隊的占領政策和憲法的制約,日本不僅不能象其他國家一樣擁有軍隊,而且連各項國防法規(如國民的義務、保守秘密、戒嚴令、徵集令、動員、民防等)都不完備。現在日本不過保持著類似軍隊的約二十五萬人的自衛隊。政府、政治家和國民大眾都缺乏軍事知識,對國防漠不關心。
5. 普遍注重物質,輕視精神。日本教育工會 [ 譯者註:正式名稱為日本教職員工會。成立於一九四七年。主要任務是組織日本大、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職員開展群眾運動,為改善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建設民主主義教育,提高文化教養而鬥爭。 ] 的傾向性教育,使學校學生國家觀念淡薄、利己主義嚴重。輿論界反戰、反軍,倫敦大學教授森嶼的“投降論” [ 譯者註:森嶼通夫 日本經濟學家、倫敦大學教授。一九七九年七月曾在《文藝春秋》雜誌發表題為《新(新軍備計劃論)》的文章,主張日本對外來侵略不應進行“留下悲慘後果”的抵抗,而應“有秩序地投降”,以獲得“政治上的自治權”。 ] 毫無顧忌地刊登在有影響的《文藝春秋》雜誌上。宮永事件 [ 譯者註:日本陸上自衛隊退役少將宮永幸久等三人向蘇聯駐日本大使館諜報人員提供軍事情報而被日本警視廳逮捕的事件。 ] 證明搞間諜活動也很容易。
6. 推行和平外交、經濟外交、等距離外交、“全方位外交”等抽象的、理想主義的外交,存在輕視軍事的傾向。當蘇聯進駐色丹島時,外務大臣竟公開說:“總提蘇聯威脅,是違反國家利益的。”由此可見,使用軍事力量壓迫日本是有效果的。
7. 自由民主黨長期把持政權,出現了金錢政治的苗頭(洛克希德事件 [ 譯者註:美國洛克希德航空公司為推銷本公司產品而向日本政界人物進行賄賂的事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運輸相橋本登美三郎、丸紅公司負責人、全日本航空公司負責人等受牽連而被捕。此事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響。 ] 、國際電信電話公司事件 [ 譯者註:日本國際電信電話公司職員進行偷運、貪污、賄賂和日本郵政省官員接受賄賂的事件。 ] 、浜田議員賭博事件 [ 譯者註:日本自由民主黨議員浜田幸一因賭博負債而接受美國洛克希德航空公司賄賂的事件。 ] 等),使國民大眾對政治更加不信任。這就為敵國實施間接侵略提供了方便條件。
8. 雖然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可是日本的國防態勢和二十年前相差無幾。日本仍舊需要依靠美軍,防衛廳長官更迭了三十八次,國防費不過是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幾。
蘇聯清楚地知道,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態勢是很薄弱的,比中國、韓國、台灣、“東協”等國的弱點還多。
那麼,蘇聯對我國將採取何種政略和戰略呢?首先考慮的將是武裝入侵。
第一節 武裝入侵(第一案)
蘇聯在遠東部署有龐大兵力,進攻日本易如反掌。最近出版的書籍、報紙、雜誌有不少是寫這方面內容的。蘇聯的一個師(合兩個飛行中隊二十四架飛機和一個直升機中隊十二架直升機)占據我國的北方領土,在色丹島擴建機場、港灣、陣地、設施等。根據這些事實,大概能夠理解日本為什麼必須對蘇軍的侵略要預有準備。
上面,筆者帶著中蘇戰爭爆發後日本會受到何種影響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但是,不能斷定蘇聯首先考慮的是中蘇戰爭,其次才是日本。毋寧說蘇聯考慮中蘇戰爭時有可能優先考慮日本。為此,儘管同前文有所重複,筆者還是決定分析一下中蘇戰爭爆發前蘇聯可能採取的對日政略和對日戰略。這恐怕要導致對中蘇戰爭再次進行評論。
前年,日本和中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緊接著,美國和中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眾所周知,蘇聯把這些稱為日、美、中三國的“反蘇同盟”,它的對日態度越來越強硬。這表明蘇聯是重視日、美同中國接近的,也說明蘇聯在避免同美國全面對抗,同時竭力挾持西太平洋地區的親蘇勢力。特別是因為蘇聯發動中蘇戰爭面臨許多困難(前面已有敘述),因此它從中蘇關係的角度十分慎重地考慮著對日本的政略和戰略。
去年末,蘇聯當局對我國訪蘇經濟代表團團長永野說;“日本自衛隊是一支現代化的精幹的軍隊。戰後日本節約軍費全力發展經濟的作法是明智的。希望今後也這樣做,同時希望日本對開發西伯利亞經濟給予合作。”對他們來說,由於下列原因,日本重要但不可怕。
1. 日本在西太平洋上占有重要的政略和戰略地位。它掩護著韓國、中國、台灣的後方和側翼,形成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對蘇戰略的重要前沿。尤其是日本接近中國,對中國採取合作態度,這意味著對中國加強國防有利。蘇聯對中國領導人的訪日進行著攻擊。
2. 從軍事角度看,日本扼宗谷、津輕、對馬三海峽,控制著蘇聯太平洋艦隊(尤其是潛艇)進出太平洋的通道。日本投入反蘇陣營或採取中立、親蘇立場,將使蘇聯的政略和戰略受到重大影響。
3. 日本的經濟基礎依賴從國外進口資源,糧食和原料(尤其是石油)。進出口總額高達約一千六百億美元。日本的貿易(特別是石油)如被限制,日本(西太平洋地區)很可能陷入混亂。
4. 戰後,由於受聯合國軍隊的占領政策和憲法的制約,日本不僅不能象其他國家一樣擁有軍隊,而且連各項國防法規(如國民的義務、保守秘密、戒嚴令、徵集令、動員、民防等)都不完備。現在日本不過保持著類似軍隊的約二十五萬人的自衛隊。政府、政治家和國民大眾都缺乏軍事知識,對國防漠不關心。
5. 普遍注重物質,輕視精神。日本教育工會 [ 譯者註:正式名稱為日本教職員工會。成立於一九四七年。主要任務是組織日本大、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職員開展群眾運動,為改善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建設民主主義教育,提高文化教養而鬥爭。 ] 的傾向性教育,使學校學生國家觀念淡薄、利己主義嚴重。輿論界反戰、反軍,倫敦大學教授森嶼的“投降論” [ 譯者註:森嶼通夫 日本經濟學家、倫敦大學教授。一九七九年七月曾在《文藝春秋》雜誌發表題為《新(新軍備計劃論)》的文章,主張日本對外來侵略不應進行“留下悲慘後果”的抵抗,而應“有秩序地投降”,以獲得“政治上的自治權”。 ] 毫無顧忌地刊登在有影響的《文藝春秋》雜誌上。宮永事件 [ 譯者註:日本陸上自衛隊退役少將宮永幸久等三人向蘇聯駐日本大使館諜報人員提供軍事情報而被日本警視廳逮捕的事件。 ] 證明搞間諜活動也很容易。
6. 推行和平外交、經濟外交、等距離外交、“全方位外交”等抽象的、理想主義的外交,存在輕視軍事的傾向。當蘇聯進駐色丹島時,外務大臣竟公開說:“總提蘇聯威脅,是違反國家利益的。”由此可見,使用軍事力量壓迫日本是有效果的。
7. 自由民主黨長期把持政權,出現了金錢政治的苗頭(洛克希德事件 [ 譯者註:美國洛克希德航空公司為推銷本公司產品而向日本政界人物進行賄賂的事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運輸相橋本登美三郎、丸紅公司負責人、全日本航空公司負責人等受牽連而被捕。此事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響。 ] 、國際電信電話公司事件 [ 譯者註:日本國際電信電話公司職員進行偷運、貪污、賄賂和日本郵政省官員接受賄賂的事件。 ] 、浜田議員賭博事件 [ 譯者註:日本自由民主黨議員浜田幸一因賭博負債而接受美國洛克希德航空公司賄賂的事件。 ] 等),使國民大眾對政治更加不信任。這就為敵國實施間接侵略提供了方便條件。
8. 雖然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可是日本的國防態勢和二十年前相差無幾。日本仍舊需要依靠美軍,防衛廳長官更迭了三十八次,國防費不過是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幾。
蘇聯清楚地知道,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態勢是很薄弱的,比中國、韓國、台灣、“東協”等國的弱點還多。
那麼,蘇聯對我國將採取何種政略和戰略呢?首先考慮的將是武裝入侵。
第一節 武裝入侵(第一案)
蘇聯在遠東部署有龐大兵力,進攻日本易如反掌。最近出版的書籍、報紙、雜誌有不少是寫這方面內容的。蘇聯的一個師(合兩個飛行中隊二十四架飛機和一個直升機中隊十二架直升機)占據我國的北方領土,在色丹島擴建機場、港灣、陣地、設施等。根據這些事實,大概能夠理解日本為什麼必須對蘇軍的侵略要預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