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正如赫魯雪夫時代就已證明了的,軍方的力量是強大的,總書記和軍方的關係是密切的。職業軍人中雖沒有一人進入政治局和書記處,但軍方的意見卻必須在政策決定上得到反映。據未經證實的消息說,蘇聯入侵阿富汗就是在軍方的強大壓力下由勃列日涅夫決定的。蘇聯是否決心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軍方的意向。
勃列日涅夫現在已經年邁,估計他不大可能去冒巨大風險。但是如果總書記易人,出現一個野心勃勃的領導集團,估計形勢可能發生變化。
這裡順便提及一下相當我國國會和內閣的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最高蘇維埃由聯盟院(七百六十七名)和民族院(七百五十名)組成,兩院代表每屆任期五年,每年舉行兩次例會。部長會議由一名主席、一名第一副主席、九名副主席等共九十五人(包括十五名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組成,現任主席為柯西金。
二、中國領導集團
(中譯本從略)
第五節 中蘇戰爭的可能性
本書前面已論及中蘇戰爭是否會爆發以及如果爆發將從何種態勢打起等問題,現在已到得出結論的階段。關於中蘇兩國的國內情況和未來戰爭的樣式,由於仍有必要進行調查研究,所以這裡不陳述筆者之管見,而留待讀者自己去判斷和研究。筆者希望讀者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從良好的願望出發,避免抽象的議論和誇誇其談,從更深、更廣的角度不斷進行探索,並取得成效。本書之所以從歷史和地誌論起,也正是為了防止陷入空論。
筆者還希望讀者認識到下列事實:戰後三十餘年來社會黨一直主張日本“不重新武裝和恪守中立”,共產黨一直高叫“解散自衛隊和廢除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社會黨和公明黨面對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依然堅持舊觀點,這一切都將貽誤國家前途,蠱惑無數純真的青少年。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通過伊朗革命、蘇軍進駐阿富汗、越南稱霸寮國和柬埔寨等事實可看出,最近的國際形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極為相似,中蘇關係也將為這種世界形勢的驚濤駭浪所左右。
1. 各國的軍備預算年年增加,尤其是共產黨國家不顧經濟上的困難瘋狂擴軍備戰。這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日德意和美英蘇極其相似。
2. 過去各地發生的衝突不僅沒有平息,反而引起連鎖反應,衝突的規模和地區年年擴大,無法解決。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是英德海軍競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是英德之間、日美之間海軍競爭,戰場甚至擴大到了太平洋。今天,美蘇的海軍競爭已遍及全世界海域,就連印度洋上也陰雲密布。這是不祥之兆。
4. 由於革命和衝突而家破人亡、饑寒交迫的人年年增加,在柬埔寨、伊朗、阿富汗等地區還進行著殘酷的屠殺,它的規模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對猶太人的迫害。
5.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國際聯盟已陷入軟弱無力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聯合國已逐年衰弱,在重蹈國際聯盟的覆轍。
第八章 蘇聯的對日政略和對日戰略
0
第一節 武裝入侵(第一案)
第二節 採取間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第三節 以第一、第二兩案的折衷方式控制日本(第三案)
促使希特勒鋌而走險,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半原因,是戰前英、法兩國的和平主義思潮和薄弱的國防。今天,日本輕視國防,不認真備戰,沉溺於和平氣氛,這種狀態不是和戰前的英、法兩國十分相象嗎?法國短短四十天就陷入了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如果中蘇戰爭爆發,日本果真能一直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嗎?
筆者在第六章中已就中蘇戰爭爆發後各國的動向進行了預測。凡是戰爭,都容易發生預料不到的事件,引起連鎖反應,最後演變為嚴重事態。中蘇戰爭一旦爆發,難保朝鮮半島的南北雙方不兵戎相見,也難以斷定中越之間不再次發生戰爭。中國將推動日、美參加中蘇戰爭,至少要根據《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要求日本積極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與此相反,蘇聯將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嚴厲譴責日本支援中國,強求日本參加蘇聯陣營,或公然占領北海道的一部分和對馬島,至少也要要求日本嚴守中立和不增加國防力量。
美國作為《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締約國之一,將同“北約”各國一道要求日本防備蘇聯入侵,至少也要要求日本嚴密注視蘇聯的動向以備萬一。但是,日本這時候如果積極加強國防,就有可能被蘇聯陣營指責為敵對行動,還有可能被用來作為侵略的藉口。反之,日本如果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則必將遭到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中國的攻擊和批判。
日本國內戰後長時期以來一直推行以政黨和派閥為中心的政治,國防不為人所重視,防衛廳長官更換了三十八人之多。社會黨反對重新武裝,贊成中立,在國會中擁有第二位勢力。共產黨、社會黨、公明黨都主張廢除《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和解散自衛隊。國民大眾打著戰後憲法的旗號,一味要求權利,沉溺於享受。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國內輿論怎麼能因為中蘇戰爭爆發而趨一致呢?
勃列日涅夫現在已經年邁,估計他不大可能去冒巨大風險。但是如果總書記易人,出現一個野心勃勃的領導集團,估計形勢可能發生變化。
這裡順便提及一下相當我國國會和內閣的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最高蘇維埃由聯盟院(七百六十七名)和民族院(七百五十名)組成,兩院代表每屆任期五年,每年舉行兩次例會。部長會議由一名主席、一名第一副主席、九名副主席等共九十五人(包括十五名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組成,現任主席為柯西金。
二、中國領導集團
(中譯本從略)
第五節 中蘇戰爭的可能性
本書前面已論及中蘇戰爭是否會爆發以及如果爆發將從何種態勢打起等問題,現在已到得出結論的階段。關於中蘇兩國的國內情況和未來戰爭的樣式,由於仍有必要進行調查研究,所以這裡不陳述筆者之管見,而留待讀者自己去判斷和研究。筆者希望讀者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從良好的願望出發,避免抽象的議論和誇誇其談,從更深、更廣的角度不斷進行探索,並取得成效。本書之所以從歷史和地誌論起,也正是為了防止陷入空論。
筆者還希望讀者認識到下列事實:戰後三十餘年來社會黨一直主張日本“不重新武裝和恪守中立”,共產黨一直高叫“解散自衛隊和廢除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社會黨和公明黨面對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依然堅持舊觀點,這一切都將貽誤國家前途,蠱惑無數純真的青少年。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通過伊朗革命、蘇軍進駐阿富汗、越南稱霸寮國和柬埔寨等事實可看出,最近的國際形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極為相似,中蘇關係也將為這種世界形勢的驚濤駭浪所左右。
1. 各國的軍備預算年年增加,尤其是共產黨國家不顧經濟上的困難瘋狂擴軍備戰。這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日德意和美英蘇極其相似。
2. 過去各地發生的衝突不僅沒有平息,反而引起連鎖反應,衝突的規模和地區年年擴大,無法解決。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是英德海軍競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是英德之間、日美之間海軍競爭,戰場甚至擴大到了太平洋。今天,美蘇的海軍競爭已遍及全世界海域,就連印度洋上也陰雲密布。這是不祥之兆。
4. 由於革命和衝突而家破人亡、饑寒交迫的人年年增加,在柬埔寨、伊朗、阿富汗等地區還進行著殘酷的屠殺,它的規模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對猶太人的迫害。
5.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國際聯盟已陷入軟弱無力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聯合國已逐年衰弱,在重蹈國際聯盟的覆轍。
第八章 蘇聯的對日政略和對日戰略
0
第一節 武裝入侵(第一案)
第二節 採取間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第三節 以第一、第二兩案的折衷方式控制日本(第三案)
促使希特勒鋌而走險,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半原因,是戰前英、法兩國的和平主義思潮和薄弱的國防。今天,日本輕視國防,不認真備戰,沉溺於和平氣氛,這種狀態不是和戰前的英、法兩國十分相象嗎?法國短短四十天就陷入了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如果中蘇戰爭爆發,日本果真能一直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嗎?
筆者在第六章中已就中蘇戰爭爆發後各國的動向進行了預測。凡是戰爭,都容易發生預料不到的事件,引起連鎖反應,最後演變為嚴重事態。中蘇戰爭一旦爆發,難保朝鮮半島的南北雙方不兵戎相見,也難以斷定中越之間不再次發生戰爭。中國將推動日、美參加中蘇戰爭,至少要根據《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要求日本積極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與此相反,蘇聯將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嚴厲譴責日本支援中國,強求日本參加蘇聯陣營,或公然占領北海道的一部分和對馬島,至少也要要求日本嚴守中立和不增加國防力量。
美國作為《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締約國之一,將同“北約”各國一道要求日本防備蘇聯入侵,至少也要要求日本嚴密注視蘇聯的動向以備萬一。但是,日本這時候如果積極加強國防,就有可能被蘇聯陣營指責為敵對行動,還有可能被用來作為侵略的藉口。反之,日本如果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則必將遭到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中國的攻擊和批判。
日本國內戰後長時期以來一直推行以政黨和派閥為中心的政治,國防不為人所重視,防衛廳長官更換了三十八人之多。社會黨反對重新武裝,贊成中立,在國會中擁有第二位勢力。共產黨、社會黨、公明黨都主張廢除《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和解散自衛隊。國民大眾打著戰後憲法的旗號,一味要求權利,沉溺於享受。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國內輿論怎麼能因為中蘇戰爭爆發而趨一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