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但是,蘇聯武裝入侵日本受種種限制,有不少難處。蘇軍在實施對日登陸作戰時會遇到下列問題:
1. 受季節限制
登陸作戰需要大量船舶,冬季日本海北部及鄂霍茨克海凍結,因此大部隊的登陸作戰只能在四五月至十月間進行。
但是,占據我國色丹島等北方領土的那個蘇軍師幾乎不受季節的影響。
2. 確保制空權問題
確保制空權是保障登陸作戰成功的必不可缺的重要條件,也是保障上陸後後勤供應的不可缺少的條件。蘇聯即使擁有優勢的空中力量,在我國預有準備的情況下,例如在我國游擊式的空中攻擊下,也不得不進行苦戰。而且,美軍即使不來支援,第三國和其他國家也可能派志願航空隊支援。
3. 作戰出發地點
船舶可能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和科爾薩科夫啟航,但這些地區靠近日本本土,能否自始至終安然無事呢?蘇聯擔心的也是這個問題。選擇北方鄂霍茨克海海岸港口作船隊出發地固然安全,但那裡缺乏作戰和運輸所必需的各種設施,而且存在受季節限制的不利條件。
4. 海上運輸及登陸點的防護問題
登陸作戰中的最大弱點是航渡和上陸時船隊和小舟艇易受損失的問題。很多情況下,部分損失也會給登陸部隊的指揮系統和編成帶來混亂,最終使登陸作戰失敗。因此,運輸船隊的準備務必周密,而且還要有空軍和海軍艦艇萬無一失的護航。如果航渡距離遠、作戰時間長,那就更需要增加空軍兵力。
5. 船隻和補給問題
蘇聯在遠東海域雖然有許多船隻,但相當部分需用於向各方面運輸過冬物資(糧食),能用於作戰的為數有限。初期即使能運送幾個師(三個師左右?),由於登陸後的損失和得不到補充(造船不易),會影響後續登陸部隊的作戰和後勤供應(糧食、油料、彈藥、器材)。而且,還必須考慮到萬一補給被切斷或中斷時的情況。
6. 蘇駐我北方領土部隊及空降部隊的用法
蘇聯如侵略日本,無疑,它的駐我北方領土部隊將成為左右蘇聯整個作戰的基礎。尤其是海空軍基地,價值極大。地面部隊一夜之間即可機動到北海道東部地區。而且,還有可能作其他部隊侵略日本本土的中繼基地使用。
蘇聯擁有七個空降師。其中的一部分當然有可能用於對日作戰。考慮到西歐、中蘇邊境、中東等方向,蘇聯用於對日作戰的兵力將受到限制。
7. 勘察加半島的脆弱性
蘇聯雖然處於能從北面包圍日本的態勢,但勘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伸向太平洋,正面寬大,人口稀少,自給能力不足,相互支援困難,因此防衛上弱點頗多。如果勘察加半島方向的防衛出現破綻,蘇聯面向南方的整個國防態勢有可能從東倒崩潰。
8. 對日進攻作戰成敗的影響
蘇聯對日進攻作戰失敗或者拖長,對歐洲自不待言,就是對中東、中蘇邊境方向和其國內形勢等也必然產生影響,蘇聯當局憂慮的也正是這一點。假如蘇聯決心侵略日本,在遠東雖然至少要動員百萬兵力,但入侵兵力充其量不過三十萬。也就是說,對蘇聯來說,對日作戰始終是次要方向作戰,它必須經常考慮“北約”、中東、中蘇邊境這些主戰場。這意味著四百個日本人對付一個蘇聯兵。因此,日本國民只要決心大、有準備,挫敗蘇軍進攻也並不困難。
9.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作用
如上所述,蘇聯侵略日本會遇到各種問題,其中他們最害怕的是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蘇軍的登陸作戰即使獲得成功,如果招來美國參戰,不僅補給可能被切斷,堪察加半島也可能遭到美軍的進攻,蘇聯不得不轉攻為守。
鑑於這些原因,蘇聯可能採取危險較小的間接侵略的故伎。
第二節 採取間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蘇聯一向認為人民解放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曾不斷採取間接侵略方式並獲得了成功。如上所述,武裝侵略日本存在問題,有可能引起美蘇戰爭,因此,對於它來說,明智的作法是設法離間日美關係,努力扶持日本國內的親蘇勢力,以間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他們感到幸運的是,日本雖然是個經濟大國,但資源、糧食、原料大量依賴外國,國民大眾貪圖物質享受,追求個人利益,國內反美、反戰、反軍情緒高漲,現在有可能利用這些客觀條件,從內部瓦解日本或促其實行中立化。前年倫敦大學的森嶼教授提出“有秩序地、服從權威地投降”論點以後,有相當多的民眾表示欣賞,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日本的輿論界採取反政府的乃至親蘇的立場,蘇聯業已在日本建立了橋頭堡,這也是一例。
去年一月,蘇聯海軍武官回國之際,據說曾向友人透露:“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可與蘇聯匹敵,但蘇聯國內資源豐富,日本一切都得依靠進口。日本今天的繁榮不過是沙丘上的樓閣。一旦必要,蘇聯完全可以把日本抓到手。”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聯的本意。這個方式對蘇聯來說實行起來比較容易。但是,蘇聯似乎並不認為僅靠間接侵略這一種方式就能達到目的。他們正在採用兼用武力的第三案。可以認為,貪婪的蘇聯是決不會完全放棄軍事侵略這一手的。
1. 受季節限制
登陸作戰需要大量船舶,冬季日本海北部及鄂霍茨克海凍結,因此大部隊的登陸作戰只能在四五月至十月間進行。
但是,占據我國色丹島等北方領土的那個蘇軍師幾乎不受季節的影響。
2. 確保制空權問題
確保制空權是保障登陸作戰成功的必不可缺的重要條件,也是保障上陸後後勤供應的不可缺少的條件。蘇聯即使擁有優勢的空中力量,在我國預有準備的情況下,例如在我國游擊式的空中攻擊下,也不得不進行苦戰。而且,美軍即使不來支援,第三國和其他國家也可能派志願航空隊支援。
3. 作戰出發地點
船舶可能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和科爾薩科夫啟航,但這些地區靠近日本本土,能否自始至終安然無事呢?蘇聯擔心的也是這個問題。選擇北方鄂霍茨克海海岸港口作船隊出發地固然安全,但那裡缺乏作戰和運輸所必需的各種設施,而且存在受季節限制的不利條件。
4. 海上運輸及登陸點的防護問題
登陸作戰中的最大弱點是航渡和上陸時船隊和小舟艇易受損失的問題。很多情況下,部分損失也會給登陸部隊的指揮系統和編成帶來混亂,最終使登陸作戰失敗。因此,運輸船隊的準備務必周密,而且還要有空軍和海軍艦艇萬無一失的護航。如果航渡距離遠、作戰時間長,那就更需要增加空軍兵力。
5. 船隻和補給問題
蘇聯在遠東海域雖然有許多船隻,但相當部分需用於向各方面運輸過冬物資(糧食),能用於作戰的為數有限。初期即使能運送幾個師(三個師左右?),由於登陸後的損失和得不到補充(造船不易),會影響後續登陸部隊的作戰和後勤供應(糧食、油料、彈藥、器材)。而且,還必須考慮到萬一補給被切斷或中斷時的情況。
6. 蘇駐我北方領土部隊及空降部隊的用法
蘇聯如侵略日本,無疑,它的駐我北方領土部隊將成為左右蘇聯整個作戰的基礎。尤其是海空軍基地,價值極大。地面部隊一夜之間即可機動到北海道東部地區。而且,還有可能作其他部隊侵略日本本土的中繼基地使用。
蘇聯擁有七個空降師。其中的一部分當然有可能用於對日作戰。考慮到西歐、中蘇邊境、中東等方向,蘇聯用於對日作戰的兵力將受到限制。
7. 勘察加半島的脆弱性
蘇聯雖然處於能從北面包圍日本的態勢,但勘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伸向太平洋,正面寬大,人口稀少,自給能力不足,相互支援困難,因此防衛上弱點頗多。如果勘察加半島方向的防衛出現破綻,蘇聯面向南方的整個國防態勢有可能從東倒崩潰。
8. 對日進攻作戰成敗的影響
蘇聯對日進攻作戰失敗或者拖長,對歐洲自不待言,就是對中東、中蘇邊境方向和其國內形勢等也必然產生影響,蘇聯當局憂慮的也正是這一點。假如蘇聯決心侵略日本,在遠東雖然至少要動員百萬兵力,但入侵兵力充其量不過三十萬。也就是說,對蘇聯來說,對日作戰始終是次要方向作戰,它必須經常考慮“北約”、中東、中蘇邊境這些主戰場。這意味著四百個日本人對付一個蘇聯兵。因此,日本國民只要決心大、有準備,挫敗蘇軍進攻也並不困難。
9.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作用
如上所述,蘇聯侵略日本會遇到各種問題,其中他們最害怕的是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蘇軍的登陸作戰即使獲得成功,如果招來美國參戰,不僅補給可能被切斷,堪察加半島也可能遭到美軍的進攻,蘇聯不得不轉攻為守。
鑑於這些原因,蘇聯可能採取危險較小的間接侵略的故伎。
第二節 採取間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蘇聯一向認為人民解放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曾不斷採取間接侵略方式並獲得了成功。如上所述,武裝侵略日本存在問題,有可能引起美蘇戰爭,因此,對於它來說,明智的作法是設法離間日美關係,努力扶持日本國內的親蘇勢力,以間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他們感到幸運的是,日本雖然是個經濟大國,但資源、糧食、原料大量依賴外國,國民大眾貪圖物質享受,追求個人利益,國內反美、反戰、反軍情緒高漲,現在有可能利用這些客觀條件,從內部瓦解日本或促其實行中立化。前年倫敦大學的森嶼教授提出“有秩序地、服從權威地投降”論點以後,有相當多的民眾表示欣賞,就足以說明這一點。日本的輿論界採取反政府的乃至親蘇的立場,蘇聯業已在日本建立了橋頭堡,這也是一例。
去年一月,蘇聯海軍武官回國之際,據說曾向友人透露:“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可與蘇聯匹敵,但蘇聯國內資源豐富,日本一切都得依靠進口。日本今天的繁榮不過是沙丘上的樓閣。一旦必要,蘇聯完全可以把日本抓到手。”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聯的本意。這個方式對蘇聯來說實行起來比較容易。但是,蘇聯似乎並不認為僅靠間接侵略這一種方式就能達到目的。他們正在採用兼用武力的第三案。可以認為,貪婪的蘇聯是決不會完全放棄軍事侵略這一手的。